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大全学习资料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通用5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88073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0.png)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通用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我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一、活动目标:1、经过引导幼儿自我动手做实验,从而明白两种颜色加在一齐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本事。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今日,教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齐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2、自由讨论:师:谁明白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教师!3、自由探索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教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③总结:我们此刻一齐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师:那又是怎样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教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能够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
(幼儿调色并记录)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能够用瓶子,也能够用调色卡,还能够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36c60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c9.png)
教学反思(1):《水到哪里去了》在完成了《水到哪里去了》这一小学科学课三年级的教学设计并实施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以及水蒸气的基本特性。
通过两个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水蒸发现象,并初步形成了对水蒸气作为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的认识。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水蒸发的过程,达到了科学概念目标的要求。
然而,在科学探究目标和科学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变量控制不够严谨,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部分学生在观察现象时缺乏细致和客观的态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二、教学过程反思1.聚焦环节:通过湿布写“水”字的方式引入课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但在此环节中,部分学生对湿布变干的现象解释较为表面,缺乏深入思考,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水的状态变化角度进行思考。
2.探索环节:两个实验的设计科学合理,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水蒸发现象。
但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o变量控制: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对两个杯子的起始水量标记不准确,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未来教学中应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变量控制得当。
o观察记录:部分学生在观察记录时不够细致,没有详细记录实验现象的变化过程。
教师应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3.研讨环节: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水蒸发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不够清晰,尤其是“无色”与“透明”两个概念的混淆。
教师应进一步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并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改进建议1.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在实验前,教师应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可以安排小组长或教师助手协助监督实验过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477f950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5.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的作用。
2.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现象,如物体的变形、颜色、光的传播等。
3.培养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单元一:科学与生活教学内容1.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的作用。
2.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的作用。
2.概念讲解:讲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的作用,并与学生探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学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并撰写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
5.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讨论一些有趣的科学问题。
2. 单元二:物体变形教学内容1.简单物体的变形和恢复。
2.物体变形的原因和规律。
3.练习观察和描述物体变形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生活场景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物体变形的好奇心。
2.概念讲解:讲解物体变形和恢复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变形的过程。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变形的过程,并总结物体变形的原因和规律。
4.学生实践:学生们自己找一些实例进行观察和描述,增强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5.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答一些问题,巩固学习的知识。
3. 单元三:物体的颜色教学内容1.物体的颜色和光的反射。
2.颜色的构成和变化。
3.实践观察和描述物体的颜色。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图片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物体颜色的兴趣。
2.概念讲解:讲解物体的颜色和光的反射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颜色的构成和变化。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描述物体的颜色,并通过实验总结颜色的构成和变化。
4.学生实践:学生们自己找一些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加深对物体颜色的认识。
2020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24篇】
![2020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2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4c910527d3240c8447ef9f.png)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说课稿一、说教材学生研究了水在加热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知道沸腾可以使水由液态变成气态。
在此基础上,本课重点研究蒸发这一常温下的气化现象。
通过本课开始的几幅图——几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写字游戏”是一个体验活动,通过两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不仅观察到蒸发的过程,还能切实感受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在充分调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起科学的蒸发概念。
教材中用小鼠标的语言提示学生思考水之外的其它液体是否有蒸发现象,如酒精、汽油等。
拓展活动“蒸发的快慢”引导学生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重点练习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在此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实验设计过程,通过实验最终获得科学结论。
同时,此课和下一课都在为学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做铺垫。
二、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低年级往中年级过渡期,他们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对网络等新媒介接受较快、依赖度高,再加上自制力虽形成但不持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利用感觉器官感觉水蒸发过程中伴随的热量变化。
3、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4、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目标: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STSE目标: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33315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8.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2.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b7c9b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e.png)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小学科学课三年级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并探索改进方法。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多个维度展开。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馈,我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这一科学概念。
