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之三啮指痛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孝》图解之三·啮指心痛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
孝,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对父母恭敬、侍奉父母。
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完全沉浸于我们的工作中,渐渐与父母有了距离,渐渐与父母产生了隔阂,那么孝从何而谈呢?!因此,即使工作再忙碌,我们都应该拉近与父母的距离,主动填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常怀思念之心、用恭敬的心孝顺父母、侍奉父母。
今天我们今天与大家分享《二十四孝文》之三啮指痛
心。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编成《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辑录而成。
《二十四孝》中第三个故事《啮指心痛》,
说的是曾参对母亲至孝之诚的故事。
[周]曾参,字子舆。
孔子弟子,事母至孝。
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
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注释】
薪:烧饭用的柴。
无措:没有办法。
啮(niè)其指:咬自己的手指。
【意译】
周代。
曾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弟子,侍奉母亲非常孝顺。
曾子一次到山里去砍柴,家里意外来了客人。
母亲没有办法通知曾子回来,于是就咬自己的手指。
曾子忽然感到心痛,赶紧背上已经砍好的柴就回来了。
见到母亲就跪下来问是什么原因。
母亲告诉他:“家里忽然来了客人,我咬自己的手指使你能够知道啊。
”
【评说】
此则标题“啮指心痛”,也有作“啮指痛心”的。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曾参这个孝子,服侍母亲的孝敬之心达到了极点。
现代人一看这故事当然会哑然失笑,这种通讯的方法竟然比现代人的手机、电话还方便?其实这就是《孝经》所说的“至孝”而引发的“孝感”了。
当然这是一种浪漫化的思维方式,然而往其深层看,就是说孝子与亲人的心是时刻连在一起的,彼有所动,此有所感,彼此相互感应,心心相印,息息相关。
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心灵感应吧?骨肉至情之深、孝子至孝之诚,由这一故事彰显出来了。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感虚》中首次记录了这一故事: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
曾子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
曾母曰:“愿留,参方到。
”即以右手(,同扼)其左臂。
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臂以呼汝耳。
”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
这里有一个细节可注意,即其母不是咬手指,而是用右手扼掐自己的左臂,然后曾子的左臂也立刻疼痛起来。
唐代的干宝《搜神记》则有这样记载:“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曰:…曾参之孝,精感万里。
‟”此故事在流传中不断被改变、加工,至此出现了“啮指”的细节,而且又将母与子之间的距离隔得更远了,甚至远在楚国了。
这似乎又太玄乎了一点。
因此回过头来再看《二十四孝》的“啮指心痛”,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些综合、融会、演化的
发展线索。
不过,传说的方式虽不一,但是心灵的感应是一样的,由于孝子与亲人的“同气”,达到的精神上的通感、感应是一样的。
《孝经·感应章》所云:“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曾子的故事虽然有些夸张,其实也就是《孝经》中“孝的感应”之说的演绎。
我们都知道“母子连心”这句话,曾子的故事从某一个侧面为此作出了一个注解。
其实父母与子女之间就应该心连心,心印心,心贴心,是一种心心相印的心爱。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九章节选:
【原文】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
“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也。
”——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译文】
从前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皙,每餐一定都有酒有肉;撤出的时候,一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皙若问还有剩余的吗,一定答道,“有。
”曾皙死了,曾元养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撤除的时候,便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若问还有剩余的吗,便说“没有了。
”意思是留下以后备用。
这个叫做口体之养。
至于曾子的对父亲,才可以叫做顺从亲意之养。
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图片来自网络)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斯《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点小图看大图和详解)
曾子是著名的孝子,因此对母亲传出的资讯有着很强的感知力。
后人也以诗颂之:“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