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和艾略特共27页文档

合集下载

艾略特

艾略特

华盛顿大学
• 1906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受业于欧 文·白璧德和哲学家桑塔亚纳.还学习了法,德,拉丁,希 腊等多种语言,广泛涉猎文学,宗教,历史,东方文化等领 域. • 1908年,从阿瑟·西蒙斯《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中 了解到象征主义文学,开始走上象征主义文学的创作道 路。 • 1909年大学毕业,进研究院研究哲学,开始研究生课程。 • 1910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赴巴黎大学研究伯格森 的哲学,同时广泛接触了波德莱尔,马拉美,拉福格等 诗人的作品。 • 1911 年,春夏期间游历欧洲 , 先后访问伦敦 , 慕尼黑 , 和 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秋天,回到哈佛大学准备学位论 文, 研究意大利哲学家梅农,新黑格尔派哲学家布拉德 雷的认识论,并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
西敏寺大教堂
In my begin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 • 1888 年 9 月 26 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 个大砖瓦商家庭。祖籍英国,曾祖是英国默塞特郡 东科克地方的鞋匠,1670年移居美国波士顿。 祖父威廉( William Greenleaf Eliot )毕业于 哈佛大学神学院, 1857 年创办华盛顿大学, 1872 年 任校长。 父亲亨利( Henry Ware Eliot )毕业于华盛顿 大学,喜欢绘画,曾先后担任一家制砖公司的财务 主管和总裁。 母亲夏洛蒂( Charlotte Chauncy )出自名门, 热爱慈善事业,极有文学天赋,在一些教会报纸杂 志上发表过诗歌。 他的家庭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一直保持着新 英格兰加尔文教的传统。
• •

• • • • • •
1913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 1914年去德国,因一战转赴伦敦, 凭借着获得的希尔顿 旅行奖学金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完成了有关布拉 德雷的博士论文 . 在牛津大学期间与庞德相识 , 并成为 终身的好朋友. 1915 年,庞德力促其《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现代诗 的主要阵地《诗刊》上发表 。 同年与英国姑娘维维恩结婚。 1917年,任先锋派杂志《自我主义者》副主编 1919年,他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圣林》出版。 1921年,由于精神原因艾略特到瑞士疗养。 1922—1939任文学评论季刊《标准》(Criterion)主编, 1925年任费伯出版公司的编辑,从此一直在这里工作。 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参加英国国教. 1939年,维维恩的精神分裂最终导致两个人分居。

艾略特

艾略特



事业上的成就带给艾略特更多的却是焦 虑和压力。家庭的不幸、时局的混乱给 他带来的是更为恶劣的情绪。正是在这 种不利的条件下,他开始创作《他用多 种声音朗诵刑事案件》,这首诗的题目 后来改为我们熟知的“荒原”。 1921年底艾略特初步完成了这部长诗的 创作,经过了庞德大刀阔斧的修改之后, 1922年《荒原》首先在《准则》上发表, 震动了欧美文坛。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 《荒原》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此后这种 声誉从来没有消失过。

《荒原》虽然是一首标榜客观性的长诗, 但其中也有大量的篇章涉及到女人和情欲。 作为一个敏感脆弱的男人,艾略特对爱情 的需求一直是相当强烈的。在创作《荒原》 的那段时间,这种渴求没有得到满足,这 是艾略特的不幸,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 了《荒原》。第五章出现了诗中罕有的个 人化诗句。

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 和逻辑学,同时修学英语、法语、拉丁 语、希腊语以及比较文学等课程,他对 东方宗教深感兴趣。在文学上,他受到 文学评论家艾温· 巴比德和反浪漫主义 哲学家乔治· 桑塔雅纳的影响。英国唯 心主义哲学家布拉德利是艾略特终生崇 拜的人。
1910年的艾略特


柏格森提出的“心理时间”,“意象绵 延”等概念给予艾略特深刻的启迪。以 后他的创作初步展露了日后走向成熟的 诗歌创作风格:用多种叙述声音使主体 的情绪客观化,同时贯穿一种持久的节 奏感。 后来这些诗歌片段被收入标志着他走向 成熟的诗歌即《杰· 阿尔弗雷德· 普鲁弗 洛克的情歌》(1915)和《一位女士的 画像》(1915)当中。1914年,艾略特 再次来到伦敦,并与意象派运动的领袖 庞德结识。
3.末世与拯救。

