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__唐太宗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4word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4
一、选择题
1.唐朝建立后,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李世民铲除的第一股势力是 ( ) A.薛举集团B.刘武周集团
C.王世充集团D.窦建德集团
解析:在唐朝建立后不久,薛举率军进逼长安,李世民率军消灭了薛举集团。
答案: A
2.关于隋末唐初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李世民的鼓动下,李渊于617年正式举起反隋大旗
B.隋朝由于暴政,丧失民心,被唐朝灭亡
C.唐朝建立后,李渊父子反隋的农民战争转化为统一全国的战争
D.在617年到624年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必须仔细辨别选项。
依托教材,B项中“隋朝被唐朝灭亡”有误,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A、C、D 均是隋末唐初史实的正确表述。
答案: B
3.四位同学围绕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请问你认同谁的观点( )
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
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
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
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解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从他所处时代、基于他所具备的历史条件出发,侧重于看他对历史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答案: D
4.唐太宗时,对吐蕃地区管理采取的政策是( )
A.战而后和B.设置行政机构
C.和亲D.会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因此C 项正确。
答案: C
5.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态度的有 ( )
①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为妻②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
③派兵讨伐东突厥④欣然接受少数民族首领对他的“天可汗”尊称( )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
唐太宗此话核心是对各少数民族“爱之如一”。
③是战争的形式,故排除③。
根据本题选项的设置,将包括③的选项排除即可。
答案: A
6.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华景象。
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A项中百姓富足安康不符合史实;B项夸大了唐太宗的个人作用;D项强调的是李渊的作用。
C项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答案: C
7.“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引用此语的原因是( ) A.唐太宗任贤纳谏B.唐太宗遍读诸子百家之书
C.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D.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辨析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认识到隋朝灭亡在于暴政。
答案: C
8.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
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
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
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晚年政策的变化。
本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唐太宗晚年政策变化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王权至高无上,缺乏制约机制。
从材料中不愿纳谏和诏书的内容也能得出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
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
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
此安边之策也。
”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
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
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
——《资治通鉴》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民族政策”观点。
(2)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
(3)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解析:第(1)问在材料中体现三种意见,如“朝士多言……”“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温彦博以为……”,只需简要概括提炼,再分条列出即可;第(2)问在材料中也有明确信息,如“上卒用彦博策”等;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观点:①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②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③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2)唐太宗采取在东突厥旧地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
(3)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积极的作用,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