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教学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翠鸟》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师:谁能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
生:你叫马生林老师。
师:谁敢再叫一声我的名字?
多位学生站起来叫了马生林,全班一齐叫。
师:人呢,本来就能够直呼其名的,比如我们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就能够叫他江泽民。
生:马老师,我觉得叫你的名字不大礼貌,叫你马老师好一点。
师: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啊!
生:我能够叫你马司令吗?
师:当然能够啊,哈哈,你真聪明,我不就是你们的司令吗。
师:你们有没有开始喜欢我了呢?
生:喜欢!
师:第一次见面,那你想跟我说些什么呢?
生:马老师,你真幽默!
师:好!看出我幽默了,真了不起!
生:马老师,认识你,我真是“乐极生悲”呀!师:哈哈哈哈哈!看来你也很幽默嘛!……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好,咱们来唱首歌吧?好爱唱歌的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很好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好听的声音。
你们听:出示鸟的音乐,你听到了什么?(鸟叫声)师:感觉怎样样?
生:好听。
师:是呀,鸟叫声就是这样,听了后就不紧张了,是呀,正因为这样,很多人都喜欢画鸟,花鸟。
你们看:出示鸟的有关诗句: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师生齐读。
师: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鸟?生:回答。
师:让我们一同走进美妙的鸟的世界,好吗?来,我们,上课。
师:鸟是人类的朋友,这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生活在水边的鸟。
(教师板书)它喜欢停在湖边的桅杆上,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常常见它才飞起,一会就轻轻的登开桅杆。
这就是---翠鸟。
师:这天我们要上的是哪一课啊?
生:翠鸟。
师: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生:五遍。
生:十遍。
生:六七遍。
师:都很自觉地学习呢!下面就看马老师写课题。
咦?这个“翠”字怎样写啊?提笔忘字了,谁能提醒一个马老师?“翠”字怎样写呢?就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翠”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生: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
请小朋友抬起头来,看马老师写,并且一边提起手来跟着马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师:既然已经预习了,问一个问题:“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啊?拿起书,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儿能够看出“翠”是什么颜色。
生:是绿色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读句子。
生:头上的羽毛象橄榄色的头巾,橄榄是绿色的,所以“翠”就是绿色的。
师:噢,有理,那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呢?
生:背上的羽毛象浅绿色的外衣。
师:既然“翠”是绿色的,那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
生:因为叫绿鸟声音不好听,叫翠鸟好听。
师:叫翠鸟声音就好听,叫绿鸟声音就不好听?这可不必须。
生:因为翠鸟外形美,音节动人
师:是啊,同学们在读课文时,必须注意过有个词叫青山绿水,那颜色就能够叫重峦叠翠。
有一种竹子,叫翠竹。
为什么要用上这个“翠”字呢?听了有什么感觉呢?
生:翠就是很亮。
师:这个翠字不仅仅表示绿色,颜色亮一点,而且还表示很可爱,好听。
这就是汉字的一个特点,它不光证明一种意思,还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叫翠鸟多可爱啊,让我们把课题再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预习的这么好了,不明白课文读得怎样样,我们来检查一下,为了把课文读得更有把握,给我们大家,包括听课的老师一个惊喜,我们还是再练习一遍吧,自己读自己的。
开始。
生自由读全文。
师:我认真看了同学们的表情,听了同学们的声音,从你们的表情和声音,我看出来了,你们把这篇文章读熟了,而且还很喜欢读。
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我来叫一个不举手,不敢看我的。
(指着一位没举手的说)你来,你为什么不举手啊?
生:我怕读不好。
师:哦,怕读不好?怕不怕我?
生:怕。
师:来,看我一眼,睁大眼睛,使劲地看!(全班学生大笑,该生抬头看了一眼马老师)还怕不怕?
生:怕。
师:还怕?噢,我明白了,不是怕我,也不是怕同学,而是怕读不好。
真读不好没关系啊,大家都会帮忙你的,敢不敢试试?
生:敢。
师:大声点。
生:敢!(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师:好!自发地鼓掌了,真好!请你读。
生读,但是读不好。
师:噢,还真有些害怕呀,坐下读,好吗?你坐下来读,就应能读好一点的!学生坐下读了一句。
师:坐下读,果然好多了,大家再给他一点掌声(掌声),好,继续读。
生读毕。
师:嗯!真不错!读错的句子也改过来了。
(学生再次鼓掌)
师:谁还想来读读这个句子?这回请个举手的。
一女生读。
师:嗯!真好!声音好听,又读得流利,表情也很好,可惜大家看不见。
从她的读中,能够看出她喜欢这一节。
谁还愿意读读这一节?超过她?一男生读。
师:啊,你读得太好了!一个比一个好啊!我都不敢读了。
(生发出惊讶地感叹)真不敢读了,谁还敢来读?(全班学生纷纷举手)
一男生读。
师:你读得太好了,表情比声音更好!你把对翠鸟的喜爱都放在脸上了,真好!
此刻让我们都把对翠鸟的喜爱放在脸上,读!
只要我们把这一段读好了,记住了,以后你写小动物就有办法了。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再之后往下读?
一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刚读了第二句时):我觉得你把这个翠鸟停得太重了,能不能再轻一点?来!大家都来试一试。
生各自读。
师(指着刚才那个女生):好,你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这个“清脆”读得比刚才好多了!谁再来读读?