长诗用干涸不毛、缺乏生机的荒原象征二 十世纪的西方社会,不断出现的死亡意象 和死去的人暗示了其中的末世情结。一战 以后,欧洲民生凋敝,知识分子对当时的 社会乃至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空前的幻灭 和绝望,提出了各种精神层面的拯救之途。 艾略特把拯救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宗教教 义上。

T.S.Eliot(艾略特-美国文学)

T.S.Eliot(艾略特-美国文学)
3. The poet should draw upon tradition: use the past to serve the resent and future( the past, present, future interrelate), borrow from authors remote in time, alien in language, diverse in interest, use the past to underscore what is missing from the present.
A little life with dried tubers.
Summer surprised us, coming over the Starnbergersee
With a shower of rain; we stopped in the colonnade,
And went on in sunlight, into the Hofgarten,
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
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
回忆和欲望,让春雨
挑动着呆钝的根。
冬天保我们温暖,把大地
埋在忘怀的雪里,使干了的
球茎得一点点生命。
夏天来得意外,随着一阵骤雨
到了斯坦伯吉西;我们躲在廊下,
等太阳出来,便到郝夫加登
1-7行:通过春天和冬天对比的描写,反映出荒原上已经没有生存的条件,即使是春天也依然是缺乏生机,毫无希望,人们挣扎在过去与未来的虚幻世界之中。
我大半夜看书,冬天去到南方。
8-18行:诗人在此反映了上流社会人们的生活。艾略特提到两个具体地点:斯坦伯格西和哈夫珈屯,它们代表欧洲中部的现代荒原。“我不是俄国人……”说明这些人都是一战后的一些“无根”(rootless)的流浪者,他们毫无目的地从北到南,四季到处游山逛水,或进咖啡馆和咖啡,闲聊往事,或在山里滑雪,或夜里读书,寒冬就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这些都是当时欧洲社会上有闲阶级或流浪者们生活的方式和全部内容。他们精神空虚,毫无目的,生活无聊,只是沉浸在回忆之中。

艾略特(Eliot)经典诗选

艾略特(Eliot)经典诗选

艾略特(Eliot)经典诗选艾略特(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全名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诗人、评论家、剧作家。

他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荒原》《烧毁的诺顿》《四个四重奏》等。

四阙四重奏烧毁的诺顿纵然语言为人所共有,但多数人立身处世仿佛各有其到。

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完全一样的。

一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而未来的时间又包容于过去的时间。

假若全部时间永远存在全部时间就再也都无法挽回。

过去可能存在的是一种抽象只是在一个猜测的世界中,保持着一种恒久的可能性。

过去可能存在和已经存在的都指向一个始终存在的终点。

足音在记忆中回响沿着那条我们从未走过的甬道飘向那重我们从未打开的门进入玫瑰园。

我的话就和这样在你的心中回响。

但是为了什么更在一缸玫瑰花瓣上搅起尘埃我却不知道。

还有一些回声栖身在花园里。

我们要不要去追蹑?快,鸟儿说,快去寻找它们,去寻找它们在花园角落里。

穿过第一道门,走进我们的第一个世界,我们要不要听从画眉的欺骗?进入我们的第一个世界。

它们就在那儿,神态庄严而不可窥见,在秋天的燠热里,穿过颤动的空气,从容不迫地越过满地枯叶,鸟儿在呼唤,于那隐藏在灌木丛中不可闻见的音乐相应和,那没有被人看见的眼光转过去了,因为玫瑰露出了花容美姿已被人窥见的神色。

