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初二物理上册期中同步检查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巴中市初二物理上册期中同步检查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3分)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 小孔成像
B. 影子的形成
C. 日食和月食
D. 雨后彩虹
答案:D
解析: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而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
2.在平静的湖水中看到“鱼在云中游”的现象,其中“鱼”是光的_______ 现象,
“云”是光的_______ 现象,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要_______(选填“高”
或“低”)。
A. 反射,折射,高
B. 折射,反射,高
C. 反射,折射,低
D. 折射,反射,低
答案:B
解析: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造成的;水中的“云”是天空中的云通过湖面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看到的“鱼”是鱼的虚像,比鱼的实际位置浅(高)。
3.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上发生了
A. 镜面反射
B. 漫反射
C. 折射
D. 以上三种都有
答案:B
解析: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
4.某人将一物体举高2m,已知物体重20N,则此人对物体做功
A. 0J
B. 20J
C. 40J
D. 80J
答案:C
解析:将物体举高时,克服重力做功,做功的大小为W=Gℎ=20N×2m=40J。
5.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
B. 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 汽笛声很“刺耳”,说明汽笛声的音调很高
D.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答案:C
解析: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汽笛声很“刺耳”,说明汽笛声的音调很高;“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二、多选题(每题4分)
1.下列现象中,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多选,每选对1个得2分,选错、多选
均不得分)
A. 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后,身体向前运动
B. 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
C. 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D. 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
答案:ACD
解析:A.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后,身体由于惯性仍会向前运动,故A符合题意;
B.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而不是惯性,故B不符合题意;
C.子弹离开枪口后,由于惯性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故C符合题意;
D.飞奔的马遇到绊马索时,马脚受到阻力停止运动,而马的上身由于惯性还要保持
原来的速度,因此会被绊倒,故D符合题意。
2.关于浮力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每选对1个得2分,选错、多选
均不得分)
A. 浮力就是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B. 浮力方向与物体沉浮有关
C. 浮力方向都是竖直向上的
D. 悬浮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答案:AC
解析:A.浮力是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与向下的压力差,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其方向也是竖直向下的,所以,浮力就是物体
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故A正确;
B.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与物体沉浮无关,故B错误;
C.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向上托的力,其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故C正确;
D.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故D错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每选对1个得2分,选错、多选均不得分)
A. 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一定大
B. 体积大的物体,密度一定小
C. 密度大的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一定大
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答案:CD
解析:A.由公式m=ρV可知,质量大小与密度和体积都有关系,密度大的物体,
质量不一定大,故A错误;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体积无关,故B错误;
C.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密度大的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一定大,故C正确;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故D正确。
4.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每选对1个得2分,选错、多选均不得分)
A.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B. 只有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空气中的物体不受浮力
C. 浮力起因于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D. 物体浸没以后,深度增加,受到的浮力增大
答案:AC
解析:A.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故B错误;
C.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对物体的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因为液体内部的
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故C正确;
D.物体浸没以后,深度增加,V
不变,受到的浮力不变,故D错误。
排
三、填空题(每题3分)
1.【题目】
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 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 ,真空_______(填“能”
或“不能”)传声。
【答案】
振动;介质;不能
【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题目】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222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火箭加速升空时,其机械能 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在火箭头上往往涂有一层特殊材料,利用材料在高温下发生物态变化时 _______
热(选填“吸”或“放”),从而避免火箭头部因温度过高而被损坏。
【答案】
增大;吸
【解析】
火箭加速升空时,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动能增大;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增大,即机械能增大;
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熔化和汽化都需要吸热,使火箭的温度不会很高,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
3.【题目】
(1)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_______(填上合适的单位),他跑100m所需的时间约为14_______(填上合适的单位)。
(2)声音是由物体 _______ 产生的,声音在15∘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_______m/s,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_______(选填“快”或“慢”)。
【答案】
(1)kg;s;(2)振动;340;快
【解析】
(1)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他跑100m所需的时间约为14s;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15∘C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4.【题目】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 _______ 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_______ 不同。
【答案】
响度;音色
【解析】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判断何种乐器演奏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包括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都是因为不同的乐器和人声带,它们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
5.【题目】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_______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 _______(选填“快”、“慢”或“相等”)。
【答案】
3×108;慢
【解析】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为3×108m/s;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慢。
四、解答题(每题8分)
1.(8分)
小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她应该选择 ______(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作为实验器材,这样做的目
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2)实验中,小华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
点燃的蜡烛B,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 ______ ,这是为了 ______ 。
(3)小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 ______(选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答案:
(1)玻璃板
(2)大小相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不变
解析:
(1)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板时,既
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并能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
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
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
2.(8分)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蜡烛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是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则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 8cm
B. 15cm
C. 25cm
D. 40cm
答案: C;D
解析:
当光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f<u<2f,即10cm<u<20cm,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5cm或40cm时,f<u<2f,符合题意;而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8cm或15cm时,物距小于焦距或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虚像或放大的实像,故A、B错误,C、D正确。
3.(8分)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光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若将物体与光屏互换后,光屏上( )
A.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五、综合题(每题10分)
1、题目(10分)
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
2.35cm、2.36cm、2.36cm、2.57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多少cm?
【答案】
解:
观察四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2.57cm与其余三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要把该数据去掉;
物体的长度为L = (2.35cm + 2.36cm + 2.36cm)/3 ≈ 2.36cm。
2、题目(10分)
小明家买了一辆轿车,他连续记录了七天中每天轿车行驶的路程(如下表),以50km 为标准,多于50km的记为“+”,每天行驶路程与标准路程之差(单位:km):天数一二三四五六日
路程差+8-11-140-16+41-8
(1)请你用正负数表示小明家这七天中每天轿车的行驶路程。
(2)若每行驶100km,平均耗油8L,求小明家这七天中平均每天的耗油量(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
(1)
解:
+8表示小明家第一天轿车的行驶路程是50km + 8km = 58km;
-11表示小明家第二天轿车的行驶路程是50km - 11km = 39km;
同理,其他几天的行驶路程分别为:36km,50km,34km,91km,42km。
(2)
解:
这七天轿车总共行驶的路程为:58km + 39km + 36km + 50km + 34km + 91km + 42km = 450km;
七天平均每天行驶的路程为:450km ÷ 7 ≈ 64.29km;
根据耗油率,小明家这七天中平均每天的耗油量为:64.29km ÷ 100km × 8L ≈ 5.14L。
3、题目(10分)
小亮在上午8时、9时30分、10时、12时四次到室外的阳光下观察向日葵的头茎随太阳转动的情况,他发现这四个时刻向日葵影子的长度各不相同,那么影子最短的时刻为多少时?
【答案】
解:
根据影子的形成原理,它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当太阳位置最高时,也就是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最大时,形成的影子最短。
在给定的四个时间点中,12时太阳位置最高,因此影子最短的时刻为1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