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情湖湘韵——宝庆竹刻的审美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NHUAXINLV 文化心旅
竹刻情 湖湘韵
——宝庆竹刻的审美特征
■ 朱腾芳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 要〕宝庆竹刻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艺,充分体现湘西南地区的
文化特色以及百姓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文章从儒学特征、民俗文化和艺术
神韵等方面剖析宝庆竹刻的质朴之美,旨在研究宝庆竹刻的美学韵律和价值,
展现湖湘文化魅力,以及探讨一般传统民艺的美学共性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宝庆竹刻;审美气韵;传统民艺;湖湘文化
目前,学术界对宝庆竹刻的研究甚少,且大多集中在宝庆竹刻史的理论研究以及工艺传承方面,对于宝庆竹刻的艺术美学少有研究。
宝庆竹刻是一种以竹子为载体、以雕刻为技法进行雕刻创作文字和图案、具有一定视觉构成规律和民俗文化特征的传统民艺,它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宝贵造物经验,蕴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宝庆竹刻儒雅质朴,其造型生动,艺术表达丰富,创作方式别致,具有明显的湘西南地域特色,是湖湘文化之宝、中华竹刻艺术之魂。
一、宝庆竹刻概述
宝庆,湖南邵阳地区的古称,地处湘西南,历史悠久,垅川俊秀;竹资源富甲三湘,竹制手工艺兴盛,是中华竹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
宝庆竹刻与嘉定竹刻、金陵竹刻并称为明清竹刻三大流派,特色鲜明,200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宝庆竹刻起源于明代初期,由武冈逐渐迁徙发展到中心宝庆府内,形成具有实际代表意义的竹刻艺术,并在清代成为宝庆府衙选为进贡朝廷的贡品。
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宝庆竹刻逐渐形成竹根雕刻、竹青雕刻和竹簧雕刻三种雕刻类型,其中竹簧雕刻技艺是宝庆竹刻艺人创造的,它集竹根雕刻与竹青雕刻特点于一身,是宝庆竹刻类型中最主要的部分。
竹簧雕刻技艺的产生,使竹刻艺术不再局限于以往单一的原(圆)竹雕刻,推动了竹刻材质和雕刻技艺的变革以及中华竹刻艺术的发展。
宝庆竹刻在中国竹刻艺术鼎盛时期的明清之际不断发展创新,将精湛的表现技巧与传统的美学智慧相结合;其雕刻技艺种类丰富、手法精致,艺术创作上体现文人审美情怀,融合嘉定、金陵两地的竹艺风格,应用独具特色的竹刻技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竹刻艺术。
宝庆竹刻艺术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湖湘民间美术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艺术载体之一,也是研究湖湘文化艺术的重要着手点和突破口。
宝庆竹刻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的竹刻艺术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二、宝庆竹刻的“儒”学特征
宝庆竹刻将诗情画意的文人情怀与竹刻艺术有机融合,塑造和谐儒雅的意境,寄情于景,具有浓厚的儒家审美情怀。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美学思想是其重要艺术标准。
历年间举人渊于家学,能书会画,镌竹亦绝。
文人的参与,将“雅”的追求融入竹刻艺术之中,清新含蓄,逐渐形成文与野、雅与拙和谐统一的视觉格调。
(1)诗情画意之镜 宝庆竹刻在艺术形式上受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从现存明清时期宝庆文人书札和诗画中,可以看出他们热衷竹艺的设计,参与竹艺的研究,著书立说。
宝庆竹刻将文人的闲情逸致、诗情画意与竹刻艺术相结合,无论是雕刻山水树石,还是雕刻楼阁人物,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明显的文人画意和恬静的审美情趣。
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宝庆竹刻既吸收了宫廷美术的富贵之风,也撷取了民间美术的质朴之情,将文与野、雅与拙和谐统一在具体作品中,格调清新淡雅,情感高清含蓄,如图1六边形竹簧作品《盛世花开》,集宫廷富丽之风和民间自然朴实于一体,生活气息浓厚,辅以文字,兼具国画花鸟之风韵。
在表现题材上,宝庆竹刻将具体的物象与民间美术情感有机结合,就地取材,以自然风光为蓝本,
137
