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含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那树
王鼎钧
①那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②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

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夹批: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那树的树顶比作刚炸开的焰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那树枝叶的茂盛繁密。

表现了树生命的壮美,抒发了作者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

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

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那棵树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③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④于是鸟来了。

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⑤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⑥[A]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玛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夹批:_______]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

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即便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依然绿着。

⑦计程车像饥蝗拥来。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

”人们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儿园也要搬,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

⑧啊,啊,树是没有脚的。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

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

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⑨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

于是人死。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B]于是这一天来了。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夹批:_______]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

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

尸体的肢解和搬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

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

⑩一个清道妇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
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以没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

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

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⑪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做了个陷阱,切断他所有的动脉静脉。

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

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
⑫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选文运用拟人手法。

赋予“那树”真实的性灵,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

B.第⑥段描写那树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仍“绿得深沉”,表现了“那树”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质。

C.选文描述那树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第⑨段中“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一语渲染了树被伐倒之时庄严、悲壮的气氛。

(2)夹批是批注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和感悟。

请参照选文中的“夹批”示例,从A、B中选择一处从修辞、用词或句式
.............角度做赏析式夹批。

(3)编者删改文本时,对第⑩段“蚂蚁搬家”的情节删留犹豫不决,请你帮忙抉择并说明理由。

(4)有人说王鼎钧的散文是柔软
...的,请从备选材料中选择合适的两项结合
..的,又是有重量
加点字分析。

备选材料:
A.作家的悲悯情怀
B.对物质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反思
C.对人性的深度挖掘
(5)阅读下列背景资料和网友评说,写一段微评论,就古树的“砍”与“移”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①观点明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运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字数至少150字。

[背景资料]2019.5.25温州望江东路水门头125岁大榕树因古树保护性移植工程的需要正式开始“搬家”,该移植工程造价约177万元。

[网友评说]
甲:我不明白这些树存在的价值,开车行驶在那个路段路变窄了不说,关键是边上有所学校,一到放学对学生的安全影响太大。

温州榕树多得是,砍掉多干脆,花那价钱,太不值!还不如多造一座公交站台。

乙:绝对有必要,整个浙江省榕树也只有温州有分布。

还别说,那么大的一棵,树径都有1米,不过就是觉得青了点,能提升一下移植技术,降低点成本吗?
【分析】这篇文章讲述了“那棵树”经历了历史沧桑,描述那树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批判了人为了发展,不顾一切的无情与冷酷,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那树”充满了敬意和赞美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

ABD.正确;
C.选文通过描述树的献身精神,批判了人为了发展,不顾一切的无情与冷酷,不是表现“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故选:C。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注意要求从修辞、用词或句式角度做赏析。

A.“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铺”“架”“满”等动词,突出有力地写出了人类的活动速度之快,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暗示了那树最终的悲惨命运。

B.“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呻吟”分别写电锯锯树的动作与树的反映,赋予电锯与树以人的动作,是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的愚昧和冷酷,大树遭砍伐的悲惨遭遇。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首先明确态度,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第⑩段“蚂蚁搬家”写“弱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

每一个黑斗士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表现它们对树的依依不舍的深情,与人对树的“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刽子手做了个陷阱,切断他所有的动脉静脉”中表现出的无情冷酷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批判与反思。

因此应该留下来。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分析。

“柔软”的意思是软和,不坚硬。

“有重量”指的是作品有深度,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共鸣。

示例:从文章第⑨段的“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和第⑪段的“刽子手做了个陷阱”中,可以看出,作者把人们砍树的行为称为“刽子手”“屠杀”,表达了他对人的冷酷行径的批判,体现出了他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体现出散文的“有重量”;第⑨段的树“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勇于牺牲的赞美,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表现出作者“柔软”的人性关怀特点。

(5)本题考查阅读迁移能力。

就古树的“砍”与“移”发表你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认为古榕树该移不该砍。

保护环境不是一句口头上的承诺,而应该贵在行动。

树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作为珍贵的古树,它们活到这个岁数,很不容易。

和上了年纪的百岁老人一样,就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与保护。

树木的存在,净化着我们呼吸的空气,增加着我们生活的环境的美感,我们能因为它存在而产生的一时的不方便就否定它的价值吗?正如一个家庭中的老人,你能因为他行动不便阻碍了你的快速出门,就把他扔出去吗?你应该做的是寻找更好的相处方式和解决办法,既对自己方便,又能让老人颐养
天年。

答案:
(1)C
(2)A.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写出了人类的建设活动,虽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暗示了那树最终的命运。

