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组教材以“儿童生活”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包括《种子》《只拣儿童多处行》《钓鱼》和《爷爷的芦笛》。

教学本组课文,要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百花园一”,内容包括“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指南针”“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

课题内容简说
种子
本文讲的是在交收集的树种时,一个小女孩交的树种虽然不多,但是粒粒饱满,显然是精心
挑选的,表现了这个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特点和纯朴诚实的个性。

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小女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只拣儿童多处行
课文记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碰到春游儿童,他们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表达了喜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钓鱼
课文主要写了34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得到了一个受益终生的启示——面对诱惑时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

爷爷的芦笛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在大海怒吼的夜晚,独自一人非常恐惧,但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起来的事,从而告诉我们,只有从小经受磨炼,才能变得坚强的道理。

1.会认24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

结合语境理解“掺杂、羞涩、忸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启迪。

1.掌握生字、词,能够结合语境理解字词的意思。

2.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启迪。

1.《种子》…………………………………………………………………………………… 2~3课时
2.《只拣儿童多处行》……………………………………………………………………… 2~3课时
3.《钓鱼》…………………………………………………………………………………… 2~3课时
4*.《爷爷的芦笛》…………………………………………………………………………… 1~2课时
语文百花园一……………………………………………………………………………………3~4课时
本单元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自由地读,合作交流,把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起来。

并通过词语的品析、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方法,达到积累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

1.种子
课题种子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设计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小女孩交树种的语句,想象她当时认真、专注的样子,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时,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前准备1.搜集种子的相关图片。

(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学习重点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学前准备1.搜集种子的相关图片。

(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质疑激趣,揭示课题。

(用时:5分钟)
1.谈话导入:(出示课前
准备的关于种子的图片):这
是什么?(种子)今天,一位小
女孩也采集了一些种子,我们
一起跟着作者到课文中去看
看吧。

2.板书课题。

1.观看图片,交流讨论。

2.齐读课题,进入新课。

5.组织全班交流。

三、总结提升。

(用时:5分钟)
1.启发思考:读了课文,
你想对这个小女孩说些什
么?
2.组织全班交流。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8.小练笔:我想对这个小女孩
说:
四、积累语言。

(用时:5分钟)
1.组织自由练习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
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2.组织展示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
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2.全班展示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讲交树种这件事,刻画了一个做事认真、诚实、纯朴可爱的女孩儿形象。

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细致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在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儿是怎么样交树种的、她交的树种是什么样的、她又是怎么捡树种的,学习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好品质。

孩子们通过学习,责任心有了提高,作业也比以往认真了。

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围绕“为什么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一问题展开阅读,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对孩子们群体和个体的描写,体会孩子们朝气蓬勃、活泼可爱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学前准备1.搜集颐和园春景图和作者的相关资料。

(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
回顾旧知。

(用时:5分
钟)
1.引导听写词语。

2.组织回顾课文的主要
内容。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6.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品读课文,
深入体会。

(用时:30
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儿
童多。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
些句子,读出感情,畅谈体会。

(1)从香山归来,路过
颐和园,看见成百盈千的孩
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
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
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
小天使。

(2)我们本想在知春亭
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
座无隙地……东一堆,西一
簇,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
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
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
着太阳的香气。

(3)……在转弯的地方,
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
怀,他们匆匆地说声“对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第一、二部分,边读边画出相关
语句,细细体会。

2.全班交流。

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乐
园,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海洋。

他们尽情说笑累,在阳光下东奔
西跑,个个累得鼻尖冒汗,却又
那么欢畅活泼,不知疲倦。

他们
身上有着使不完的力气,充满勃
勃的生机和活力。

字里行间还能
体会到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
子。

4.自由读第三、四部分,小
组合作,解决问题。

5.小组交流汇报,思考:作
者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
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6.全班汇报读书感悟。

7.按原文填空。

(1)春光,竟会这样地
,这样
地!
(2)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
”,是永远不会找不到
春天的!
8.理解句子的含义。

(1)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
看见成百盈千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
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一只大魔术
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
使。

(2)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
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
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组织全班交流。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引导自由读第三、四部分,思考:春天是什么样子?
6.组织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7.组织全班汇报。

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儿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三、总结提升。

(用时:5分钟)
1.启发思考: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
2.组织全班交流。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无论是句子的朗读,还是句子的感悟、对问题的理解,我都注重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的设计层次分明,从中心句展开教学,最后再回到中心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并都是在有了明确的目标下展开学习的,让学生自由展示自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3.钓鱼
课题钓鱼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把朗读贯穿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文悟情,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从而真切地体会人物内心真实的情感历程,领会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学前准备1.搜集钓鱼的相关知识。

