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写作素材积累热点评论扬州炒饭喂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写作素材积累热点
评论扬州炒饭喂猪
“最大份扬州炒饭”喂猪背后的浮躁心态
10月23日,扬州一盘总重量为4192公斤的“扬州炒饭”,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但随即爆出炒饭被当作厨余垃圾送去喂猪。

网友纷纷质疑主办方这是在“浪费粮食”和“作秀”。

24日,该活动的承办方回应,拉去喂猪的只是因露天制作导致不宜食用的部分,其余部分还是按照预先安排送给学校和企业。

(10月25日《北京青年报》)
尽管由300人操作、耗费一个多小时而制作完成世界“最大份炒饭”,的确为扬州赢得了成功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荣耀,但主办方却因此招致“浪费”和“作秀”等的舆论质疑。

毁誉参半的背后,更暴露出部分国人一味追求眼球效应而罔顾勤俭节约和创造价值的功利化思维与浮躁心态。

追溯《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由来,其诞生背景缘于当年英国吉尼斯啤酒公司的执行董事休·比佛爵士的一个设想,就是寻求既能帮人们找到吹牛依据,又助了酒兴、卖出更多的酒。

由此解读,以记录“世界之最”为宗旨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当为记载世界上最好、最坏、最美、最怪、最惨、最大、最小等光怪陆离甚至难以想象事物的集大成者,其逗人一乐的娱乐意义不言而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赋予了“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创造奇迹”的精神内涵,但其罔顾社会效益、诱导标新立异的“吹牛”本质却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在我国,追求“破纪录”更成为一些人借机炒作、以期制造轰动效应的工具与平台。

君不见北京长30米宽6米的“世界第一蛋糕”、深圳可供1.3万人食用的“大盆菜”、南宁长达20 1米的“世界卷粉王”,以及沈阳重达4吨的特大元宵等的乱象丛生。

一些人对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乐此不疲的热衷,缘于一个认知上的误区,即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视为可以与“诺贝尔奖”和“世界遗产”等量齐观的世界级项目。

这其实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前者纯属一味索求“世界之最”的猎奇游戏,无需考量科技含量与社会价值,只要前无古人,不论最傻最笨。

其竞争难度和价值意义何以与后两者相提并论?
破吉尼斯纪录的“最大份炒饭”,不过是为企业做广告、为当地造“业绩”的宣传噱头。

提高扬州炒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重在脚踏实地的诚信经营和一丝不苟的质量监管。

这种以浪费社会资源为代价、旨在满足其哗众取宠虚荣心的行为,既悖逆社会民意和发展大势,也助长了心浮气躁的社会病态,更与当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没有半毛钱关系,其弊大于利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

围观“最大份炒饭”,不仅止于对“炒饭喂猪”等食材浪费的吐槽,更需着眼于对靠拼“人海”和“撒钱”取胜浮躁心态的反思与矫正。

让刷新吉尼斯纪录的活动真正回归“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创造奇迹”的本源。

正如四川行政学院社会学教授肖尧中所言,“创造纪录的东西是需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或者可行性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评定标准可以以这来衡量。


【延伸阅读】
吉尼斯宣布扬州“最大份炒饭”纪录挑战无效
来源:新华社2015-10-26 16:14:35 新华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牟旭白旭蒋芳)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26日对记者表示,23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的“最大份炒饭”挑战活动由于存在浪费食物情况,其挑战纪录无效。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中华区市场总监杨丽娜表示:“我们已收到主办方提供的接收单位接收食用情况书面报告,但目前主办方已经明确表示确实有150公斤炒饭有不恰当处理,违背了我方关于大型食品记录中食品最终要供民众食用不得浪费的规定,因此我们已经通知主办方此纪录挑战无效。


23日,一场名为扬州炒饭总动员——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最大份炒饭”挑战赛活动在扬州举行,整个活动采用了市场化的方式运作。

随后,有媒体报道炒饭被当作垃圾运走、被用来喂猪等消息。

扬州市旅游局26日证实,该局针对“4吨扬州炒饭破纪录后装垃圾车”事件进行核查后确认,总重量约150公斤左右炒饭被送至养殖场处理,其余的炒饭在活动当天已经按原计划送到接收单位,相关的接收单位都出具了接收和食用情况的书面报告,并报吉尼斯备案。

杨丽娜表示,吉尼斯世界纪录对大型食品类的记录有严格规定,要求用于挑战的食品最终均为供民众食用,不得有任何浪费。

经扬州市旅游局核查,活动举办方原本计划活动结束后将所有成品送到有关企业和学校给职工和学生食用。

在实际活动举办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成品因存放时间超过4小时,不适宜食用,将这部分不适宜食用的炒饭送至养殖场处理,总重量约150公斤左右,也就是网上流传的工人用铁铲将炒饭装进货车的图片。

杨丽娜还表示,吉尼斯世界纪录不接受任何不道德的记录。

平均来说,吉尼斯世界纪录每周收到约一千条申请,其中95%都会被拒绝。

日本人的“匠人气质”
文:唐辛子来源:羊城晚报发表时间:2013-05-02 不能有丝毫偏差,这是身为技术人员的自尊心
“匠人”在日文中写成“職人”。

作为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自尊心,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

例如日本著名的建筑家安藤忠雄,在设计建筑东京的“表参道之丘”时,曾与日本著名的建筑公司“大林组”合作。

安藤忠雄设计的“表参道之丘”全长280米,在“表参道之丘”接近完工时,“大林组”的施工人员对安藤忠雄说:“全长280米,分毫不差。


安藤回答说:“没关系,相差个5厘米10厘米的,完全没问题。


“大林组”的人当即正色回答安藤道:“那可不行!不能有丝毫偏差,这是身为技术人员的自
尊心。


不仅是建筑现场的施工人员,就是负责建筑设计的安藤忠雄本人,也是极具“匠人气质”的建筑家。

安藤忠雄成名之后,某次接受日本媒体采访,谈到他每次接到客户的设计任务情形。

说自己从早到晚,除了思考设计方案,脑子里就再也容不下其他任何事。

于是主持人便笑着问:“您一定是想要将‘建筑家·安藤忠雄’的所有一切,都要具体化地体现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吧。

