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 2006, 15(1): 198-201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项目(7558)
作者简介:张 智(1960-),男,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人居环境理论与技术研究。

E-mail: zhangzhicq@ 收稿日期:2005-09-15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张 智,魏忠庆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四川 重庆 400045
摘要:在国内外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系统层、子系统层和指标层构成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系统层由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能力五部分组成,子系统层由16个指标组成,指标层由43个具体指标组成。

利用统计分析法(Delphi )确定各指标的权值。

同时,针对本指标体系结构提出了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并设置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数和系统协调度两个综合性指标来全面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通过对重庆市渝北城区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该城区的实际。

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1-0198-04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居民健康受到威胁等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1996年,召开了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提出了纲领性文件《人居环境议程》,并要求在世界上建设健康、安全、公正和可持续的城市[1]。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生态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2-9],但针对城市层面的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并不多。

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用于定量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对于调控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在重庆市渝北城区最佳人居环境创建模式研究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建立一套符合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特点的评价体系,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1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是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优劣进行科学的定量描述和评估。

它是认识和研究人居环境的一种科学方法。

在进行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关系到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为此,本文通过一系列科学可行的分析方法进行指标的提炼和筛选,以建立科学、规范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作为衡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不仅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有效性等普遍原则,构建指标体系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类建设人居环境的目
的是要满足“人类聚居”的需要[10]。

人既是人居环境
的参与者、创建者,又是人居环境的管理者、感受者。

所以,选取关于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应该体现与人类居住和生活有关的要素,反映居民对居住环境的主客观感受和需求。

1.1.2 层次性原则
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其影响因素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

因而,指标体系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标分析。

这样可以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易于使用[11]。

1.1.3 全面性原则
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既要有反映人居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等各类别的指标,又要反映以上各类别相互协调的指标,所以应尽可能选择能够全面描述城市人居环境各方面的指标,使指标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1.4 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人居环境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在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时,选择的指标既应该能够用数量来表达,以保证指标可定量计算,也应注意数据来源的渠道,尽可能选取已有的统计数据,保证数据的可采集性。

1.1.5 稳定性和动态性
指标的选取应该具有一定的时效。

在一定时期内,指标体系的内容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人居环境建设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指标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调性,能够适应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并能反映人居环境发展趋势。

张智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199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城市人居
环境的共同特征而建立起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指标
体系。

从本质上看,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
包括社会状况、经济发展程度、自然环境、公共设
施以及环境管理等几方面。

基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本文构建了由社会经济环
境、自然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建设、环境资源保护
和环境管理能力五大系统组成的城市人居环境评
价指标体系,其中子系统层由16个指标组成,指
标层由43个具体指标组成(见表1)。

2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法
2.1 确定评价标准及分级标准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值的确定是
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评价标准确定
上,应依据以下几个原则:①参考国内外人居环境
质量较好的城市现状值作为标准值;②有国家标准
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③参
考国外城市的现状值作趋势外推,确定标准值。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分级标准是人居环境评价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何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地反映
人居环境质量状况的手段和工具。

按指标在一定的
环境指数范围内进行分段,其分段依据是评价指标
所对应的环境影响程度。

因此,本文将评价指标标
准分为五个等级,其中评价指标指数在[0,1]范围
内相应划分为五类(见表2)。

2.2 指标权值的确定
在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中,由于各评价指标对人
居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定量评价各指标对人居环
境的作用是准确评价的基础。

现行的许多定性分析
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评价结果不能反应其实质[12]。

因此,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法(Delphi),通过对120
位专家的咨询和估算结果的反馈,最终得到专家的
赋权方案,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该指标体系的
指标权值(见表1)。

2.3 评价模式
城市人居环境是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环
境、公共设施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能
力五大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为了全面评价城市
人居环境建设质量,可将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
合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为此,应首先把指标层
的指标实测值转化为各指标的评价指数,然后通
过加权综合层层叠加得到系统层指标的评价指数,最后将其以一定的模式进行综合,得到城市人居环境的总体评价。