(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二、品读课文。

(用时:20
分钟)
1.过渡:作者经历了怎样
的心理变化后才获得这样的
启示呢?在文中画出相关词
句。

2.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读课文。

3.组织讨论:为什么父亲
不为“我”的抗议而动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
文。

2.交流自己画出的重点词
句,体会作者的心理历程。

3.认真读描写父亲态度的语
句,交流父亲这样做的原因:父
亲对“我”的要求是严格的,正
因为如此,“我”长大后才学会了
拒绝诱惑。

4.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自己喜
欢的语句,体会句子的含义。

6.理解句子的含义。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
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2)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
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
似的诱惑人的“鱼”。

三、升华情感。

(用时:10
分钟)
1.组织学生配乐朗读课
文。

2.启发思考:文中诱惑人
的“鱼”指的是什么?如果你
遇到类似的诱惑,会怎么做?
1.配乐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自己读后的感
悟。

7.诱惑人的“鱼”指的是。

四、拓展延伸。

(用时:5分钟)
1.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
家带来了启示。

请同学们结合
今天你的感受,对“我”或父
亲说一句话,也可以写一句
话,送给你的朋友。

2.组织交流。

1.个人构思后写下自己想说
的话。

2.全班交流。

8.假如你是文中的“孩子”,你
想对父亲说点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还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间。

学生通过阅读反思,开启了心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较浅,看待事物往往不够准确全面。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潜心阅读文本的重点段,这样就给予了他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爷爷的芦笛
(2)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强强的回忆里出现的,第二次是在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时出现的,第三次是在强强夜晚非常害怕的时候出现的。

三、细读课文。

(用时:15
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读课文,思考:来到小
闸屋后强强的心情有什么变
化?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组织全班汇报读书感
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4.组织展示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
文,思考问题。

2.全班交流汇报。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
句段。

4.全班展示读。

3.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下面描绘
的画面。

一个巨浪冲击在海堤上,爷爷

一道闪电划破天空,只见爷爷。

四、总结提升。

(用时:5分钟)
1.组织小组交流:对“海
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
不结实”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
的?
2.组织全班交流。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4.谈谈你对“海边的孩子,不沾
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理
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切入课文:课文以“爷爷的芦笛”为题目,那么在课文中几次提到了“爷爷的芦笛”?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爷爷的芦笛的?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去思考,讨论交流。

在充分感受“爷爷的芦笛”里所蕴含着的特别意义后,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课文结尾那句点明中心的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通过对“爷爷的芦笛”的反复朗读,品味,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百花园一
第一课时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比较表示“看”和“说”的词语,培养辨识近义词语的能力;通过叠词训练,使学生感悟词语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兴趣。

2.通过“读句子,说体会”,培养学生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法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能力。

3.通过读背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增强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学习重点】
通过读背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增强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到“语文百花园一”去逛一逛吧!请大家到园里走一走,认真地瞧一瞧,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到很多新知识。

二、语海畅游。

1.词语真有趣。

(1)(出示词语课件)自由读,仔细观察,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讨论交流各自发现的特点。

(是近义词;意思和用法有所不同。


(3)小组交流,查字典、词典区分词语意思的区别和用法的不同。

(4)造句:请选择你喜欢的表示“看”或“说”的不同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2.读一读,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1)(出示词语幻灯片)自由读,读准词语,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交流特点:AABC式的词语。

(3)举一反三: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如:闪闪发光熊熊大火恋恋不舍
心心相印炯炯有神彬彬有礼
3.读一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1)(出示句子)自由读,读准句子。

(2)同学间互相说说句子的特点。

(一个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法。


(3)加强练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

①街上的人真多,。

街上的人真多,。

街上的人真多,。

②这儿真静,。

这儿真静,。

这儿真静,。

三、积少成多。

1.自由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诗句的意思。

3.讨论交流古诗的意思,教师点拨。

4.同桌互背,分组背,指名背。

四、阅读平台。

1.自由读诗歌《葡萄叶的梦》,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同桌互读,纠正错音。

3.默读,出示学习提纲。

(1)本诗共几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写这些内容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说说葡萄叶的梦是什么。

4.小组自主交流学习后,推选代表汇报。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预习“指南针”“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

第二课时指南针、能说会道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转述别人的话的能力。

2.不断积累语言文字,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转述别人的话的能力。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检查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二、指南针。

1.默读“指南针”中的内容,借助泡泡框提示,思考:
(1)什么是转述?
(2)怎样才能简要而清楚地转述别人的话?
2.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三、能说会道。

1.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

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刚刚过去,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想告诉别人的事情吧!你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呢?把给你
印象最深刻的事说一说。

看谁说得最有特色,说得最好。

2.个人准备。

回忆寒假生活,确定表达内容,想一想印象最深的情景,打个腹稿作准备。

3.小组交流。

要求:(1)说的同学要把最精彩、最欢乐、最受感动的情景说清楚;(2)听的同学要听清话中的要点,为转述作准备。

4.各组推选一名最出色的同学,代表小组向全班转述组内每个人发言中最精彩的内容。

5.评一评“转述之星”。

注意:(1)从转述的角度评价,转述时是否抓住了要点,是否说出了小组同学发言中最精彩的内容。

(2)语言表达是否连贯。

第三课时笔下生辉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把最精彩、最快乐或最使你感动的情景描写清楚。

