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
1.下列对词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运用对仗和互文的手法写出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面)
B.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象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谈笑间”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周瑜指挥若定的风度和出众的才干)
C.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是写景也是喻情落日本是自然景物在此含有比喻金国朝廷日薄西山、国势衰微的意思)
D.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况自以为虽然老了但还能参加抗金战斗)
【答案】C
【解析】C项“金国”错误应是“南宋国”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4)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②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A.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案】D
【解析】(1)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做“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答案】A, D
【解析】(2)A项属编著
D项具拟写
【答案】C
【解析】(3)C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 “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答案】(4)①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
②于是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许多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③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解析】(4)①过超过及追上赶上
②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
③猥自谦之词犹“鄙” 当任、充当东宫指太子
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3.(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2)“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A. 文诗前二句抓住竹的形、色特征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谷中竹林的茂密
B. 文诗后二句运用费长房学道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高洁不俗的情怀
C. 苏诗第一句“贱如蓬”极言竹之多暗示笋亦多与下文砍笋、吃笋相关联
D. 文诗直接描写所见之竹苏诗也采用同样手法直接描绘了砍笋的场景
【答案】D
【解析】(1)D项文与可的诗写出了筼筜谷茂竹的长势和他临谷观竹时的欣喜之情同时寓有以竹托人之意而当时苏轼在北方的密州眼前没有茂密的修竹提笔写竹就不能太实像文与可诗中“千顶翠盖”“万杆绿枪”那样的实景很难从笔下流出眼前无景不便杜撰于是避实就虚写想象中的情事写竹笋给文与可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情味其中也不乏以笋托人之情所以“苏诗也采用同样手法直接描绘了砍笋的场景”分析错误
【答案】(2)①戏谑调侃对方嘴馋贪吃惦念着千亩竹笋②赞美借以笋解馋赞美对方甘于清贫的品质③感叹用文王重用太公的典故慨叹对方不得志的处境
【解析】(2)“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的意思是“我猜想得出由于廉洁而清贫的太守一定见此野味而嘴馋乃至想把渭水流域的千亩之竹尽吞胸中” 这两句诗既有羡慕之情又有赞美之意借以笋解馋赞美了对方甘于清贫的品质同时也有戏谑的成分调侃对方嘴馋贪吃惦念着千亩竹笋体现了两位诗人之间亲密的情谊结合注释可知“渭滨千亩在胸中”一句借用文王重用太公的典故慨叹了文与可不得志的处境暗中寄寓了作者对文与可的鼓励姜太公八十始得重用所以文与可将来一定有出头之日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4.(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纳兰性德的?结合文本分条概括
4.(3)“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这一说法有一定的依据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A. 纳兰性德不仅才貌出众文武兼备而且还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但纳兰性德生前过得并不快乐而他的《纳兰词》却流传后世
B. 纳兰性德二十出头就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是令人羡慕的少年英才但“斗鸡人拨佛前灯”的诗句却反映了他常人所不理解的心境
C. 纳兰性德骨子里是个文人所以他“苦于仕宦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生涯” 率真的诗兴遭遇浑浊的政治便徒增“胸中块垒”
