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一
课文
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
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
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童子:小徒弟。
师:老师。
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1mi←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1)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
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
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
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
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
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
正是有了及时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觉得,在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
这时的老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二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
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
(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
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
上面是立,下面是里。
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
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
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
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
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
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
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
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
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
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寻隐者不遇篇三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
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
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
(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
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
上面是"立",下面是"里"。
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
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
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
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
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
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
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
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
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
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