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及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分析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工程施工及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09T07:29:22.459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7期作者:廖大志[导读] 我国成立70年来,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一步一步得到改善,如今我国的经济、军事、民生等各项工作都有巨大成就。
人们生活的质量也得到提高,电力、水资源消耗也逐渐增加。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能够满足人民对用水和电力的需求,发挥防洪作用,对居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但在水利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也会影响周围环境。
廖大志
四川大匠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 610041
摘要:我国成立70年来,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一步一步得到改善,如今我国的经济、军事、民生等各项工作都有巨大成就。
人们生活的质量也得到提高,电力、水资源消耗也逐渐增加。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能够满足人民对用水和电力的需求,发挥防洪作用,对居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但在水利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也会影响周围环境。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引言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宏伟工程,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再强调要节约资源,注意维护生态环境,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我国人均资源不够雄厚,地域宽广,生态环境相对薄弱,以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1 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
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对水土资源进行全面控制,促进水资源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二是防洪、排涝,兴利除害。
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调控,针对洪涝进行储蓄,杜绝洪涝造成的灾害。
修建水利工程后,可以控制水流,预防洪涝灾害,同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节,满足人们生活用水以及生产用水需求。
三是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修建水利工程不仅防止了水土流失,也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提高航运、水运能力。
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提高水域交通能力,保证水路运输的安全性及高效性。
2 水利工程应用的整体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实施不能随意展开,必须坚持既定原则。
首先坚持生物群落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化程度与形成小环境的数量息息相关,多样化的生物群落为物种提供了合适的生存空间。
如果生物群落多样性得不到保护,那么生物生存环境异常单调,更容易被破坏,群落密度、比例、性质也难以处于稳定状态,生态系统极易退化。
生态水利工程实施还必须把握好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古代哲学倡导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此设计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强调生态系统修复能力的提升,注重生态水利工程辅助设计,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当然人与自然的有效结合肯定是建立在土壤地貌、植被类型、生物物种生态属性得到全方位了解的前提下,发掘类似生态属性下的生态水利工程实施,致力于适合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模式的探索,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和谐双赢。
开展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一定要贯彻落实宏观、整体、长期等原则,不是氮气,小尺度范围实施,想方设法提升修复效率,确保成果。
坚持长期、宏观、整体性原则,立足于流域生态体系本身的结构功能,明确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完成生态系统综合性修复,不能单纯地局限于单一植被群落,局域水生物系统微观角度。
3 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
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其行为模式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会展现出差异性。
3.1 对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地水文形势,导致天然水文状态受到破坏。
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附近水体的水流速度、水域深度、水流边界等都会产生变化。
如在河流上游建设水利工程,上游的水流速度就会减慢,污染物扩散能力就会变弱,降低水体自然净化能力。
如果水利工程在天然河道上建设,就会破坏长期形成的生态环境。
同时,局部的河段水深及含沙量也会发生变化,不仅会给河流上游带来影响,也会给河流下游的泥沙及水文带来消极影响,进而影响河流水质以及水文情况。
3.2 大气污染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使用到一些生物及化学物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 SO2、CO2 等有害气体,就会污染大气。
其次,在使用水泥、石灰等材料时会产生扬尘造成粉尘污染,这不仅会污染大气,也会危害到人体健康。
3.3 水利水电工程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许多水利水电项目附近,蒸发量将随之增加,这将直接引起不同季节温度的变化幅度会明显降低,从而对周围植被和土地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还会导致河水泥沙的含量、营养盐含量和水的温度也随之变化,从而使水文形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施工者的生活垃圾产生、工业污水排放、河道污水,容易造成河道附近的动物和植物的死亡,进而导致施工范围内生态系统不稳定。
更甚者因工程蓄水后,水体面积增大,导致多种水体病毒,容易导致附近居民的发病。
总之,希望有关专业人员能够对上述问题给予广泛关注和重视,并采取适时有效的办法加以改进。
3.4 对土壤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蓄水期水位上升导致土壤形成沼泽。
此外,由于库岸渗漏然后补给地下水,再通过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当水分不断蒸发后,水中的盐分在地表面上聚集,最终形成土壤盐碱化,如果盐度过高植物就会出现干旱甚至死亡。
3.5 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比如噪音污染会伴随整个工期,影响到居民的正常工作休息,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空气污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健康。