(指名多人读,分别表扬):不错,轻多了。
更轻了。
还更轻了一点的吗?……
师:真轻啊,(指着一个读得最轻的学生问)你为什么把这个轻轻读得这么轻啊?为什么不重重地停呢?
生:因为如果重重地停,哪还有小鱼儿敢来呀?
师:哦,原先是怕惊跑小鱼儿呀!
好!谁之后往下读?一学生读不好。
师:没关系,再来。
(还是没读好),没关系,一遍读不好,还有第二遍,第三遍,再读不好,
还有第四遍,要是第四遍还是读不好,还有第五遍呢!生再读,最后读好了。
师(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个句子):这个句子比较长,比较难读,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两遍。
师:之后往下读,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
学生自己读第三自然段。
师:好,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一学生读。
师:这个“刚刚”读得真好啊,再读一遍。
(生再读)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请你继续读。
生继续读。
师:这两句读得更有味道了,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
再指名读。
师:啊呀,水波还在荡漾呢!我听他们这么读,我心里也痒痒的,我也想读。
师范读。
生热烈鼓掌!
师:尽管我读得有错误,但是同学们还是了我掌声,我真是高兴啊!
同学们,上课,就要多读,多听,多想。
同学们,听我说,这一段写得十分好,如果你把这一段读熟了,记住了,以后你写小动物的动作就有办法了。
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老师不时发出表示赞许的惊叹。
师:谁之后往下读?(生举手踊跃)这个机会给谁呢?请了一个还没读过的,
读。
师:请你坐下,暂时坐下。
我刚才听了他的读,我觉得那不是老渔翁,那是个小渔娃呢。
(学生笑)谁能把老渔翁的年纪读出来?学生练习读。
师:谁来试试?我还是把这个机会给他吧。
(指刚才那位学生)学生读。
师:啊呀,一眨眼的功夫,小渔娃就五十多岁了呢。
(生笑)
谁还能把老渔翁读得更老一些?(指名一女生读)我们来看一看,女同学能不能把这个老渔翁读得老一些。
生读。
师:听她读,几岁了?
生:六十。
师:嗬!长了十岁了。
谁还能读?(学生纷纷说我能读,有些说:我能读一百,我能读一百)
师:好!你们三人读(指三个说能读出一百岁的学生说)
三人一齐读。
其余学生还想读。
师:别再读了,再读下去,我们就不用读小学了,全都去上老年大学了呀。
(生笑)还有请你再往下读。
(请刚才读这一段的学生)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啊!读得真有味道啊!(学生纷纷表示还想再读)同学们,请安静,大家的用心性很高,但是在听别人读的时候,必须要专心,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请你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你读得太有味道了。
(指刚才的学生)
师:读了课文,个性是第一三自然段,我想,今后要是让你写小动物,你必须是有办法写好的。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一三自然段,轻轻地读,把每一个标点符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读吧。
学生各自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
师:累不累?要不要休息?
生:不累。
不休息。
师:听课的老师们要不要休息?
学生笑:要!
师:好,那我们就先休息五分钟,下课最重要的一件事别忘了。
下课!大家休息吧!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概括主要事件的方法。
3.通过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文章通过“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概括主要事件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插图):课文里有两幅插图,这是两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认真观察,注意图中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二、背景介绍
1.虽然同学们不知道这些人的身份,也不知道这个事件的背景,但从图片中,从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他们之间的那种情谊。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出示资料)
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 60 年前的那次抗美援朝战争,一起回忆这次著名的战争中,千千万万个感人故事中的一个镜头。
放电影《英雄儿女》王成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片断(32 分到 33.38 分)。
2.(点击课件):1950 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就打到北朝鲜,逼
近中国的鸭绿江边,威胁到我们国家的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
l30 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
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我国先后出兵 130 余万人。
14 万英烈的忠骨永远地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这其中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
3.揭题: 1958 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走进历史,走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过渡:同学们,这声呼唤是谁对谁说的?(志愿军对朝鲜人民板书)通过读文章我们知道,本文中提到的亲人有哪些?(指生说:大娘小金花大嫂)我们知道只有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那么,中朝两国人民有没有血缘关系?(生:没有)既然如此,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朝鲜人民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究竟为志愿军做了什么?
1.(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2.出示词语:
战役暂时硝烟噩耗大嫂跺脚
供应阿玛妮捣米谣雪中送炭深情厚谊
3.概括事件。
出示 PPT。
在当年的朝鲜战场上,像大娘、小金花、大嫂这样的朝鲜亲人又何止千千万万。
而作者仅仅选取了三个有代表老年、中年、少年的人物来说,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
四、精读课文,走进“亲人”
1.过渡:同学们,白发苍苍的大娘为了给战士们送打糕累得昏倒路旁,更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她至爱的小孙孙;小金花与妈妈一起去救老王,老王得救了,妈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永远地离开了她;为了能让战士们吃上野菜,大嫂毅然来到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以致被炸残了双腿,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永远地架起了双拐……同学们,这就是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做的,正因为这一切,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亲人(生读课题中的”亲人”)同学们,本文作者魏巍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曾经在朝鲜战场与战士们一同出生入死,他曾经这样深情地说:
出示:“在朝鲜的每一个日子,我的心常常被一些东西感动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