2.3.1 单项评价
将各系统层所属的单项指标通过层层加权叠加后得出各系统评价指数。

计算公式如下:
1
m
i i
i
U W P
=
=∑
式中:U——某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数;
W i——i指标的权值;
表1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权值
Table 1 The indicator and weight for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assessment
系统层子系统层指标层
社会经
济环境
(0.203)
社会状况(0.491) 失业率(0.266)
人口自然增长率(0.226)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0.271)
每千人中卫生技术人员数(0.237)
经济发展(0.509) 人均GDP(0.266)
恩格尔系数(0.247)
科教投入指数(0.260)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0.227) 自然生
态环境
(0.214)
空气环境(0.217) 空气质量优良率(1.000)
水环境(0.223)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0.424)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0.576)
声环境(0.198)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0.532)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0.468)
光环境(0.157) 居住区住宅日照达标率(1.000)
土壤环境(0.205) 土壤污染指数(1.000)
公共设
施建设
(0.192)
绿化设施(0.371)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36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328)
本地植物利用率(0.311)
市政设施(0.382) 供水水质合格率(0.193)
供水普及率(0.169)
供气普及率(0.156)
固定电话普及率(0.145)
人均道路面积(0.163)
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0.174)
安全设施(0.247) 消防设施配置合格率(1.000) 环境资
源保护
(0.201)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0.378)
用水效益(0.223)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0.199)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0.215)
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0.178)
节水器具使用率(0.185)
固体废弃物处置
与资源化(0.325)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271)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0.245)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0.232)
垃圾资源化利用率(0.252)
土地利用与保护
(0.297)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0.325)
闲置废弃地的恢复率(0.320)
水土流失面积比例(0.355) 环境管
理能力
(0.910)
环境保护行动
(0.337)
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率(0.527)
环境保护投资指数(0.473)
公共设施管理
(0.305)
公共设施完好率(1.000)
公众参与(0.358) 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0.343)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0.340)
200 生态环境 第15卷第1期(2006年1月)
P i ——该级指标所属的各次级指标指数;
m ——次级指标的项数。

其中,指标层的指标指数P i 由实测值依据指标分级标准得到,评价结果的等级和质量状态划分见表2。

2.3.2 综合评价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过程,也是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理想的人居环境应该是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并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文设置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数和系统协调度两个综合性指标来反映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水平和发展的质量。

(1)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数(I )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状态是衡量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综合指标,反映某一时期人居环境的总体状态。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特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数通过加权综合计算得出。

计算公式如下:
5
1j j j I W U ==∑
式中:I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数;
W i ——系统层评价指标相应权值; U i ——系统层评价指标相应指数。

其评价结果的等级和质量状态划分见表2。

(2)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度(C )
协调度是度量要素之间的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13]。

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度是指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系统层中的五大系统的协调一致程度。

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就是在不超过系统承载力或容量范围内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协调关系在评价中表现为五个系统的评价指数应相互均衡,五系统之间的越协调,其评价指数就越接近,五系统之间的越不协调,其评价指数相差就越大。

系统协调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1234551()
S
C U U U U U =-
++++
S =式中:C ——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度;
S ——标准差;
U 1,U 2,U 3,U 4,U 5——系统层评价指
标相应指数;
U ——系统层评价指标指数的均值。

3 实例分析
根据上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本文以重庆市渝北城区为评价对象,依据2003年调查统计数据,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如表4、表5所示。

从评价结果来看,渝北城区人居环境质量中自然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能力都为“良”等级,社会经济环境和环境资源保护为“中”等级。

渝北城区人居环境质量指数为0.79,评价结果为“中”等级,但很接近“良”等级,其主要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环境资源保护两项指标评价指数较低的影响。