WENHUAXINLV 文化心旅
139刻艺人将当地的宗教信仰移植到竹刻作品中,精神寓意浓厚。
民间艺术注重“生命感”的抒发,每一件作品,都充满生命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面对困难,人们往往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能量去战胜它。
在宝庆竹刻中,宗教美术塑造的求生、趋利、避害等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角色,通过竹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被充分地表现出来。
可以从中看出劳动人民自发淳朴、天真向上的民族特质,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关系,这些都彰显“天人合一”“阴阳谓道”的传统哲学思想。
(3)实用之美 “民艺”从本质上是一种蕴含在“日用之道”中的生活观、文化观,而实用与审美的辩证统一,是民艺的特征和性格,反映造物的根本要求和民艺之美的适宜之度,决定了民艺形式的建构和存在的价值。
宝庆竹刻历经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
宝庆竹刻的物质实用功能与艺术形式审美是有机统一的,它以竹子为载体,是具有返璞归真艺术特征的民间工艺品。
宝庆竹刻的造型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尤其是文人气质的生活用品和劳动百姓的农耕渔猎用具在一定程度上广泛的制作,如笔筒、文具筐、屏风、提梁竹食箧、渔具篓框……文人浪漫主义的意蕴和功能主义相结合的实用之美在竹刻艺术上得以充分体现。
四、质朴之美与继承创新
宝庆竹刻植根于湘西南,凝聚着朴实淳厚的民俗文化,展现传统民艺的质朴之美与湖湘文化独特魅力。
宝庆竹刻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创新,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开始迈向多元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宝庆竹刻与其他传统民艺一样,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怎样让宝庆竹刻在新时代焕发新机,充分发扬宝庆竹刻的美学价值值得深思。
表现题材上,宝庆竹刻在自然风光、民间故事、人物轶事、民俗文化、现代装饰图形等方面均可与时俱进,展现新时代湘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如张宗凡的《丹霞之魂》便取材邵阳崀山 “辣椒峰”,唐文林的 《宝庆印象》《中河街旧影》便以邵阳历史老街为表现对象。
竹刻造型上,宝庆竹刻可以在日常生活用品、美术展览、艺术收藏等领域依据不同受众和功能制作不同的竹刻工艺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展现多元文化情感和艺术精神。
工艺技法上,综合运用镂雕、高浮雕、玉雕等雕刻技法,融入国画、版画等绘画技法到竹刻纹饰中,以及运用现代科技对竹刻材料的创新运用,打造竹包装系列的文创产品。
结 语
宝庆竹刻所蕴含的儒学特征、民俗文化和艺术神韵构成宝庆竹刻美之气韵,它以直观的艺术手法传达人性的真善美,展现湖湘文化儒雅与质朴和谐共生的一面,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是中华竹刻艺术瑰宝。
在工业主义浪潮的今天,传统民艺之美更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深思,凝聚在传统民艺中的美学、设计哲学思想对于当今的美术界和设计界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责任编辑:
翁婷皓)图4 竹簧天地同春寿字盒
图5 虾蟹相戏竹根鱼篓
参考文献:
[1](清)黄宅中,(清)张镇南,(清)邓显鹤.宝庆府志[M]. 长沙: 岳麓书社,2009.
[2]胡彬彬. 宝庆竹刻[M].长沙:岳麓书社,2000:28-29.
[3]钟桦.古老典雅传神的宝庆竹刻[J]. 新湘评论,2013(19):57.
[4]王世襄.竹刻艺术·王世襄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5]单贺飞,王宽宇.宝庆竹刻的艺术特征探析[J].包装学报,2010(01):66.
[6]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 [M]. 长沙 :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184-185.
[7]吴艳丽.民艺:向生活 向未来[N]. 人民日报,2015-10-18(12).[8]聂世忠.论宝庆竹刻的承传与创新[J]. 世界竹藤通讯,2017(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