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的创作和演奏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泼的个性。

勃拉姆斯晚年的间奏曲虽然简练,但它所传递的音乐内涵却是引人深思的,它包含了一种深切而动人的情感,以及一颗回归自然的高尚灵魂。

勃拉姆斯的间奏曲中,有许多都是勃拉姆斯的一种自我的表达,抒发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内心的孤独。

(二)容易引发人们思考的演奏速度
勃拉姆斯的20个钢琴小品中,有13个采用了柔板和行板的慢节奏,这种慢节奏更适合人们的思维和顿悟。

在OP.116中有4个间奏曲;《OP.117》的三个间奏曲;两个间奏曲和一首浪漫曲;OP.119的三个间奏曲,它们的速度和节拍一般是60到80次/分,有一种柔和的节奏和适度的速度。

而正常的心率是70-84次/分。

这种缓慢系统的速率和人体的正常心率基本是一致的。

来自西方的科学研究发现,与人类的心跳频率相近的音乐节奏能刺激大脑,让人身心得到放松;而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下,人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清晰,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

我们不能完全了解勃拉姆斯的创作过程,但我们却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勃拉姆斯的那种沉思的状态。

(三)曲调当中含蓄、浑厚而充满深意的创作特色
1、中音部曲调的淳厚感
勃拉姆斯后期的钢琴曲更倾向于用中音部的淳厚曲调来表现他内省、沉着的音乐风格。

在他的《间奏曲》当中,中音区的声音浑厚而深沉博大,似乎更能表现出他心中的忧郁,也是他音乐中的一种内省情绪的主要途径。

正如《间奏曲》第116-7的B段一样,中音区响起了一段很连贯而起伏性强的旋律,那是一种缓慢的、如图问答一般的语调,就像是勃拉姆斯在向自己诉说自己的悲伤和叹息。

而这一段音乐,却是用两只手轮流弹奏出来的。

2、曲调中的叹息风格的主题
勃拉姆斯后期钢琴作品中的很多主题都带有感叹、叹息的曲调,这是其独特的创作手法,用来表达音乐中的自省情绪。

他用两个音阶上下移动的声调表达了一种叹息式的声调,表达了他深沉而内敛的内心情绪,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痛苦与矛盾,对生活的多方面的思考。

OP.116-2《a小调间奏曲》的A段由四个句子组成,第一个句子是1+1+2+2,最后一个句子是1+1+3。

每个主题的主旋律都围绕着C音上下两个二度音阶,左手和右手使用三对二和前短后长强调第二拍的节奏,一个个短促的节奏,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强调第二拍的节奏让人听起来,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这首曲子里,我们似乎能听出勃拉姆斯在讲述他的人生,也能感受到他对自己的人生的思考。

(四)主题旋律的象征性
勃拉姆斯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之中,通过自己的后期作品,表达了对死亡的深刻的思考,这就是他自己的内在情感。

勃拉姆斯将这种对生与死的深刻的感悟,都融入了他的音乐创作之中,让他的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十九世纪欧洲群星璀璨的艺术舞台上,始终坚持着对音乐的严谨、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不懈追求,为德国钢琴音乐的瑰宝增添了一份巨大的艺术成果,并为整个西方音乐史、钢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

三、对《间奏曲op.118》的创作风格和演奏手法的分析
(一)对作品总体的分析
《间奏曲OP.118》是勃拉姆斯的代表作之一,一共有六首,每一首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却有着不同的风格。

这是一首由六个乐章组成的小套曲。

这套曲目的结构非常严密,在调性、速度、曲调等各方面,似乎各自独立,但并非杂乱无章地拼凑而成,它们之间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该系列作品不但在结构上有很多共同点,而且在音乐的表达内容上也是丰富多彩、紧密相连的,为表演者提供了无限的音乐想象力和施展的空间。

第一首曲子:音乐直接切入主题,像是打开了记忆的盒子,思考和回忆像洪水一样汹涌而出。

旋律部分以切分的节奏和音调,以一种模棱两可的方式发展着,就像是一幕幕的发生。

整个曲子虽然很短,但一气呵成,为整个小品的开场做了铺垫。

第二首曲子:A部分开头很平静,给听众的感觉是很宁静的,就像是一段很温暖的回忆,但现在已经成为了过去。

B部分的主题是整首乐曲中最美妙的乐章,它是以双声部的对奏方式,在重现的时候,将整首乐曲推向了高潮,让人能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呐喊。

第三首曲子:A部分的主题(第四乐章)是强烈的切割,强烈的情感让人感觉到了一种豪迈的力量,这可以说是作曲家点燃了他的内心热情,激励着他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B段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民谣,与A段截然相反,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第四首曲子:整部作品都是以卡农和左手为基础的二重奏。

A节的主题在激荡的三连音中迅速地流动着,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就好像他渴望克拉拉的爱,但又不得不把它藏在心里一样。