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积极参与了动手实验,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过程,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学生也表现出了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并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1.激发兴趣,动手实践:课程开始阶段,我通过展示用橡皮泥做的各种物品,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后,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橡皮泥和纸制品,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物质变化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整合活动,长时探究:在探索部分,我将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了长时探究。
这种设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深入感知物质变化的过程,并思考变化的本质。
3.比较归纳,深化理解:通过比较橡皮泥、纸和水的变化,学生归纳出这些物质在形态上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并未改变。
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物质变化本质的理解。
三、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虽然长时探究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小组在时间管理上存在问题,导致部分活动未能充分展开。
未来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细地规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
2.小组讨论的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填写了表格,没有充分交流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这可能与我在讨论前的引导不够充分有关。
未来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小组讨论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反思(表格式):3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反思(表格式):3](https://img.taocdn.com/s3/m/cd8455d30722192e4436f682.png)
(教材P41~42)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我们关心天气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知道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探索四:观察和记录天气
1.过渡: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我们把专门观测天气、研究天气变化的科学家叫作气象学家。(教学提示:播放介绍竺可桢先生的视频。)
2.提问:视频中的气象学家叫什么名字?他在坚持做什么事情呢?(预设:视频中的气象学家是竺可桢爷爷,他在坚持观察和记录各种天气。)
3.出示:其实我们也能像竺爷爷一样观察和记录天气。为了方便记录,我们可以用简洁的天气符号来描述天气。(教学提示:出示常用的天气符号。)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会带来灾害的天气?(预设:冰雹,可能会破坏房屋,毁坏农作物;大雾,给交通出行造成安全隐患。)
4.小结:根据大家的交流,我们发现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十分迅速,有时比较缓慢。所以了解天气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意图】对于天气,学生会有一些印象,特别是恶劣天气或者重大天气事件,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本环节通过探索与研讨“恶劣天气带来的灾害”来让学生认识到了解天气变化的重要性,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3.追问:你知道关于大气的哪些信息?(预设:我们的地球周围有很多气体;我们身边感受到的天气都发生在大气圈里;大气圈可以保护地球……)
4.小结: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下雨、闪电等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探索一、二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学会给不同的天气现象分类,通过分类间接学习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天气特征;通过播放关于大气圈的视频,让学生知道天气现象其实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51e37810a6f524cdbf8519.png)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大全学习资料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大全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6f0aedc58fb770bf68a55b3.png)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
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
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
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
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
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
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
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只供学习与交流.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46ddf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8.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世界动物和植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2. 空气的奥秘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成分和作用3. 水的奇妙水的形态水的循环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分类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形态、性质及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力与运动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空气和水的性质、力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动植物特征、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卡片、实验工具、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引导学生关注动植物特征。
通过吹气球、倾倒水等生活实例,引出空气和水的性质。
设计简单的力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分析动植物特征,进行生物分类。
解释空气和水的性质,探讨其作用。
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习卡片。
进行生物分类、空气和水性质、力学实验的实践操作。
4. 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世界:动植物特征、生物分类。
2. 空气的奥秘:空气存在、成分和作用。
3. 水的奇妙:水形态、水循环。
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动植物的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
空气和水有哪些性质?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简单机械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2. 答案:动植物的特征:如动物会动、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等。
空气性质:无色无味、占据空间;水性质:液态、固态、气态。
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利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进行工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生物。
设计实验,探索空气和水的更多性质。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应用。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0e5b4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4.png)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 一杯清水]出示一杯清水, 提问:这是一杯清水,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 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 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7109039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5.png)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种子、根、茎、叶等基本结构。
2. 第2章《动物的生活》:学习动物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3. 第3章《水的循环》:了解水循环过程,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4. 第4章《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掌握简单的气象观测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动物、水循环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科学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水循环过程、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重点:认识植物、动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水循环、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标本,水循环模型,气象观测工具。
2. 学具:放大镜、画笔、记录本、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2. 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种子、根、茎、叶等基本结构。
(2)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特点。
(3)通过图示,讲解水循环过程,使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4)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绘制植物生长图。
(2)让学生描述动物的特点,制作动物卡片。
