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名校模考作文+写作指导+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考语文名校模考作文
一、炎德·英才大联考2023高三湖南师大附中二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有人说理性是人类前行的指南针,有人说热情是人类进步的内燃机。

理性与热情,孰轻孰重?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凭理性把握方向,以热情激发动力。

2.丢掉理性容易误入歧途,失去激情就会不思进取,理性与激情是进取者不可或缺的双翼。

【参考范文】
放飞热情,沉淀理智
有人说,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感情世界,喜怒哀乐,欢愉悲愁,热情满怀,哀忧遍身;一个是思想世界,思考计算,研究策划,深谋远虑。

其实,更多时候这两个世界是合二为一的,感情的煎熬和思想的焦虑往往同步,热情的迸发和思想的放飞也常常不期而遇。

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世界,玫瑰满园又荆棘丛生。

我们需要有克服困难的热情
青春年少的我们充满热情,想做就做,想走就走,一切随心所欲。

然而“十八岁,人生便不再是草稿,时间也不再是乱涂的画笔”,一切不经理性思考的热情,都可能使事情变糟。

冲动是内心的恶魔,不能让它主宰我们的命运。

张爱玲曾说过,“美丽的愿望与生俱来”。

驱动美丽愿望的热情即使狂放,也是可爱的,所以年轻人的疯狂是可以原谅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年轻人过早地走向冷静往往意味着生命热情的覆灭。

但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要干一番事业必须“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

“常立志”者热情澎湃,却只能在一阵浪涌后便偃旗息鼓。

凭借一时的热情干事业,刚做到一半甚至才开了个头,发现与目标相距甚远,便推翻一切,从头再来,浪费资源,空耗青春。

“立长志”者会将热情隐藏于心,对人生和事业深思熟虑,谋而后动,在对主客观条件审慎研究之后,目标和方案都具有了可行性,才付诸行动。

而阶段性的成果反过来又能坚定信心,巩固深藏未露的热情。

不过,理智不是躲躲闪闪、畏畏缩缩,不是等待所有的条件都成熟后才去行动。

因为,有时候对于创新而言,前面的路并不十分明朗,需要去闯,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果把理智当做躲避困难的挡箭牌,当做怯懦的托辞,便是对理智的亵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分的理智往往意味着创新意识的衰退,意味着心态的老化。

另外,即使目标的制订和方案的确定是理智的,但如果实施中的一个小步骤缺乏热情,也会导致因动力不
足而效率低下。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将热情和理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热情能使你拥有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理性的思考能使你获得正确的目标和科学的方法,同时也能将可能误入歧途的你引回正道。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热情,一半是理智。

放飞热情,沉淀理智,高温熔铁,冷水淬钢,你的事业才会蓬勃发展,你的人生才会与众不同。

二、江苏南师大附中高三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固“本”强“末”。

2.厚积才能“勃”发。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6.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参考范文】
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树根深埋地下,寂静无华,却称之为“本”;树枝葱茏繁盛,花香弥漫,却称之为“末”。

人生亦是如此,正如《论语》所记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人行于世,理应固本强基,砥砺深耕,壮大自己的根系,方能有源源不断的给养,使人生之花始终摇曳于岁月的枝头。

林逋于《省心录》中有言:“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

”成长之路如木之生长,非一日之功,唯有脚踏实地,静心沉淀,方能有所成就。

养得深根,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一时的长短快慢并不意味着什么,最终决定胜负的是看谁更有力量跑得最久、跑得最远。

然而纵观当下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

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为了敲开理想工作的大门,过度包装自己的简历,摇身变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却最终在实践中暴露
自己的“华而不实”,从而陷入信任危机,甚至面临辞退。