它们在那儿仿佛是我们的客人受到我们的接待也在接待我们。

它们彬彬有礼地伫立在空寂的小径旁。

于是我们继续前行,走进黄杨木的圆形树丛,俯身观看那干涸的水池。

干涸的水池、干涸的混凝土、围着褐色的边,水池里注满了阳光变幻的水,荷花升起了,悄悄地,悄悄地,池面从光芒的中心闪现,而它们在我们身后,映照在池中。

接着云朵飘过,水池又变为空虚。

去吧,鸟儿说,因为树叶丛中躲满了孩子他们兴冲冲地藏在那儿,忍住了笑声。

26西方当代文学与艾略特

26西方当代文学与艾略特

The Waste Land (1925)
A milestone of modern English poetry
A comparison between Eliot’s poetic lines and Chaucer’s.
Chauscer: Canterbury Tales
Eliot: The Waste Land

He was awarded the Noble Prize in Literature in 1948, for his
Four Quartets (1944).
Four Quartets addresses love, justice, poetry, history, and time.
It consists of four separate poems: Burnt Norton (1935), East Coker (1940), The Dry Salvages (1941), and Little Gidding (1942).
The poem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western world, sick and dying.
2. The Hollow Men
We
are the hollow men We are the stuffed men Leaning together Headpiece filled with straw. Alas! Our dried voices, when We whisper together Are quiet and meaningless As wind in dry grass Or rats„ feet over broken glass In our dry cellar

外国文学欣赏_现代主义文学概论和艾略特等

外国文学欣赏_现代主义文学概论和艾略特等

• 4、“垮掉的一代”
• (“二战”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 基本特征: • 在思想倾向上,深受欧洲存在主义的某些观念
的影响,关注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抗 议社会对他们的压抑。
• 在艺术上,追求无节制的自我放纵,作品的 结构无拘束乃至杂乱无章,语言粗糙。风格粗犷 自然。
• 代表作家:(美)凯鲁亚克、金斯堡等。
• 5、黑色幽默文学:
• (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所谓
黑色幽默,是阴郁的幽默(它深受存在主义 的影响)。
• 基本特征: • 长于夸张、反讽的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生荒
诞乖谬的本质,(故意用轻松调侃的态度面 对悲剧性的事件)。
• 它既是一种带悲剧色彩的喜剧,也是以喜 剧形式“上演”的悲剧。
• 代表作家:(美)海勒等。

“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
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

“在任何不幸与烦恼中,最好的安慰,莫过
于想及他人的境遇更不如自身这一点。这种安慰
的方式,实在是人人都能做到。但对整个人类来
说,则意味着,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命运啊!”
• 1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身体是意志的客体化。
• 2人生做为意志的一定,一切生命本质上是 痛苦的。人生做为意志的否定,就试图摆 脱意志对自我的控制,本质上是空虚的。

(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
• 主要特征:

反对模仿外在世界,主张表现内在主
观世界,表现所谓抽象的本质。
• 代表作家:
• (奥地利)卡夫卡、(美)奥尼尔等。
• 3.未来主义

(20世纪初由意大利开始流行)
• 基本特征:
• 否定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动 乱的生活;

8 现代主义 综述 艾略特

8 现代主义 综述 艾略特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 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 言。” “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 预计的痛苦。” “在任何不幸与烦恼中,最 好的安慰,莫过于想及他人的境 遇更不如自身这一点。这种安慰 的方式,实在是人人都能做到。 但对整个人类来说,则意味着, 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命运啊!”
象征主义的特点:
追求主观的幻觉;
重视用象征、联想、暗示、烘托等手 注重雕塑美、音乐美和朦胧美。


法;



前象征主义代表作家:
(法)马拉美、魏尔伦和兰波。


后象征主义代表作家:
(法)瓦雷里、(英)艾略特、(爱尔
兰)叶芝、(美)庞德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法国。坚持以 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 反对过多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反 对过于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也反对前期 象征主义的隐晦艰深,主张情与理、主观 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第一讲 现代主义综述与艾略特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又译现代派)是19世纪末至20 世纪在欧美出现的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 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大胆探索,锐意求新,表 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 现代主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线,大致可分为两 个时期。前期的主要流派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 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 主义文学等。后期的现代主义流派有:荒诞派戏剧、 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有人将后期 的文学称为“后现代主义”。


艾略特《荒原》
《儿子与情人》:俄狄普斯情结 《虹》《恋爱中的妇女》:不同人物对性关 系的实践与探索。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D 〃 H 〃劳伦斯

