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亚市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范曾泼墨人物画的出现,使几成绝响的梁楷泼墨人物画,于八百年之后,再次奏出黄钟大吕般的华美乐章。
B . 很少与外界有接触的王刚在为希望工程捐款500万人民币后,面对新闻媒体的采访,不得不抛头露面向人们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C . 在责任和使命面前,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委员和代表正在身体力行努力去做,用他们最朴素的语言和最朴实的生活,为杭州人民更好的生活呐喊、呼吁。
D .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外宣称钓鱼岛国有化,此种危言危行严重伤害中日两国的正常的外交关系。
2. (2分) (2019高二上·浙江开学考)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3. (2分) (2017高三上·清远期末)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同学们请注意,现在广播一个通知:我的同桌不慎把语文书落在了操场,请捡到的同学立即送到高三(1)班。
B . 刘伟向他爸爸的朋友发了一个短信,写道:令尊八十大寿,诚邀您到寒舍出席寿宴。
C . 我的作文一向是多次修改后再上交给老师,这次也是先雅正一下,避免出现错误。
D . 周一上班高峰期,面对潮水般的人群,小刘不断说着“借过”,不断向前挤。
4. (2分) (2016高三下·新津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在急剧变革的当下,社会价值多元,更需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
应该担负起引领社会、推动发展的责任。
B . 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往往被视作思想净土和道德高地,同时也承载了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它对人们充满了深切期待。
C . 只有综合国力提高了,特别是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水平提高了,一个国家才能建造航母。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肯定地说,航母大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D . 临床表明,牛皮癣大多受遗传基因控制,严重制约着患者的心理,患者承受的身体上的痛苦远不及心理上的痛苦。
5.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朴学又称考据学。
清代朴学的兴起,首先与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关系密切,,,;,,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最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
①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
②文化高度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
③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
④这直接带来了清代图书事业的繁荣
⑤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反对,也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⑥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专注于校勘,辨伪工作,从事文字训诂的学者越来越多
A . ②④⑥⑤①③
B . ②④⑥⑤③①
C . ⑤①③④②⑥
D . ⑤③①④②⑥
二、名著导读 (共1题;共5分)
6. (5分) (2019高一下·蓟州期中) 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称道。
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几百个,不少形象堪称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
其中最
为突出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既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
请从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小说故事情节,简介这个人物形象。
要求:①简述原著故事情节,不少于100字。
②结合情节内容简评人物,合乎情理,有见地,不少于30字。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9高二下·赤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和洽字阳土,汝南西平人也。
举孝廉,大将军辟,皆不就。
太祖定荆州,辟为丞相掾属。
时毛䚸、崔琰并以忠清干事,其选用先尚俭节。
洽言曰:“天下大器,在位与人,不可以一节俭也。
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
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
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
”魏国既建,为侍中。
后有白毛玠谤毁太祖,太祖怒甚。
洽陈䚸素行有本,求案实其事。
太祖克张鲁,洽陈宣以时拔军徙民,可省置守之费。
太祖未纳,其后竟徒民弃汉中。
出为郎中令。
文帝践阼,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
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户。
太和中,散骑常侍高堂隆奏:“时风不至,而有荒废之象,必有司不勤职事以失天常也。
”诏书谦虚引咎,博咨异同。
洽以为民稀耕少,浮食者多。
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
故废一时之农,则失育命之本。
是以先王务蠲烦费,以专耕农。
自春夏以来,民穷于役,农业有废,百姓嚣然,时风不至,未必不由此也。
消复之术,莫大于节俭,太祖建立洪业,奉师徒之费,供军赏之用。
吏士丰于资食,仓府衍于谷帛,由不饰无用之宫,绝浮华之费。
方今之要在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料贼虚实,蓄士养众,算庙胜之策,明攻取之谋,详询众庶以求厥中。
若谋不素定,轻弱小敌,军人数举,举而无庸,古人之诚也。
转为太常,清贫守约,至卖田宅以自给。
明帝闻之,加赐谷帛。
薨,谥曰简侯。
子离嗣。
(选自《三国志》)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B .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C .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D .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B . 太祖,先祖称谓,后多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后世以祖为庙号渐趋泛滥。
C . 掾属,佐治的官吏汉代自三公自郡县都有掾属,人员曾由主官自选。
D . 谥,专指王公贵族死后由皇帝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评价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和洽屡被征召,相机出仕。
他曾被举孝廉,又曾受大将军征辟皆不就任;后接受太祖征召,成为一名属官。
B . 和洽见解独到,直言敢谏。
毛玠、崔琰选官惟尚节俭;和洽认为凡事过犹不及,不可以节俭,应通达人情。
C . 和洽心系国民,劝课农桑。
他认为“民稀耕少,浮食者多”,主张应减免苛捐杂税,减轻劳役,让百姓专心耕作。
D . 和洽为官廉洁,清贫守约。
他身无长物,竟至于变卖田宅以供给生活,皇帝听闻此事,便加赐他粮食和布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克张鲁,洽陈宜以时拔军徙民,可省置守之费。
②若谋不素定,轻弱小敌,军人数举,举而无庸,古人之诫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8. (6分) (2020高一下·湖州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唐多令
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1)“堪恨西风吹世换”使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2)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五、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9. (3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
可堪回首,________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________,
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10. (12分) (2019高一上·西安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止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几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几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我这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
这样新旧
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
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
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
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儿,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
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
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
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作者描写徐老师时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如从文章的第2段开始,不惜笔墨交代了其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等。
这反映了作者写人叙事力求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
B . 徐先生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批改作文时常常“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他的这种文风追求对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C . 作者好像漫画高手一般,截取了徐先生生活的几个片段,抓住其特征,寥寥几笔,便把徐先生刻画得形神兼备。
D . 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本文在描写徐老时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语言轻松幽默,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另一种风格。
(2)文章最后写道:“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何会怅惘敬慕。
(3)文中的徐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在刻画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11. (6分) (2018高一上·通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
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
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 .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 . 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 .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 .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 .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 .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七、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5高一上·合肥期中) 请以“这也是课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名著导读 (共1题;共5分)
6-1、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1、
7-2、
7-3、
7-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8-1、
8-2、
五、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9-1、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10-1、
10-2、
10-3、
11-1、
11-2、
11-3、
七、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第11 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