所以我们不妨在开始时就放慢脚步,扎根地下,踏实躬耕,沉淀自己,厚积“勃”发。

古往今来,脚踏实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们唯有拒绝浮华,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踏出坚实的人生。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幼年时便潜心研究中医药学,他翻遍中医古方,熟记每一味中药的药性药理,在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领域砥砺深耕,于武汉疫情严重之际,采用纯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病救人,创造性实现“三个零”的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用百倍心血,开一剂良方,数十年的潜心钻研为他积蓄了蓬勃的力量,终在古稀之年,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彰显人生价值。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远离喧嚣,扎根地下,涵养力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在这个风云变幻、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年一辈当日积跬步,以致千里。

东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终成“草书之祖”;天才少女武亦姝,高中时诗词储备量便已惊人,最终斩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外卖小哥雷海利用工作之余,读书背诗,最终惊艳众人。

他们无一不在启示我们,青年立身于世,应当戒骄戒躁,沉淀自我。

脚踏实地,则根本固,大事可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身为新青年的我们,更应明白其中的真谛。

我们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涵养根本,使民族复兴的大树枝繁叶茂。

三、2023届广西柳州市高三三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I《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告诉我们,个体应完善自我道德,并通过与他人友好合作来不断追求和实现个体乃至共同体的强大。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与人携手,共度难关,走向成功。

2.强大自我,成就他人。

3.人和人之间紧密相连,生活中需要相互协作。

【参考范文】
自我修养与社会价值同道而行
在哲学观点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的确,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是个体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同时,个体发展能否得到满足和满足程度,取决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

怀抱向善其群的公德之心,将“自我”献予“社会”,自我修养与社会价值方可同道而行。

为追求个体发展奋扬踔厉是嬗变时代里最好的注脚。

里尔克在《孩子的世纪》里谈到,“时代最渴望的一向是伟大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因为未来从来是与之同在的”。

“个体心灵的捍卫者”黑塞面对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失落在东西方文化中四处探寻出路,走向自我获得救赎;不断挑战新题材的“电影织梦者”斯皮尔伯格创造了电影产业的新高度。

然而,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仅顾自我发展的人,就像一块贫瘠的土地,单薄的石层下潜藏着被侵蚀的危机,永远无法成为最坚固的岛屿之基,更无法与其他岛屿共同形成广阔的大陆。

拉塔尼和达利“责任分散效应”猖獗的当下,破坏社会公德之举俯拾皆是:公共交通霸座事件、珍贵文物伤痕累累……正是普遍沉默和责任意识的缺位,使欺凌者肆无忌惮,使霸座者理直气壮。

梁启超先生曾言,“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脱离群体讨论自我实质是形而上的自我,社会价值才是衡量自我修养的准则。

社会价值的创造是个体在社会中立身处世、获得认同感佩的基础。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所谓生命的意义。

南丁格尔深入战地为濒死伤员提供医疗护理,其美多吉茫茫雪域高原路一人一车邮寄千万藏区百姓之手,刘传健凭借着高超的职业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护全飞机百余人生命安全,樊锦诗“躺下是敦煌,醒来仍是敦煌”的几十年来与敦煌厮守保一泓文化源头、艺术之光。

他们怀抱向善其群的公德之心,将“自我”献予“社会”并从中收获生命的价值。

集体责任意识从不为俗世之律令所拘于流形,从不以时空之易换而泯于残光。

从“横渠四句”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它是沛然呼啸苍冥的气,是千磨万击弥坚的骨。

社会所推崇的从不是仅顾一己之私的“唯我”发展观,囊者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溷浊世事身仍察察,司马迁以生践志终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绝唱;今有乡村教师梁俊将阳光带给大山深处双双渴望的眼睛,黄旭华隐姓埋名数载研制核潜艇,回答了“生命应该有怎样的意义”的经典命题。

约翰·多恩在布道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写道,“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在发展中权衡个体本然与社会外在的力量,以向善其群的公德之心滚动社会机器中的齿轮,才能让这个精妙机器的驱进更加稳健、更富活力。

自我修养与社会价值本就可同道而行。

四、蚌埠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知,指智慧、才智;仁,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勇,指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

知、仁、勇三者共同推动人的不断成长。

振华中学各班将举行以“知·仁·勇”为主题的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在追逐仁智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2.仁是追求智的底线,勇是追求智的方式。