艾略特诗选(英国)

艾略特诗选(英国)

艾略特诗选(英国)内容摘要: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是一位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1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943年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并确立了当时在世的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

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假如我认为,我是回答一个能转回阳世间的人,那么,这火焰就不会再摇闪。

但既然,如我听到的果真没有人能活着离开这深渊,我回答你就不必害怕流言。

那么我们走吧,你我两个人,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我们走吧,穿过一些半清冷的街,那儿休憩的场所正人声喋喋;有夜夜不宁的下等歇夜旅店和满地蚌壳的铺锯末的饭馆;街连着街,好象一场讨厌的争议带着阴险的意图要把你引向一个重大的问题……唉,不要问,"那是什么?"让我们快点去作客。

在客厅里女士们来回地走,谈着画家米开朗基罗。

黄色的雾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背,黄色的烟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嘴,把它的舌头舐进黄昏的角落,徘徊在快要干涸的水坑上;让跌下烟囱的烟灰落上它的背,它溜下台阶,忽地纵身跳跃,看到这是一个温柔的十月的夜,于是便在房子附近蜷伏起来安睡。

呵,确实地,总会有时间看黄色的烟沿着街滑行,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背;总会有时间,总会有时间装一副面容去会见你去见的脸;总会有时间去暗杀和创新,总会有时间让举起问题又丢进你盘里的双手完成劳作与度过时日;有的是时间,无论你,无论我,还有的是时间犹豫一百遍,或看到一百种幻景再完全改过,在吃一片烤面包和饮茶以前。

在客厅里女士们来回地走,谈着画家米开朗基罗。

呵,确实地,总还有时间来疑问,"我可有勇气?""我可有勇气?" 总还有时间来转身走下楼梯,把一块秃顶暴露给人去注意——(她们会说:"他的头发变得多么稀!")我的晨礼服,我的硬领在腭下笔挺,我的领带雅致而多彩,用一个简朴的别针固定——(她们会说:"可是他的胳膊腿多么细!")我可有勇气搅乱这个宇宙?在一分钟里总还有时间决定和变卦,过一分钟再变回头。

英美现代主义诗歌与艾略特

英美现代主义诗歌与艾略特


艾略特的重要文献“传统与个人才能”(1919);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对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与英美新批评派之间的关系;



大纲: 1.“非个人化”的浪漫主义诗学背景; 2.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的概念及所涉及的几个问题;
3.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与接受美学及解构意识;

秋颂







1 雾霭的季节,果实圆熟的时令, 你跟催熟万类的太阳是密友; 同他合谋着怎样使藤蔓有幸 挂住累累果实绕茅檐攀走; 让苹果压弯农家苔绿的果树, 教每只水果都打心子里熟透; 教葫芦变大;榛子的外壳胀鼓鼓 包着甜果仁;使迟开的花儿这时候 开放,不断地开放,把蜜蜂牵住, 让蜜蜂以为暖和的光景要长驻; 看夏季已从粘稠的蜂巢里溢出。
2 谁不曾遇见你经常在仓廪的中央? 谁要是出外去寻找就会见到 你漫不经心地坐在粮仓的地板上, 让你的头发在扬谷的风中轻飘; 或者在收割了一半的犁沟里酣睡, 被罂粟的浓香所熏醉,你的镰刀 放过了下一垄庄稼和交缠的野花; 有时像拾了麦穗,你跨过溪水, 头上稳稳地顶着穗囊,不晃摇; 或傍着榨汁机,一刻又一刻仔细瞧, 对滴到最后的果浆耐心地观察。




Pound 译李白的《古风》之四中有两句:“惊沙乱海日, 飞雪迷胡天”,此处“海”指大漠,费氏笔记为 惊沙乱海日, Surprise sands mix sea sun The sand surprised confused the sun rising out of the sea 庞德回到李白的原句: Surprised. Desert turmoil. Sea sun.