D. 文章为了表明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他的词句尽显多愁善感列举了数字和“愁
恨”“断肠”“伤心”“惆怅”等字句
E. 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幽默的语言表现了纳兰性德对文学的挚爱
【答案】C, E
【解析】(1)C项纳兰性德“苦于仕宦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生涯”是性情所致
E项主要是为了表现纳兰性德的无奈
【答案】(2)①家庭出身纳兰性德家世显赫父亲是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
②外表人长得帅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
③文才诗才俊逸是世人皆知的大词人
④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是康熙的御前侍卫
⑤性格性情率真多愁善感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
⑥影响传世的纳兰词享有盛誉曹雪芹的《红楼梦》深受其影响
【解析】(2)文章第二段从家庭出身方面介绍了纳兰性德家世显赫父亲是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第六段从外表方面介绍了纳兰性德人长得帅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第三段从文才和武功方面介绍了纳兰性德诗才俊逸是世人皆知的大词人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是康熙的御前侍卫第五段从性格方面介绍了纳兰性德性情率真多愁善感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倒数第二段从影响方面介绍了传世的纳兰词享有盛誉曹雪芹的《红楼梦》深受其影响
【答案】(3)①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乾隆阅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②纳兰性德也有一段伤心的爱情经历和红楼梦中的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
③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纳兰性德关系密切曹雪芹熟知纳兰性德的遭际对他深感同情
④曹雪芹的《红楼琴》中有许多纳兰性德词的影子
【解析】(3)从文章中“和珅将文稿呈献给乾隆皇帝乾隆阅后说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词的影响”“词中多次提到‘红楼’ 这对《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纳兰性德也有一段愁云惨雾的爱情往事和《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纳兰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为康熙皇帝的侍卫相处了八年交情很深”“在祖父的影响下曹雪芹自幼熟读纳兰性德词熟悉纳兰的遭际对纳兰性德深感同情”等信息可以看出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
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以西解中” 就是以沿用西方哲学的问题意识为架构来梳释中国思想传统
B. 虽然人们对冯友兰哲学褒贬不一但必须承认它具有可超过不可绕过的典范意义
C. 冯氏不仅对“六书”“三史”的理论研究贡献大而且对现代哲学教育也有开拓之功
D. 哲学创造必须有自己的系统和逻辑问题意识的横摄架构和历史意识的纵贯谱系
【答案】B
【解析】(1)A项“沿用”错曲解文意原文是“以某种有似于”
C项“六书”“三史”是其创作的哲学著作谈不上理论研究
D项偷换概念原文是“这套系统和逻辑应当有两个向度基于问题意识的横摄架构和基于历史意识的纵贯谱系”
故选B
【答案】D
【解析】(2)D项本段论述的重点是冯友兰哲学教育的典范意义而不是对其一生荣辱得失的概括
【答案】D
【解析】(3)D主次失当原文是“只有真正将冯氏哲学的‘中国哲学史’书写看作……一种系谱学叙事而不是仅仅……”
6.(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6.(2)阅读全文分析霍平安的形象特征
6.(3)结合全文分析“月光”在文中的作用
A. 霍平安母亲一直坚决不让平安参军是出于对平安人身安全和自己小家的考虑站在母亲的角度虽然可以理解但这也冲淡了她的家国情怀
B. 狗娃知恩图报他照顾霍平安的母亲以终老极尽孝心“平安没有离开他天天在月光里陪着娘呢……”表明他得到了平安母亲的认可
C. 小说在结尾处才交待霍平安已经牺牲的真相在情节设置上富有匠心同时也深化了平安的形象
D. 这篇小说就“要不要上战场杀鬼子”设计了霍平安和他母亲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人物形象并突出了文章深刻的主题
【答案】A
【解析】(1)A项“一直坚决不让”“但这也冲淡了她的家国情怀”分析错误根据原文“他不知道有一双眼睛正目送着他离去是母亲母亲流着泪咬着唇硬是没有让自己发出一丁点声音母亲抬起头望着弯弯的月牙子喃喃道月亮呀月亮你一定要照着平安呀”分析可知当霍平安偷跑出家参军时母亲是知道的但她并没有阻拦“但这也冲淡了她的家国情怀”分析太武断
【答案】(2)①具有家国情怀忠心报国他坚持要上战场杀鬼子认为有国才有家
②舍小家为国家敢于担当自己虽是家里的独苗他也依然上战场杀敌卫国
③孝顺爱母对自己的母亲孝顺理解母亲的心理不想让母亲难过悄然离开
④舍己为人甘于奉献他为了掩护战友狗娃而牺牲