3.知、仁、勇,成长三部曲。

【参考范文】
仁智勇兼顾,人格高境界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论语·子罕》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意思说,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这是孔子所说的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

可见,我们若要成为有智慧,有仁德,有勇气的人,就必须达到这一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者不惑。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

”在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中,一位少年发现,加利福尼亚天气炎热,很多人还没有淘到金子,就已经渴死了。

于是他便改去卖水,很多人都讥笑他。

等他们淘到金子时,这位少年都已经是当地一个富翁了。

可见,智慧可以让人找到机会,事倍功半,更容易取得成功。

但是,如果只有智慧而不仁德,却会走上一条不归路。

君不见化学博士制造毒品,有学问之人成为短信诈骗犯,骗走贫困学生的学费……等待他们的不是成功而是法律的制裁,牢狱之灾。

可见,智慧用错了地方。

仁者不忧。

善良的人不会感到忧虑,并以帮助他人为乐。

齐国相国孟尝君叫门客去他的封地上收债,门客非但没让农民们交债,还将债契全部烧毁,当孟尝君问他为何没有收回债时,他却说:“我虽没有收回债,却帮助您买回了仁。

”后来孟尝君落难时跑回封地生活,农民听说后都争先恐后迎接并保护孟尝君,这让他真正体会到仁义的价值。

因此,仁义帮助他在成功路上得到双赢结果。

但人如果只是心存仁德,而没有勇气付之实践,那仁义的价值无从谈起。

可见,仁义还要加上勇气的帮衬,才能真正无忧无虑。

勇者不惧。

“勇敢和坚决是美德的灵魂。

”张海迪被称为是中国的“保尔”。

小时患上重病,导致她高位截瘫,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不仅与病魔作斗争,还勤奋学习,用所学知识帮助周围的人;写作和翻译了许多作品,帮助人们励志。

所以,勇气可以让人直面困难,得到战胜困难的信心,让成功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但只有勇气而没有智慧,就只能鲁莽做事,不仅不会成功,还会适得其反。

可见,勇者仍需智慧的帮忙。

看来,我们时代青年应智慧、仁义和勇敢三者兼备,缺一不可,才可达到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仁义,让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尽力去帮助;勇气,让我们遇到困难时下定决心,不退缩不放弃;智慧,让我们做事情时,运用才智解决问题。

因此,让我们努力锻炼,让仁德智慧与勇敢三者倶备吧,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将弯路走直,让成功的长路越走越宽广。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五、长沙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检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王小波:“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800以上。

【参考立意】
1.去者即去,留者存香。

2.珍惜过往而不拘泥于过往。

3.小事风过耳,大事留回响。

4.忘记是成长,不忘是升华。

【参考范文】
让过去指引未来
时间的长河已流淌了不知多少年,而它的存在也无法被时间定义。

这条河永远翻腾着最新最鲜活的浪花,却将所有过往都沉到河底深深掩埋,它从过往流向将来,我们却无法从它表面看到过往的痕迹,可这是否意味着过去的所有都一文不值呢?
王小波曾说:“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

”从时间的流逝来看,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时间会带走一切;但从人本身的心理出发,又有太多历历在目想忘也忘不掉的东西,它们便是那些过去不的事,停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无法割舍也难以释怀,模糊了前进的方向。

这便是人类的矛盾之处。

念旧的人类创造出了“过去”与“未来”的概念,却总被束缚在过往之中。

即使是那些一下子就过去的事,若干年后机缘巧合再度回想起,或许又成了很久也过不去的事。

一杯洒掉的水很快就可以遗忘,一位恋人的分别或是亲人的离世便无法忘却。

而在当下,不需要一本相册或是一叠信封,一部手机里的秘密就足以给予入们无限的回想。

在无法忘却的事里沉溺,被过去的经历所裹挟,在现实中却碌碌无为没有动力,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样子吗?是人类界定过去与未来的初衷吗?我想不是的。