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度为0.91,处于一种优质协调的强可持续发展状态。

因此,今后渝北城区人居环境创建,应该大力地创造条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对资源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人居环境建设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王鸣, 叶信岳, 祁巍锋. 中外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发展述评[J].
浙江大学学报, 2000, 27(2): 205-211.
LI Wangming, YE Xinyue, QI Weifeng. Review of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oversea human settlem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s[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s Edition), 2000, 27 (2) : 205
表3 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度等级
Table 3 The grade of coordina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system 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度(C ) 0.9≤C ≤1 0.8≤C <0.9
0.7≤C <0.8
0.5≤C <0.7
0≤C <0.5
表2 评价等级及指标指数
Table 2 The grade of assessment and index of indicator
评价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指标指数(P ) 0.9≤P ≤1 0.8≤P <0.9 0.6≤P <0.8 0.4≤P <0.6 0≤P <
0.4
表4 渝北城区人居环境单项评价结果 Table 4 The result of human settlements single
assessment in Yubei district
系统指标 社会经 济环境 自然生 态环境 公共设 施建设 环境资 源保护 环境管 理能力 评价指数 0.69 0.86 0.84 0.69
0.87 表5 渝北城区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结果
Table 5 The result of human settlements integrated
assessment in Yubei district
综合评价指标 评价结果 质量状态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指数 0.79 中
张智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201
-211.
[2] 黄光宇, 陈勇.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2002.
HUANG Guangyu, CHEN Yong. Ecocity: Theory and Design Ap-proach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2.
[3] 贾良清, 欧阳志云, 赵同谦, 等.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 生态
环境, 2004, 13(4): 592-596.
JIA liangqing, OUYANG Zhiyun, ZHAO Tongqian, et al.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an Urban Ecosystem[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4, 13(4):592-596.
[4]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课题组. 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研究手册[R].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
The Pan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 China Urb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 Handbook [R].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1999.
[5] Australia: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2001—Human Settlements
[EB/OL]. [2004-05-16]. .au /soe/.
[6] European Common Indicators: Towards a Local Sustainability Profile.
Ambiente Italia Research Institute. [EB/OL]. [2004-05-20].
http://europa.eu.int/comm/environment/urban/common_indicators.htm .
[7] MALKINA P, IRINA G.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and response
function models: pros and c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es design [J].Ecological Indicators, 2002, 2: 93-108.
[8] 王成超, 王洪海, 陈素谊. 浅析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及优化措施-
以苏州市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 17(1): 41-45.
WANG Chengchao, WANG Honghai, CHEN Suyi. The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Case of Suzhou [J]. Yu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2005, 17(1): 41-45.
[9] KAAJNC D, GLAVIC P. A model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sus-
tainable development [J].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5, 43 (2): 189-508.
[10]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J]. 规划师, 2001,6(17):5-8.
WU Liangyong. Search for the Theory of Science of Human Settle-
ments [M].Planners, 2001,6(17):5-8.
[11] 刘颂, 刘滨谊.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 1999(5): 35-37.
LIU Song, LIU Binyin.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
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Urban Human Settlement [M]. Urban Planning Forum, 1999(5): 35-37.
[12] 史宝忠.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 156-253.
SHI Baozhong.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1999, 156
-253.
[13] 杨士弘. 城市生态环境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252-
256.
YANG Shihong. Ecologist of City Environment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 252-256.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assessment system
ZHANG Zhi, WEI Zhongqing
Facul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indicator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grade system, the grade of subsys-tem and the grade of indicator, is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oversea human settlement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e grade of system includes five systems that are society-economy environ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capacity. The grade of subsystem includes 16 indicators, and the grade of indicator includes 43 indicators. The method of Delphi is used to assign weights of indicators.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of this indicator syste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odel of assessment including single assessment and integrated assessment. Tow integrated indicators are established to assess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quality with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quality index and sys-tem coordination degree. Taking Yubei district of Chongqing as a case study, the result of assessment shows the fact of this district. Key words: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indicator system; assessment method; assessment syste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