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一语文试卷】2019--2020学年西藏省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西藏省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君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然。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
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
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
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所有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C.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绝对不会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2.(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请结合句意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3.(19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謇朝谇.而夕替谇:谏诤。
B.固时俗之工.巧兮工:仔细。
C.竞周容以为度.度:法度、准则。
D.宁溘.死以流亡兮溘:突然、忽然。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又申之以.揽茝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②鸷鸟之.不群兮
C.①屈心而.抑志兮②忍尤而.攘诟
D.①虽.九死其犹未悔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4.(9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
情?
5.(5分)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采薇》
(2)长叹息以掩涕兮,。
《离骚》
(3)制芰荷以为衣兮,。
《离骚》
(4)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三、语言文字应用.(7分)
6.(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
....的大学生沉迷网吧,从而荒废了学业,真叫人痛惜不已。
B.一位短小精悍
....的人来了。
一眼看去便知道他是广东人,哨兵向他敬礼,称呼他是排长。
C.他们差强人意
....的服务态度,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严重损害了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D.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
败垂成
...,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7.(4分)请仿写两句话。
要求语意连贯,修辞、句式一致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1)
(2)
四、作文(40分).
8.(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时常等待:等待集合,等待排队,等待通知,等待典礼开始,等待误点的航班,“等待”是贼,偷窃走了人们的光阴。
如果能用电脑统计每人一生中浪费于等待的长长短短的时间之总和,必会大吃一惊!
然而不得不等待,中国谚语“欲速则不达”,法国谚语“须懂得等待”,老乡们常说“性急吃不得热粥”。
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西藏省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1.【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解答】(1)A.“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错误,原文第一段是“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
并不是使用拼音进行交流,而是使用拼音输入法。
(2)C.“已经绝对不会再令人惊叹”错,倒数第三段是“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说得过于绝对。
(3)A.“美国媒体率先”错,根据第一段,文中没有依据证明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现象是美国媒体率先发现,而只是美国媒体率先报道出来,而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的不是“美国媒体的报道”,而是“提笔忘字”现象。
答案:(1)A。
(2)C。
(3)A。
【点评】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1.精读。
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
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
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
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2、审题。
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
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
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3.定位。
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
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4.对照。
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
5.选取。
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
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
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2.【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词含义的理解,理解其本义,并结合词语或语境分析。
(2)本题考查对比喻手法中喻体特点的分析,抓住喻体的特点与选项对比,排除不一致的即可。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要掌握博喻,即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对本体极力铺排渲染。
【解答】(1)例句:满。
A.弥留:病重快要死了;B.更加;C.满;D.填满。
故选C。
(2)“舞女的裙”与颜色没有关系,排除A.用“亭亭”形容荷叶,可见并非“飘逸”,排除B;“舞女的裙”与“高高耸立”也无关,排除D.故选:C。
(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写荷花晶莹、洁净;“一粒粒”说明荷叶浓密而花少;“碧天里的星星”,描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在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刚出浴的美人”,表现出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袅娜、羞涩”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写荷花之美。
答案:(1)C
(2)C
(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
如“明珠”写荷花晶莹、洁净,“一粒粒”
说明荷花少,与前面的“点缀”相呼应;“星星”有明亮、闪烁的特点,比喻荷花在月光映照下的明亮及在众多绿叶衬托下忽明忽暗的特点;而“刚出浴的美人”则比喻荷花出淤泥而纤尘不染的美,将之比做“刚出浴的美人”还与荷花从水中冒出的情境相吻合。
【点评】筛选信息答题步骤: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3.【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解答】(1)B.工:善于。
译文: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
(2)A.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连词,因。
B.“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D.“虽”都是连词,“即使”。
故选:A。
(3)B.“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
(4)①善:追求的,赞同的;虽:即使;九:多次;犹:仍然。
译文:这也是我内心所追求的啊,即使为此多次而死,我也绝不后悔。
②固:本来;时俗:世俗;工:善于;巧:投机取巧;偭:违背;错:通“措”,措施。
译文: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答案:
(1)B。
(2)A。
(3)B。
(4)①这也是我内心所追求的啊,即使为此多次而死,我也绝不后悔。
②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译文: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被辱骂晚上又丢官。
他们弹劾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
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
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点评】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
“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
“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
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
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
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
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4.【分析】《早寒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此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之情.
本诗从萧索的秋景入手,写出客居异地时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以及面对隐居与从政的抉择时的迷茫心情.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全诗情景交融,言淡而意远.而发自内心对寒江的怀念之情,由此引发了首尾呼应.
【解答】(1)作答本题关键找出反映季节特征的意象.“木落”“雁南度”“北风”可知,诗歌描写的季节时秋季.
(2)理解词语的内涵,注意表层义和深层义遥.“遥”是“远”的意思,表面是指“诗人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既然是远,那么就无法回去,从而表达思乡之情.
答案:
(1)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2)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参考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家乡就在弯弯曲曲的襄水边,远隔楚云之端.思乡的眼泪已流尽,客旅的生活无比辛酸,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孟浩然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孟浩然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
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点评】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5.【分析】该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
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解答】故答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