我们今天的过去,便是过去的未来,它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既是一场历练也是一次尝试,但绝不是我们人生的所有,陶渊明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既然过去已无法改变,那么为何要让它一直困扰着我们而不作出些改变呢?
今日的星辰也许辉映着太古的源起,过往的注视将指引明日的去向。

让脑海中挥散不去的梦魇都变为我们前进的力量,必能驶向未来的彼岸,不留遗憾。

江梦南没能让幼年时双耳失聪的懵懂与父母着急心痛的泪滴“过去”,因此她虽谨记着自己的天生缺陷,却从未因此自卑失意,努力攀登到了清华大学的高峰,纵然无声也能闻满堂喝彩;陆鸿没能让身为脑瘫患者的他所听到见到的一切嘲讽鄙夷“过去”,便将“我能做些什么”的质疑深埋心底,并将之化为前进的动力,实现了个
人公司“季度入千万”的奇迹……他们所经历的事绝非轻描淡写地便能让其从人生中“过去”,但他们没让这“过不去”的坎永远存在,而是选择了与自己和解而非踌躇不前,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个体生命在宇宙面前是如此短暂渺小,既已无法“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还要总活在过去之中难以忘怀大步前进,岂不太过浪费时间了吗?
睡到二三更时凡荣华皆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人生短暂,更应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带着过去的经验创造出全新的价值,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无皆无尽也。

”让我们在这一瞬与无尽间参悟时间的奥秘,让过往指引未来!
六、2023年4月福建高三省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握手以表友好在中国文化中颇有渊源。

甲骨文“友”(图片)和金文“友”(图片)都是由两个“又”字构成,形同两只手伸向一处,也有人认为状似两只右手紧握,但均意指协调、配合。

范晔《后汉书.李通传》有云:“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

”据此衍生出成语“握手言和”,现多用于消除隔阂,化解矛盾,重新和好。

握手礼在西方亦由来已久。

公元前9世纪亚述国王宝座上就刻有握手图案,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也出现了握手的情节。

由于握手会占用原本持有武器的右手,因此被视为放下敌意与争斗,释放尊重与善意。

19世纪中期以来,握手成为常见的问候方式。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合则强,孤则弱,团结协作是迈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合作共赢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选项。

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同文明应当相互包容,携手前行。

【参考范文】
请让我们真诚握手,重筑时代巴别塔
当稷下学官的诸子于辩尽后握手言别时,他们不会想到,在大陆另一端的爱琴海滨,一群城邦的勇士们也正放下武器,伸手紧握。

当神州大地宦游诗人提笔写下“青山一道同风雨”,他们也无法知道,千年后在异国他邦有人会吟出“山和山不相遇,人与人要相逢”。

然而,今天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我们,必须明白,文明或有区隔,人性却总在我们“握手”时,闪烁着别无二致的耀眼光辉!
巴别塔这个通天的奇迹,或许已经倒下许多年,但它从未离去。

它在这个人类文明的洪涛中静待多时,只等迎来当下这个全球联系空前密切的时代里,冀能在人类的“握手”中,赢得一次伟大重筑。

“不同”而“合”,这可能吗?或许历史已然见证了人类太多的撕裂,或许文明早已不再相信这世间还有共同的价值,或许人类已然将巴别塔的倒塌归因为上天给予了大家不同的语言。

面对差异,我们显得格外“大度”,把无法对话当作常态,把人心隔膜当作理所应当。

可如果人与人真的永远有一段距离,那为什么又会有那一次次握手铸所就的奇迹?即使在巴别塔倒下的年代里,我们也曾拥有过亚历山大图书馆,君士坦丁堡与阿拉伯智慧宫,也曾拥有过的丝路的驼铃与七下西洋的帆影。