艾略特

艾略特

第十一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第二节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一,生平与创作~,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后期象征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888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大砖瓦商家庭。

他祖籍英国,曾祖父于1670年移居美国波士顿。

祖父毕业于哈佛大学神学院,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始人。

父亲是成功的商人,母亲出身名门。

他的家庭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1906年,他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受教于著名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壁德和哲学家桑塔耶纳。

他还广泛涉猎了文学、宗教、历史、多种语言及东方文化的领域。

1908年,他接触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拉福格的作品,受到很大震动,从此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英美诗歌传统决裂,转向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探索。

1910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到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听过柏格森的讲座。

并广泛接触了波德莱尔、马拉美、拉福格等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

1911年回哈佛准备论文,1913年担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

1914年,为了写博士论文,他再次来到欧洲。

先去德国,后因一战爆发,转到牛津学习希腊哲学,后完成博士论文,但因战争无法回哈佛答辩,于是定居伦敦。

1915年,与患有神经衰弱症的英国姑娘维芬·海渥特结婚。

在伦敦他结识了著名诗人庞德,后者的帮助和提携对艾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7年艾担任先锋派杂志《自我主义者》副主编,1922年任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主编,直到1939年。

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并入英国国教。

1952年就任伦敦图书馆馆长,1965年1月4日在伦敦去世,葬于西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

1948年,由于他“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5年获歌德奖。

其创作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实验性质,可分为三个时期,三个时期都有较大的变化:第一时期包括1915年至1922年的作品。

艾略特诗集

艾略特诗集

艾略特诗集中文名: 艾略特诗集原名: T.S.Eliot Selected poems 发行时间: 2005年地区: 美国简介: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一位美国/英国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对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

1948年,60岁的艾略特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

生平简述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家境十分优越,父亲是公司总裁,母亲原是教师,后成为一名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工作。

艾略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与五个姐姐的过分照顾并没有使艾略特的童年拥有双份快乐,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十六岁之前,艾略特在圣路易斯的史密斯学院学习。

1905年的秋天,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他的新生生涯过得非常舒适,所加入的几个社团当中有一个是文学方面的:“书章”(the literary signet)。

受一些教授的影响,艾略特开始关注起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醒世格言及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的怀疑论,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塞门兹(Arthur Symons)的书《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

由于艾略特起初所择课程过于分散而是自己变得手忙脚乱,但最后凭其毅力终于获得了比较文学的学士学位以及英国文学的硕士学位。

1910年,艾略特离开美国,前往巴黎的索邦大学(la Sorbonne),在那里,各种艺术领域的前卫思想、学术围绕着他,在法兰西学院聆听了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哲学课后,艾略特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这使得他重归被当时誉为哲学的黄金时代的哈佛修读哲学博士学位。

1914年,艾略特前往欧洲旅行,那个时候,他在哈佛的大部分哲学老师已经将他视作一个未来的同事。

艾略特打算于同年秋进入牛津大学的默顿学院学习,同行的有布拉德利(F.H.Bradley)的同事及后续者约阿欣(Harold Joachim)。

英美诗歌翻译整理

英美诗歌翻译整理

《英美诗歌》小明讲过的诗歌1.据说莎翁的作品、《西风颂》、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以及艾略特的《荒原》是不考的。

2.这里所提供的翻译也是仅供参考,因为版本实在是很多,不过下面列出大多都是小明在课上提过的翻译版本。

3.这份翻译是不才花了几天时间整理的,有可能睡眼惺忪之下漏了哪一首。

缺漏之处,还望提醒哈!O(∩_∩)O~By:张小婕1. P1 马洛《热情的牧羊人致他的恋人》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by Christopher MarloweCome live with me & be my love,请来与我同住,做我的情人,And we will all the pleasure prove我们要享受所有的欢乐That valleys, groves, hills, and fields,而那些幽谷,果园,小山,原野,Woods, or steepy mountain yields.森林,或是嶙峋的山峰,都将为我们歌唱。

And we will sit upon the rocks,我们要坐在高高的岩石上,Seeing the shepherds feed their flocks,看那牧羊人悠闲的放牧着羊群,By shallow rivers to whole falls伴随着河水流动的潺潺乐声,Melodious birds sing madrigals.欢乐的小鸟也会为我们唱出美妙动人的歌儿。