【解析】(2)解答本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及侧面描写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根据“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自己一个堂堂热血男儿怎么可以龟缩在家里”“如果每个人都明哲保身咱们国家就没有希望了!有国才有家呀”可以看出他具有家国情怀坚持要上战场杀鬼子认为有国才有家根据“母亲就自己一个儿子父亲早逝自己是霍家的独苗……他知道这样的祥和很快就会被战争所破坏只有把小鬼子赶出中国母亲和乡亲们才能过上真正平安祥和的日子”可以看出他舍小家为国家敢于担当根据“双膝跪地心中默念娘恕儿子不孝等赶跑了小鬼子我一定给您娶一个好儿媳”可以看出他孝顺母亲理解母亲的心理不想让母亲难过悄然离开根据最后狗娃说的“平安为了掩护我牺牲的”可以看出他舍己为人甘于奉献小说主要通过霍平安的形象表达对忠心报国、舍小家为大家的抗战英雄的赞美与讴歌
【答案】(3)①“月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平安月下投军母亲月下盼儿狗娃月下报恩母亲月下去世
②“月光”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形象皎洁的月光使母亲、平安、狗娃都笼罩在圣洁的光芒之中
③“月光”象征着美好情感“月光”象征着母爱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牵挂之情和希望孩子平安之意“月光”象征着平安的拳拳报国之情“月光”还象征着狗娃的报恩之情
④“月光”渲染了气氛“月光”的皎洁、美好使残酷的战争题材作品笼罩在一片诗情画意之中
【解析】(3)结合文本内容“霍平安起身大踏步融入了夜色之中……望着弯弯的月牙子喃喃道月亮呀月亮你一定要照着平安呀”“母亲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月亮问月亮呀你
天天看着平安他现在到哪了?月亮无声照着母亲雪白的头发”“狗娃非常孝顺天天伺候着母亲陪着母亲看月亮母亲说平安那晚走的时候月亮很亮很亮月亮站得高她天天看着平安呢”“母亲走了她脸上挂着笑意在月光的映照下那么安详那么圣洁”等句子分析可知“月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形象结合“霍平安起身大踏步融入了夜色之中”分析可知“月光”象征着平安的拳拳报国之情结合“母亲抬起头望着弯弯的月牙子喃喃道月亮呀月亮你一定要照着平安呀”“这天母亲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月亮问月亮呀你天天看着平安他现在到哪了?月亮无声照着母亲雪白的头发”分析可知“月光”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牵挂之情和希望孩子平安之意结合“狗娃非常孝顺天天伺候着母亲陪着母亲看月亮母亲说平安那晚走的时候月亮很亮很亮月亮站得高她天天看着平安呢”等分析可知“月光”还象征着狗娃的报恩之情全文主要写战争文本中多次出现“月光” 渲染了气氛使得残酷的战争题材作品笼罩在一片诗情画意之中
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7.
下面是某投稿人向编辑部寄送的信件片段其中有三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编辑您好近日向贵刊寄送一篇稿子不知是否见用如蒙不弃望来函告诉鄙人即不再他投若有需改动之处劳烦编辑指出来鄙人将尽力配合编辑要求进行修改
【答案】①“稿子”改为“拙作”
②“告诉”改为“告知”
③“指出来”改为“指正”
【解析】①“近日向贵刊寄送一篇稿子”中“稿子”过于口语化不符合书面语体要求可改为“拙作”
②“如蒙不弃望来函告诉”中“告诉”过于口语化不符合书面语体要求可改为“告知”
③“劳烦编辑指出来”中“指出来”过于口语化不符合书面语体要求可改为“指正”
8.(1)文中括号处的标点符号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8.(2)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 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
8.(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A. !“”
B. ————
C. 、“ ”
D. 、!————
【答案】A
【解析】(1)“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不是词语中间不能用顿号排除C、D两项“二愣”在这里是特定称谓要用引号排除B项故选A
【答案】(2)①原文使用反问句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解析】(2)解答此题需要对比两个句子的差别可从人称、句式、修辞等角度思考原文使用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而改写后的句子使用陈述句语气不如原句强烈原文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就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
距离便于情感交流使人感到特别亲切并且与上文的“你”相照应因此改写后的句子表达效果不如原文
【答案】(3)①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 ②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
【解析】(3)作答此题应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填写合适的句子使之形成一个整体①处横线后句子“这其实是有解的”是对画横线处的解释故①处应表示疑问或不解据此可填写“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之类的句子②处是对后面句子的总括根据下文“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可见是对秦人的描述故可填写“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之类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