可见历史已然让我们以“合”为常态了。

而所谓的“不同”“分裂”“对峙”,其实恰恰来自人类“相同”的弱点——恐惧未知而囿于己见,贪于物欲而泯灭本心。

因为这些弱点,我们拒绝握手,因为拒绝握手,我们见到了历史的车辙里,无数信仰不同的人被投入燃烧的火堆,见到了无数赞颂博爱的人却践行着顽固与卑劣,见到了枪炮与钢铁折断一个大陆的历史进程——西班牙人为乌有的黄金城,烧毁了拉丁美洲一座座真的城池。

无知与贪婪而引发的傲慢与偏见似乎已经刻入骨髓,让我们忘记我们还共有“人类”这个动听的名字。

所以,请千万别忘了,分离一定是过程性的,而握手言“合”,必然是终极结果。

人既因共同的恶而趋向分离,也必因共同的善而能走向紧密。

今天,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财富生产模式,肆虐的疫情没有阻断我们握手,而是让我们互相援助,奏出团结的乐章,气候的恶化没有阻断我们握手,而是凝聚起各方共识,勾勒新的蓝图。

这难道不是绝佳的新证吗?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今天,重筑巴别塔,紧握共同的善意,绽放不同的精彩,正是最佳时机。

最终我们会发现,其实彼此,都是一样渴望着握手。

七、河北邯郸·统考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讲的是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学问就像弓弩,才能就像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射,才能命中目标。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以学问之弓、才能之箭,识之以导,造就人生。

2.“学”“才”并驱,以识领之,方能中鹄。

3.学为弓弩,才为箭簇,识为方向,抵达目标彼岸。

扎实学问,发展才能,以识致远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向我们道明“学如弓弩,才如箭簇。

识之领之,方能中鹄”。

这不仅是射箭之术,更是人生至理。

只有扎实学问,打好基础;发展才能,充实自我;更兼拓宽视野,见多识广,以不俗之见识指引弓箭发射,才能成就不凡人生。

正如其言,学问如弓弩,我们须得打好基础,扎实学问,才能将弓弩拉满。

习近平总书记有言:“人生的扣子必须一个一个好。

”读书亦是如此,在学习的阶段中,要静下心来,认真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增长学问。

站在当下,遥望古今,写下不朽名作《红楼梦》的作家曹雪芹正是扎实学问,研析古书,夜以继日地学习才得以取得不凡成就。

又如作家路遥,正是因为他不辞辛劳地访问大山,了解风俗,积累学识,才有《平凡的世界》广为流传。

学识之上,还得发展才能,才能使人生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奥运冠军谷爱凌不仅有不俗的体育运动能力,更兼有高智商、大才干。

她凭借一已之力拿下多个金牌,迅速“出圈”,火遍大江南北,成为青少年的偶像。

谷爱凌用行动向世人证明:才能就像箭头,只有发展才能,方能充实自我,使人生之箭锋锐有力。

“学如弓弩,才如箭簇。

”学问像弓弩,学问越多,拉弓蓄力的就越多。

力量足了,才能拉稳弓弦。

学习积累就似拉弓蓄力,积淀越深,学习之弓也就拉得越满。

否则,弓箭无法弹出,自然无法击中目标。

有了足够的学问,力量汇集于箭簇,才有可能“百步穿杨”,一发即中。

在扎实学问,发展才能的基础上,我们还需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才能谱写更加绚丽的人生华章。

《劝学》中有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间者彰。

”我们当假于物也,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识见。

回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不正是因为国家领导人有超前的见识,当今社会才得以繁荣发展吗?由此得之,见识对于人生有重要引导作用,我们须以正确的意识来引导弓箭发射,从而命中目标。

扎实学问,发展才能,以见识致远。

《人民日报》有言:“过去的几代青年为中国不懈努力,而今天的我们则有机会把世界当成想象的空间一展拳脚。

”由此观之,我们应扎实学问,充实自我以不凡见识之笔,绘就人生蓝图。

八、山东菏泽·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语中,由“格”构成的词语很多。

如:资格、合格、高格,格局、风格、品格,体格、学格、人格,格物致知、有耻且格、自成一格,等等。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对以上哪几个词语感受最深?请选取两到三个词语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