另一方面,有些耕地的占用,有些土地和房屋的淹没对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失去了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施工需要不得不搬离原有的生活环境,这对居民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施工前期进行协调,在确保做好居民思想工作的情况下才能动工,尽量将影响降低到最低。
4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4.1 环境工程与生态水利有效整合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既无法避免破坏生态环境,也无法避免经济损失。
因此,在河道改造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统筹规划,预想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防范措施。
为满足我国当下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需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将传统工程设计理念与当下实际工程技巧有效结合,优化水质、水量的配置,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社会发展,提升经济水平。
例如,针对河道改造设计过程中常会出现的水生动物及动植物污染、植被破坏、大气污染等现象,应做好河道改造周围的绿化保护设计,有效保护周围环境。
总之,生态水利建设需要建立在水利工程和环境生态之上,将水量和水质进行优化整合,实现水利建设的生态平衡。
4.2 科学治理污水
根据当前水生态环境的实际特点进行分析,加大对污水处理的治理力度,合理解决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提高污水过滤的整体效果。
在农业灌溉的过程中,采用滴灌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蒸发,降低水资源的消耗,保证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增强,还应该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进行合理控制,避免造成地下水。
受到污染积极与农业部门开展合作,确保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还要积极协调生产,排放的关系,避免因为生产活动而导致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提高污水治理的整体效果。
在传统水环境检测中,大部分指标因素以硫酸盐为主,采取传统测定方法准确度比较高,但是操作时间长无法及时有效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4.3 积极建立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机制
毫无疑问,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实际的施工行为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此时就需要对于已经造成的影响,进行校正,为此就需要秉持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积极主动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效益的提升,需要有前瞻性,为此就需要积极建立针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机制,依靠这样的方式可以对于其影响程度进行界定,步入到综合评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的改变程度是可以进行权衡的,依靠这样的评价结果,积极选择更加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方案,这样可以更好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此方面,需要积极主动的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邀请此方面的权威专家,研究者参与其中,获取区域水利工程建设的资料,对于工程进行模拟,使用数据化软件来进行比对,由此选择影响生态环境效益的参数,将其作为关注节点,这样就可以为后续影响预测机制的构架奠定基础;其二,依照实际影响预测机制得出的结果,应该成为水利工程建设方案选择的重要基准,依照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实际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的问题。
4.4 完善评价体系,维持生态平衡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要保证健全的生态环境评估体系,对当地环境和生态发展状况进行详尽的勘察,对生态保护状况进行系统的评估,使生态保护符合当地的具体情况。
在生态环境评估系统中,需要全面评价当地自然环境,水利水电工程沿途的情况,内容涵盖范围广,涉及地方水文、动物植被、气候环境等各方面的内容。
建立全面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需要确保系统与各种水利水电项目建设活动的融合,并将其融入各个环节。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前,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和评估施工建筑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预测结果,完善施工方案。
水利水电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水文地质造成影响。
为了减少施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保证地区生态结构稳定,可以将生态补偿项目融入其中。
例如,可以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适当的还原,为植物和生物生态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健全生态环境补偿系统是经济和生态平衡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在具体工作执行期间,需坚持保持损害和补偿的密切联系,明确生态环境补偿主体单位,清楚记录生态补偿实际内容,具体范围等。
4.5 施工完成后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每一次的大兴土木都避免不了涉及一部分当地居民安置问题。
关于移民安置工作应在施工前对当地居民进行摸排走访,提前做好思想工作,让居民真正从心底认可水利工程的兴建,不能强拆强占。
当地居民本着“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离开了原有的家园,这一点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另一方面,需要妥善安置后期生产生活问题,对损失的财物进行合理评估,对其进行补偿,对于水利工程后期带来的
水电效益,当地居民和政府应当长期享有,同时选取民众代表参与水利工程建设,有一定的管理权,让水利工程真正服务于民,有益于民。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的显著加速,国家加大了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速度和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某些区域造成水环境失衡,水害频发。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的重要论断,必须建立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统筹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保两者的关系,处理好水利水电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关系,促使水利水电工程的健康长远发展,使之在长期时间内造福全国人民,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秀玲,刘刚,宋艳萍.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8):119.
[2] 杜军.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的研究[J].内蒙古水利,2019(4):103-104.
[3] 王胜.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浅谈[J].水能经济,2018,(05):230-230.
[4] 王俊,宋健子,贺芳芳,李林.基于生态理念的水利工程施工设计[J].水利技术监督,2018,(06):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