B段的旋律结构总体上是向
作者在面对着对爱情产生绝望、对社会产生不满、对生命产生哀叹时的感伤,以及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等等。

鼓励人们要热爱生活[1]。

(四)调式和声中蕴藏惆怅的思绪
1、频繁的转调中隐含不安的心情
纵观全曲,在首部(再现部)共转调7次,中部共转调4次。

首部(再现部)的转调主要集中在大调色彩内,A段两对近似主属关系的调构成,分别是A自然大调-E 自然大调、C自然大调-G自然大调,B部分由C大调转向A大调,给人大调转向小调的感觉,同时通过C大调的属方向调G大调转入,频繁的调式转换仿佛表达了作者经历了多重打击之后对现实的苦闷和对未来的惆怅、迷茫的内心。

作者在中部中巧妙地采用了一系列具有柔和色彩的小调,并以#d小调为轴,呈现出中心对称式的转调原则(#f-#c-#d-#c-#f)。

不仅通过强化#f-#c 主属关系调来表现作者沉浸在充满爱意、温暖的回忆中,还通过上、下行二度关系调(#c-#d-#c)表达了作者此时难以掩盖的不安与悲伤,给人带来浓重的悲伤感和哭泣感。

2、多变的和声中暗示踌躇的心境
在这首曲子当中,变化多端的和声节奏转换,往往与作品的情感紧密相连,而沉重的情感则以较慢的和声节拍来传达;和谐的变化节奏,能使人感受到宁静、安详;快速变化的和谐节拍,表达了情感的递进,赋予了音乐的动力成分,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紧张感,一种气势。

该曲运用大量不协和和弦以及快速变换的和声节奏,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焦虑与迷茫的心情,这一手法集中体现在各连接部分。

作品第27小节采用连锁的副属和弦(V7/II—V/III—III)的和弦连接写成,给人神秘、悲伤的效果。

在第74小节通过大三和弦、小三和弦以及减七和弦的使用,使和声色彩由明到暗过渡,进一步烘托出哀伤、压抑的情绪,描写了作者从温暖的回忆中走出来,回到了无助的现实生活中[2]。

(五)节奏中暗含无奈的叹息
短长节拍的运用,给作者表达了对爱情的无能为力和对亲情的渴求,似乎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时,却又不能追求自己的情感。

1、在弱起节奏中体验波动起伏的思绪
这首歌的所有乐句都是以很弱的节奏的开头,一共有24个。

微弱的节奏可以促进音乐情感的进展,再加上音乐的起伏,忽而变得缓慢,像是在描绘一个残酷的现实,一个冷漠的社会,这与作者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

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就要面对现实,面对冷酷的社会,面对失去亲人、朋友的逝去,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2、在附点节奏中体现欲言又止的无奈
在音乐作品当中,附点八分音符的出现,往往会给乐曲带来很大的推动力,在舞曲中有一种活泼而热烈的乐声,似乎在模拟舞蹈演员的步伐;而在抒情的作品中,它也起到了一种使人感到感伤惆怅的效果。

这种韵律在这首曲子里一共出现了16次,它推动着乐曲的发展,就像是在模仿作者说话时的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沉重情绪。

四分音符,也是一种推进乐曲感情的方式,总共八次,以连贯的形式出现。

缓慢的弹奏方式,似乎是作者对真实生活的迷茫,情感沉闷,但又不敢宣泄,使得乐曲更加沉闷,令人回味、沉思。

此外,该作品还在33小节的中声部中采用切分节奏,打破了原有的节拍律动,造成短长结合的不均匀感,与高、低省不得均分节奏形成对比,增加了节奏的变化,产生节奏的不稳定感,给乐曲进行造成阻碍,仿佛作者的阵阵哀叹[3]。

结 语
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勃拉姆斯的融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于一体的创造风格,同时也体现出了它晚年的心境。

这首曲子风格非常独特,在演奏手法上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

它不仅需要“中规中矩”地体现出节奏和旋律风格,还要有效地将作者的情绪加入作品演奏当中,真正地彰显出勃拉姆斯的创作特色。


参考文献
[1] 王巧容.情系古典的浪漫主义者——浅谈勃拉姆斯晚期钢琴曲《小品》(Op.118)之二“间奏曲”[J].中国民族博览,2015,(11):135-137.
[2] 程椰子.论勃拉姆斯《A大调间奏曲》Op.118 No.2中的德国民歌元素[D].苏州大学,2020.
[3] 赵雅曼.舒曼《间奏曲》op.4的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D].西南大学,2021.
[4] 陈琛琛.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其两首间奏曲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中和声运用的特点分析[J].黄河之声,2018,(07):47-48.
[5] 赵雅曼.舒曼《间奏曲》op.4的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D].西南大学,2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