And I will make thee beds of roses我要为你献上玫瑰的花床And a thousand fragrant posies,和千百束芬香的花束,A cap of flowers, and a kirtle以及高贵的花冠,Embroidered all with leaves of myrtle;和绣满姚金娘叶子的长裙;A gown made of the finest wool我要用小羊羔身上最好的羊毛Which from our pretty lambs we pull;为你织就美丽的长袍;Fair lined slippers for the cold,我要为你制作有着漂亮衬里With buckles of the purest gold;以及纯金钮扣的拖鞋;A belt of straw & ivy buds,我愿用那饰以珊瑚搭扣、琥珀饰钉的With coral clasps and amber studs:常春藤腰带来装点你的美丽:And if these pleasures my thee move,如果这样的快乐能够打动你的心,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就请你来与我同住,做我的情人。

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的思想与作品分析

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的思想与作品分析

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的思想与作品分析1. 引言现代主义是20世纪早期在文学、艺术和音乐领域兴起的一种文化运动,它试图颠覆传统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观念。

而T.S.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则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先驱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艾略特的思想和他最著名的作品,以揭示他对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贡献。

2. 艾略特及其时代背景2.1 艾略特的生平概述•出生地点、时间;•教育背景;•文学生涯;•获奖与成就等。

2.2 现代主义背景介绍•现代主义在文学界的兴起;•社会、政治和技术因素对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

3. 艾略特的思想与创作理念3.1 反古典传统和寻求新表达方式•对传统文学规范和形式进行批判;•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3.2 内心世界的诗学表达•探讨个人情感、意识流和宗教问题;•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表现内心体验。

4. 艾略特代表作品分析4.1 "荒原"(The Waste Land)•内容概述;•结构与形式分析;•主题与意义探讨。

4.2 "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ts)•内容概述;•结构与形式分析;•主题与意义探讨。

5. 作品影响与贡献5.1 对现代诗歌的影响•艾略特对后来的一代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方向。

5.2 文学批评的贡献•艾略特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贡献,如《批判性观点》等著作。

6. 结论通过对艾略特思想与作品进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地位及其对文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艾略特以他富有创造力的诗歌和独特的思想,将现代主义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对后来的一代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本文导读: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

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

1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

1943年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

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

1888年9月26日,艾略特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十六岁之前,艾略特在圣路易斯的史密斯学院学习。

1905年的秋天,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他的新生生涯过得非常舒适,所加入的几个社团当中有一个是文学方面的“书章”(the literary signet)。

受一些教授的影响,艾略特开始关注起欧文(Irving Babbitt)的醒世格言及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的怀疑论,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塞门兹(Arthur Symons)的书《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

由于艾略特起初所择课程过于分散而使自己变得手忙脚乱,但最后凭其毅力终于获得了比较文学的学士学位以及英国文学的硕士学位。

1910年,艾略特离开美国,前往巴黎的梭尔邦大学(the Sorbonne),在那里,各种艺术领域的前卫思想、学术围绕着他,在法兰西学院聆听了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哲学课后,艾略特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这使得他重归被当时誉为哲学的黄金时代的哈佛修读哲学博士学位。

1914年,艾略特前往欧洲旅行,那个时候,他在哈佛的大部分哲学老师已经将他视作一个未来的同事。

艾略特打算于同年秋进入牛津大学的默顿学院学习,同行的有布拉利德(F.H.Bradley)的同事及后续者约阿欣(Harold Joachim)。

艾略特诗集

艾略特诗集

艾略特诗集中文名: 艾略特诗集原名: T.S.Eliot Selected poems 发行时间: 2005年地区: 美国简介: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一位美国/英国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对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

1948年,60岁的艾略特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

生平简述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家境十分优越,父亲是公司总裁,母亲原是教师,后成为一名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工作。

艾略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与五个姐姐的过分照顾并没有使艾略特的童年拥有双份快乐,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十六岁之前,艾略特在圣路易斯的史密斯学院学习。

1905年的秋天,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他的新生生涯过得非常舒适,所加入的几个社团当中有一个是文学方面的:“书章”(the literary signet)。