B.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3)示例:留。

理由:作者写人不知感恩,砍倒了大树;渺小的蚂蚁却因为曾受到过大树的恩惠而来给大树送行。

人与蚂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蚂蚁的感恩来反衬人类的无情与忘恩负义。

(4)作者把人们砍树的行为称为“刽子手”“屠杀”,体现出了他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表现出散文的“有重量”;把人类的建设成果称之为“死鱼般的灰白色”,写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对比鲜明,表现作者对物质文明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的思考,令人反省,表现出作者“柔软”的人文关怀。

(5)示例:我认为古榕树该移不该砍。

树是自然的一员,整个浙江省榕树也只有温州有分布,百年古树更是难得,它见证了温州城市的变迁,与千千万万树木美化净化着这座城市的环境,已经成了一座城市的标志。

砍一棵树容易,种活一棵树艰难,对待一棵树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人们的环保意识。

我们不能因为古树的存在不适应如今人们的生活而擅加砍伐,当然能提升移栽技术,降低成本会更好。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燕子来时
何君华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②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

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

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

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

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

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

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

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

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

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

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

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

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

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

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

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

很快,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

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

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

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⑩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

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⑪“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面是选文主要内容脉络图,请阅读全文,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此场景在选文中三次出现,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3)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描写方法或修辞的角度赏析。

①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

②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
(4)结尾一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5)“圆月”寓意合家团圆,“鸽子”寓意珍爱和平。

在中国人的心中,“燕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燕子”的寓意。

【分析】本文记叙了“我”三年级时的春天:燕筑巢、捅燕巢、燕离去;第二年春天,燕归来;有一年春天,旧燕去,新燕来;去年,盖新房,盼燕来。

表现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爱。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的,根据⑦段“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提炼:第二年春天;根据⑧段“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提炼概括为:新燕来。

(2)本题考查梳理情感变化。

根据③段“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可知,燕子刚来“我”家筑巢时我很好奇;根据⑦段“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可知,第二年春天燕子回来了,“我”喜出望外;根据⑧段“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可知,旧燕死去后有新的燕子到“我”家筑巢,让“我”感到心安,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①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根据“放下”“打开““扛““推开”等动词,判断为动作描写。

句中具体、准确地写出父亲爬三楼推玻璃窗的整个过程,这一细节是父亲为燕子回家留通道。

表现了父亲对燕子回家的期待。

②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结合上文“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分析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结构上:诗句照应题目,“坐在车里的父亲”照应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

内容上:引用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暗示了父亲对燕子回归的期盼;“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新的春天已经来了”,含蓄地表达了父亲对家和家人的呵护,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升华文章主旨。

(5)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理解。

根据③段“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可知,燕子寓意着吉祥、勤劳;根据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儿歌“小燕子年年春天来这里”可知,燕子寓意着春天使者;根据“燕子是念家的”可知,燕子寓意着对家的爱恋。

答案:
(1)①第二年春天;②新燕来
(2)燕子刚来“我”家筑巢时我很好奇;第二年春天燕子回来了,“我”喜出望外;旧燕死去后有新的燕子到我家筑巢,让我感到心安,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3)①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放下”“打开”“扛”“推开”一系列动词,准确、具体地描写了父亲临出门时专门为燕子留通道的整个过程,表现了父亲对燕子回家的期待。

②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示例二: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4)内容上,暗示了父亲对燕子回归的期盼,对家和家人的呵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主题;结构上,照应标题和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

(5)示例:文章中有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儿歌“小燕子年年春天来这里”、内容上多次出现“春天”、“燕子是念家的”,所以,我认为燕子有恋家、爱家、勤劳持家及春天使者等寓意。

【点评】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飞刀
①高大威武的将军大步跨进莫五那低矮的剃头铺时,莫五正躺在太师椅里咿咿呀呀地哼着小曲。