(3)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天气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种子、根、茎、叶2. 动物的特点:种类、生活习性3. 水循环:三态变化4. 天气与气候:观测方法、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植物生长图。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5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d4ac5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e.png)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5篇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1 活动目的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一、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2 一、活动目标:1、经过引导幼儿自我动手做实验,从而明白两种颜色加在一齐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本事。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最新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d2a61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6f.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奥秘2. 寻找光和影子3. 磁铁的吸引力4. 水的三态变化5. 空气的力量6. 动物的生活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反射、磁铁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空气的性质、动物的生活习性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声音、光、磁铁、水、空气等基本概念,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反射、磁铁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空气的性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光源、磁铁、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剪刀、胶水、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声音的奥秘”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敲击物体时产生的声音,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穿插例题讲解。
例如:在“寻找光和影子”一课,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3.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磁铁的吸引力”一课,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描述生活中遇到的声音,并解释其产生原因。
(2)光的传播与反射:画出光线路径图,解释影子形成的原因。
(3)磁铁的吸引力:列举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水的三态变化:描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5)空气的力量: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807952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5.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1.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大多学生能说出水变成水蒸气不见了,也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也有部分学生提到煮饭时锅里冒的白气、洗澡时的白色水雾都是水蒸气。
白气是不是水蒸气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
他们能根据水蒸气的特点来判断白气不是水蒸气,但不能解释白气到底是什么。
这也是为活动三做好铺垫。
在这一块上我花费的时间稍微多点,让大多学生明白白气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雾状小水滴。
2.开学第一节课就上新课,没有让学生提前做活动三的实验。
整个活动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图片看实验过程,教师追问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
这其实是对蒸发过程的再次理解,2个实验虽然课前没有亲身体验,但因为有活动一的铺垫,学生大多都能解释蒸发现象。
不过课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一做这2个实验。
后面的班级老师也把之前做的实验结果展示学生观察。
3.小学数学经常用韦恩图来总结物体的相同和不同,在总结水和水蒸气的相同和不同时比较容易。
在教学时前面的班级我把透明和无色两者的区别忘讲了,第2节课才去补上。
2.水沸腾了1.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都是第一次接触,实验中的组装及使用比较难。
为了减轻难度,我把认识酒精灯和温度计放在第一课时。
认识温度计时,学生大多能说到温度计的组成部分,在读数时,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学生都会读,当0摄氏度以下就有一定难度,容易读错,需要多练习。
2.学生对酒精灯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用过。
为了让他们心存敬畏,我在介绍了酒精的结构及注意事项时,播放了一些因为操作不当引起的爆炸新闻,让学生更加重视规范使用酒精灯的重要性。
最后每一个小组分发一个酒精灯,实践操作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时有的小组还是心存害怕,不能用灯帽快速熄灭酒精灯,最后还是在别的小组帮助下顺利完成。
这也告诉我们分小组时男女学生最好搭配合理,各小组选操作员时可以建议他们选择胆大心细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
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
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
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
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
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
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
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三、课时安排每课一课时四、学情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共有1个班,每班学生均为43名学生,其中各班男生比例较大。
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
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教学措施: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 、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 、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六、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植物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对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
教科书表达的一个思想是,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能够丰富我们的信息,实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
植物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树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对大树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树看做一个生命体。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
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大树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引言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
(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我看到了什么照片上的大树(树干、树叶、外形)看到过的大树(树瘤、叶片、果实、小动物、藤蔓、苔藓)观察真正的大树(……)(如何观察?)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教师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先是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对小组汇总表现出色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把学习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各制订出观察计划,既发展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也保留了自各的特性,让学生有自己想像创作的空间,对个别设计方案突出又全面的进行表扬和肯定以及推荐,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们进行有计划的观察。
最后观察笔录完整又详细的个人给予表扬和粘贴示范。
《我看到了什么》一课教学反思:我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抓住让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这一重难点设计了五个活动方案,先激趣导入第一个让学生学生观察相片上的大树的活动,进而进行第二个小组交流记忆中看到过的大树,让学生明白从相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后又自然导入第三个活动:讨论什么是真正的观察。
让学生懂得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观察。
在明确什么是观察后着手让学生进行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制订观察计划后付诸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真正的一棵树。
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条理,教学环节齐全,紧扣。
每一个活动都是为下一个活动进行铺垫。
在这一个个活动的逐步展开下学生能顺利的完成了观察这一个活动,也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任务和目标能按原设计的教案顺利完成。
整节课里作为老师的我起到了主导的地位,体现学生了学习自主性。
缺陷是时间关系,学生观察能力和整理记录能力不一样,部分学生不能按时书面整理好获得的信息。
以后还得有针对性的加强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引导的辅助。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教材分析】1.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学习本节,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学完本节,要求学生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学习本节,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环节:一、观察树木的方法;二、观察记录一棵树;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