受一些教授的影响,艾略特开始关注起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醒世格言及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的怀疑论,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塞门兹(Arthur Symons)的书《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

由于艾略特起初所择课程过于分散而是自己变得手忙脚乱,但最后凭其毅力终于获得了比较文学的学士学位以及英国文学的硕士学位。

1910年,艾略特离开美国,前往巴黎的索邦大学(la Sorbonne),在那里,各种艺术领域的前卫思想、学术围绕着他,在法兰西学院聆听了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哲学课后,艾略特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这使得他重归被当时誉为哲学的黄金时代的哈佛修读哲学博士学位。

1914年,艾略特前往欧洲旅行,那个时候,他在哈佛的大部分哲学老师已经将他视作一个未来的同事。

艾略特打算于同年秋进入牛津大学的默顿学院学习,同行的有布拉德利(F.H.Bradley)的同事及后续者约阿欣(Harold Joachim)。

“感受力统一”论:艾略特诗论的核心.doc

“感受力统一”论:艾略特诗论的核心.doc

“感受力统一”论:艾略特诗论的核心一、引言托·斯·艾略特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美诗坛的领军性人物,其发表于1922年的诗歌《荒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语言、风格和结构的大胆实验和创新引领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潮流和风尚,成为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除了诗歌创作上的斐然贡献外,艾略特亦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尽管艾略特称自己的诗论是“私人诗歌创作室的副产品”(韦勒克,258),是“创作室式的批评”,但是,他的众多诗论,“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和“感受力分化论”却在文学批评界产生了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足以使他成为“美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成功的‘文学独裁者’,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左右了文坛的动向”(常耀信,2005:164)。

事实上,艾略特诗论中所推崇的理想、完美的诗歌就是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客体化”而达至一种“统一的感受力”,一种“把思想和感情、理智和情感融为一体的能力”(林元富,92)。

二、非个性化理论:个性和情感的理性表达艾略特认为,艺术家的进步在于不断地“牺牲自我”,在于不断地“消除自我”,“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Eliot,810),这就是艾略特著名的“非个性化”理论。

“诗人的头脑实际上就是一个捕捉和存储无数的情感、词语和意象的贮藏器,它们停留在诗人的大脑中,直到能够形成新合成物的所有分子都聚齐。

”(Eliot, 809)成熟的诗人的头脑只是充当一个媒介,“一个精致的、完美化的媒介,在此,特殊的、多样化的感情自由地结成新的组合”,“诗人愈是完美,感受的人和创造的心灵在他身上分离得愈是彻底,头脑愈能完美地消化和改造它作为材料的激情”。

(Eliot, 808)但是,并非诗人真正地没有了个性,相反,正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极大地控制、调动了自己的理智和情感,竭尽全力地隐匿自己的个性,心甘情愿地充当“新的组合”的“催化剂”、“媒介”,才真正实现了诗歌的“非个性”,获致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情感”,“只有有个性和感情的人才知道要逃避这种东西(感情、个性)的真正含义”。

艾略特的象征主义诗歌

艾略特的象征主义诗歌

艾略特的象征主义诗歌艾略特(1888-1965)托马斯·艾略特,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

生于美国密苏里州。

1906年入哈佛大学学哲学,续到英国上牛津大学,后留英教书和当职员。

1908年开始创作。

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个四重奏》等。

代表作为长诗《荒原》,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艾略特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

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祖父是牧师,曾任大学校长。

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歌。

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

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

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至1939年。

1927年加入英国籍。

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这些在他的创作中可以找到印证。

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的诗歌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作品情调低沉,常用联想、隐喻和暗示,表现现代人的苦闷。

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用内心独白表现主人公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的矛盾心态,表现的是现代人的空虚和怯懦。

此诗后来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他所见》(1917)。

他这时期出版的另一部作品《诗集》(1920)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悲观和失望,颇受英美文坛的好评,《小老头》被认为是《荒原》的前奏曲。

1922-1929年是艾略特创作的重要时期,他的诗歌的技巧和内容趋向复杂化。

代表作《荒原》(1922)和《空心人》(1925)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