莫五那南腔北调的小曲跟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极不和谐。

②“飞刀,将军要净面!”跟在将军身后的警卫拍一把飞刀的肩,说。

莫五猛一回头,瞪着醉眼朦胧的小眼睛就看见了将军那杂草丛生般的脸。

莫五一个激灵,身体摇晃着问,您要刮脸?将军哈哈大笑,刮脸!将军的声音如洪钟。

将军说,听见城外的炮声了吗?老子要跟小日本死拼!刮完脸回到城外老子要跟小日本死拼到底!
③莫五知道城外的形势不妙,听说将军的人死了不少。

莫五的敬畏之情蓦然盈满了胸,莫五站起身去取剃刀,腿却软软的不怎么听使唤。

莫五喝醉了。

莫五是小城有名的剃头匠,那把剃刀在莫五手里玩弄得如魔术师的道具,头剃得又快又舒服,人送外号“飞刀”。

莫五手艺高到啥程度,一个葫芦变成俩,莫五的剃刀在葫芦上飞速旋转一圈儿,心是一个葫芦,皮放在那里还是一个葫芦。

那天莫五喝醉酒躺太师椅上迷糊,要饭的疤瘌头喊他两声没吭声,以为他睡死了,伸手去捞莫五放条几上的钱,莫五一把剃刀扔过去,不偏不倚正插在疤瘌头手指头缝儿里。

吓得疤瘌头连连求饶。

④莫五没啥爱好,就喜欢小酒,天塌下来莫五也不会躲,只要有酒。

城里的年轻人都拎着刀随将军到城外跟日本人血拼了,这几天来剃头的人极少,莫五又饮了几口小酒。

⑤莫五在那块黑糊糊的磨刀布上擦拭着剃刀说,将军您坐好了,俺要给您好好剃。

莫五摇一下头,驱赶着酒劲儿,但还是感觉自己的小屋在一摇一晃的。

莫五知道自己喝得太多了,捏.着剃刀不敢下手。

⑥将军瞥一眼莫五说,莫五你快些剃,城外的炮声在催我呀。

莫五“噗噗”在脸上扑棱几把冷水,觉得清醒了许多,莫五的剃刀就在将军头上行走如飞。

莫五看见将军的眉头上拧成了疙瘩,知道将军一定还惦记着城外生死未卜的弟兄。

将军说,莫五你快些,拿出你的看家本领。

莫五说好咧,就转身又取出一把剃刀。

莫五有一手绝活,双手使刀,两把剃刀
在莫五手里一起一落上下翻飞。

剃头兴头使出来,人还没坐稳,只眨眼工夫,头发已经剃了个净光。

⑦莫五想既然将军让他露绝活,就一定让将军满意而去,但今天莫五的手却没有往常那样灵便,剃刀在莫五手里一顿一顿的。

警卫看出来了,就说,飞刀,你小心些啊。

莫五看看警卫紧张的脸,心里便有些长草,手里的剃刀更不听使唤。

将军呵呵地笑,尽管剃,快些就好。

⑧莫五的心绷得紧紧的,谨小慎微,终于剩下最后一刀了。

莫五心里一松,就在将军的脸上留下一道血印。

警卫拔出枪,大喊:“莫五,你混蛋!”莫五两腿发软,“噗嗵”跪在将军面前说,莫五该死。

⑨将军抹一把血,笑,算不了什么,男人哪有不流血的。

将军拍着莫五的肩膀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啊。

将军回头对警卫说,拿二十块银圆来。

莫五惊恐地说,莫五不敢。

将军呵呵地笑,钱一定给你。

莫五说,太多了。

将军说,我留着啥用,这次返回战场也许就跟小日本同归于尽了。

将军让警卫在每块银圆上拴一线绳说,也不轻易给你,你拎在手里,我每走二十步放一枪,打不落算奖你的,打落的只当你替我保管着。

⑩将军弹无虚发。

将军的人影变成了小黑点,二十枚银圆也全散落在莫五脚边。

将军骑上那匹枣红大马绝尘而去,但将军的笑声还震动着莫五的耳膜。

⑪城外的炮声更响更急了,震落的树枝砸在莫五头上,生疼。

摇摇欲坠的夕阳把天际染得一片血红。

⑫莫五的酒一下醒了。

莫五蓦然站直了身板,拍拍膝盖上的尘土,转身回屋取出那两把飞快的剃刀,直奔将军去的方向而去。

⑬莫五扯破了嗓子大喊,将军,等我!
(有删改)(1)阅读全文,仿照例子在下列横线上概括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将军临战去刮脸——莫五醉酒剃头发——莫五失手留血痕——将军宽厚赠银元——莫五追随赴国难
(2)赏析文中划线句中“捏”字的妙处。

莫五知道自己喝得太多了,捏.着剃刀不敢下手。

(3)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将军的形象特点。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分析】小说讲述了将军找莫五理发,莫五为将军理发,因喝醉了酒,失手划伤将军的脸,将军没有怪罪莫五,反而赠莫五赏钱,望着远去的将军,听着城外的炮声城外的炮声,莫五蓦然醒悟,决定追随将军奔赴战场(莫五随军)的故事。

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

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

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

按题干的提示,故事的开端是“将军临战去刮脸”,发展是“莫五醉酒剃头发”“莫五失手留血痕”,高潮是“将军宽厚赠银元”,结局是“莫五追随赴国难”。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