是不是甚至恨不得连建筑门牌上都要写上‘安藤忠雄’几个字才好?”
结果安藤忠雄答:“不,我觉得我设计的所有建筑,都是属于我自己的所有物,只不过暂时性借给客户使用一下而已。


或许正是源于这样的一种极其自负的“匠人式”追求吧,从未接受过正规科班教育的安藤忠雄,才能从无名小卒,成长为世界级的建筑家。

对用于小马达上的一个小零件,检测试验达37项
“匠人气质”不仅仅体现在日本的技术人员或设计师身上,就是在普通日本公司的职员、甚至一般日本商社的商务人士身上,也一样可以看得到。

几年前,我曾在名古屋的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工作。

有一年,这家贸易公司接到了本田公司这样的大客户的一笔订单:为本田公司未来三年内,准备在全球同步上市的一款新车,生产使用于自动车门上的一只小马达。

不错,仅仅只是生产一辆新款本田车上的微不足道的一只小马达而已。

但负责这个业务项目的部长,却如临大敌。

他们将这笔订单的生产任务,交给了中国广东的一家合作工厂去做。

为了保证这只小马达的品质,特意以千万年薪的高薪聘请了一位日本电机专家,每周往返于中国和日本之间,负责品质管理监督。

对于这只小马达的品质管理,严格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说,仅仅使用在这个小马达上的一个小零件,就要进行耐尘耐水耐热耐寒耐撬耐震等等大大小小共37项检测试验,而为了说明这些试验项目的检测要求和性能,规格书整整写了46页纸。

尽管如此,第一批3000个马达生产出来,通过出厂检测,贴上了“合格”标签并运送到日本之后,却被查出有7个不合格。

部长这下发急了,亲自领着电机专家赶到广东的工厂,通宵达旦地连夜检查问题出在哪儿,但却没查出来。

而中方的所有检测记录都表示,这批马达是合格出厂的。

怎么办呢?这位日本部长,最后想出了一个让人差点晕倒的“笨办法”。

在接下来的几批马达再次“合格”出厂后,部长将在工厂负责出厂品质检测的25名中国员工,跟随每批马达一起,如数集体邀请到日本来(费用由日方出)。

然后让同样的一批人,对运送到日本的“合格品”马达,以相同的方式,在日本再进行一次同样的复查。

复查之后,再由日方最终检验,以确保质量万无一失。

就用这样的方式,这笔本田公司的马达生产项目,最后当然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也被贸易公司的部长活生生弄成了一笔只赔不赚的生意,因为所花的成本代价实在太大了!
尽管贴钱赔本到了有些劳民伤财的感觉,但这家国际贸易公司的部长,却不仅没被降职,反而得到公司上下的一致赞赏。

最后还得到了升迁。

在我离开那家公司时,部长已经从国际业务部的部长,提升为整个名古屋分公司的负责人了。

“匠人气质”培养于童年
何止是日本公司,实际上日本人的“匠人气质”,是从童年时代就开始被培养的。

举个最身边的例子,我家小学生去上学,光是鞋子就得每天准备三双:一双运动鞋,用来穿在脚上;一双白色布鞋,用来进学校玄关的时候更换入室(日本的小学进教室前都得换上室内专用鞋);此外还得另准备一双体操鞋,这双体操鞋是在室内体操场里上体育课时专用的。

除了鞋子,还有配套的衣服:体育课使用的体操服和体操帽;游泳课使用的游泳套装(包括游泳帽、游泳衣、潜水眼镜、大浴巾等);绘画课要用绘画课专用的颜料套装;裁缝课得用裁缝课专
用的裁缝套盒;打扫厕所必须用专用的长雨靴;即使中午在学校吃餐午饭,也要准备白色午餐帽和白布饭兜……总之,每个周一去学校,都得大包小包拎上一大堆,弄得跟搬家似的。

这种从小对日常用品的细分与归类,培养出来的是成人之后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讲究。

例如说拉面店,我们中国人开拉面店,煮面的师傅通常穿件破了洞的老头衫就可以上阵煮面了,但日本拉面店的师傅却不行。

他们得穿上拉面店定做的衣服,衣服上还得大大地写上“拉面”二字,再在头上扎一条显得极帅的头巾——先将煮拉面的派头和架势准备好了,然后才满脸虔诚地开始煮面。

拉面煮好,上面还要一丝不苟地摆放上半片鸡蛋、一枚海苔,然后再将若干枚叉烧肉精致地在面条上围出“一朵花”——好了,一碗拉面端到客人面前时,那已经不叫“拉面”,而叫“作品”了。

连一碗拉面都煮得像“作品”,也由此可见,为什么在日本,手艺有高低,而职业却无贵贱了——因为无论你是拉面店师傅或豆腐店老板,还是顶尖级文豪或世界级设计师,除了身份的“外壳”不同,其内在的核心气质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匠人”。

文豪为自己流芳百世的作品而骄傲,豆腐店老板也一样为自己的百年老店而自豪——因为那白白胖胖一枚又一枚的,那不是“豆腐”,那全是“作品”。

在日本,对于一个行业的顶级人物,从不称其为“大师”,而是称其为“巨匠”。

一个“匠”字,简直入了日本人的骨髓。

掩卷深思:以上文章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