【学习重点】
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把最精彩、最快乐或最使你感动的情景描写清楚。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学习过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口语交际,评出了班上的“转述之星”。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习作训练,评出小作家。

希望大家努力。

二、习作要求。

1.动手写一写自己在寒假中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2.认真回忆一下事情的经过,想一想自己或别人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3.想想怎样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把最精彩、最快乐或使你最受感动的情景写清楚。

三、习作指导。

1.谈话导入。

在寒假生活中,总有一些令我们难以忘记的事或人。

我们这节作文课要求写出自己在寒假中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2.审题。

(1)请你读读习作要求,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时间:寒假;地点:不限;人物:亲身经历,文章要用第一人称“我”;文体:写事。

3.选材。

(1)在寒假中,你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请你简单地写出在寒假中你亲身经历的三件事。

(2)请你从三件事中去掉两件,剩下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并和你的同学说清楚为什么要选择这件事。

4.把印象最深的情景写具体。

(1)这件事为什么让你难忘呢?
(2)这些快乐、痛苦、收获……切身的感受让你印象深刻。

回忆一下当时你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四、教师引导,理清思路。

1.说说选择寒假中的哪件事情来写。

2.这件事的过程是怎样的?
3.哪些地方最令你难忘,回忆得细致一些。

五、学生写作。

根据要求开始作文,注意不偏题,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不写错别字。

六、评改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1.出示评改要求与重点,如:
(1)语句是否通顺、清楚。

(2)内容是否具体。

(3)是否写出欢乐、精彩,写出自己的感受。

2.自读自改。

根据教师批阅的意见,学生边读边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3.互评互改。

一般两人一组,自己找同伴,互相点评与修改。

4.全班交流。

(1)采用自荐、学生推荐、教师推荐等方式,展示优秀习作或典型片段、语句,师生适当点评。

(2)选定学生习作的几个片段和一两篇习作为例子,对语句、内容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师生共同提出修改建议。

评议中注意多发现习作水平较低的学生的闪光点。

本组教材以“自然风光”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包括《古诗三首》《桂林山水》《走进丽江》和《五彩池》。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享受美好的事物带来的乐趣,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百花园二”,内容包括“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
《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鲜花盛开时的春天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寒食》描绘了寒食节的景象。

诗人借古讽今,以汉喻唐,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泊船瓜洲》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桂林山水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走进丽江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位于云南西北部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丽江,那里有吸引游人的“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白雪皑皑的玉龙山等,它以雄伟的山川、古老的城镇、纯朴的民风著称。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彩池
本文讲的是“我”到四川省松潘县旅游时,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1.会认23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习作者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

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1.掌握生字词,能够结合语言环境正确理解字词的意思。

2.背诵《古诗三首》《桂林山水》。

3.享受美好的事物带给我们的乐趣,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5.《古诗三首》………………………………………………………………… 2~3课时
6.《桂林山水》………………………………………………………………… 2~3课时
7.《走进丽江》………………………………………………………………… 2~3课时
8*.《五彩池》…………………………………………………………………… 1~2课时
语文百花园二…………………………………………………………………… 3~4课时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品味,反复朗读。

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5.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和注释诵读古诗,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把握古诗内容,以此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
能力。

学前准备
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指导背诵。

(用时:5分
钟)
1.组织小组内自由练习
背诵。

2.组织全班展示背诵。

1.小组内自由练习背诵。

2.全班展示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先与孩子们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
主阅读,自主理解,最后再集体交流。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
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
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
却不矛盾。

因为诗人的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
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

最后,通过大声朗读,让学生体会诗人
思乡的情感。

6.桂林山水
课题桂林山水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我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教学时,可以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
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学前准备
1.搜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

(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了怎样的印象?
5.引导学生模仿这个句子练习说话。

三、欣赏桂林的山。

(用时:15 分钟)
1.引导学生齐读第3自
然段。

2.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
生认真观察,图文结合,说说
桂林的山的特点。

3.引导学生画出描写桂
林的山的特点的语句。

4.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交
流读书体会。

1.齐读第3自然段。

2.认真观察图片,结合课文
内容,说说桂林的山的特点。

3.画出描写桂林的山的特点
的语句。

4.认真品读,自由交流读书
体会。

7.按原文填空。

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
各不相连,像,像,
像,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四、感悟写法,布置作业。

(用时:5
分钟)
1.启发思考:作者是怎样
把桂林的山水写得这样美
的?指导学生练习仿写。

2.引导学生自由交流。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1.自由交流。

2.背诵课文。

8.小练笔。

家乡的山真呀,
得;家乡的水
真呀,
得;家乡的故事
真呀,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令人百读不厌,并能在朗读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我就以读为主线展开教学,铺垫美,欣赏美,感知美,体悟美,想象美,描摹美。

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我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片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

课题走进丽江课型新授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