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江苏省淮安市八年级2部寒假返校_(物理)试卷(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学年江苏省淮安市八年级2部寒假返校 (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叙述的数值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4m/s
B.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2.5mm
C.一位中学生质量大约为500g
D.淮安冬天最低气温为0∘C
2. 对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成语大赛好评如潮,大赛中涉及的下列成语跟声音响度有关的是()
A.震耳欲聋
B.闪烁其辞
C.掩耳盗铃
D.耳熟能详
3.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B.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
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4. 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5.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春雨天晴,路面变干
B.盛夏季节,天降冰雹
C.深秋清晨,薄雾弥漫
D.寒冷冬日,冻衣晾干
6. 声音从空气里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7. 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8. 中国的高铁技术世界一流,如图所示是几枚硬币“静静”立于高速行驶列车的窗台上
的照片,认为硬币处于静止状态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车内的座椅
B.路边的树木
C.窗外的楼房
D.远处的高山
9. 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
12.36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
10. 一个人坐在离平面镜1.5m处的椅子上,如果人离开椅子后退了0.5m,则此人的像
到椅子的距离是()
A.1.5m
B.2m
C.3m
D.3.5m
二、填空题
仔细观察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__cm.
如图为小红看远处物体时,眼球成像情况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小红是________(选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为了能正常学习和生活,需要佩戴________(选填“凸透镜”
或“凹透镜”).
为庆祝中国海军建军70周年,我国举行了大型的海上阅兵活动.某潜水艇在水面上航行时,相对于岸上观礼的人群是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端午节期间,郑能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听到回声,
他们距山崖大约________m,(声速按340m/s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以________的形式
传播.
“瑞雪兆丰年”,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而形成的;“下
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________热量,导致环境温度降低.
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甩好的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C,则甲的体温
________39.5∘C,乙的体温________39.5∘C,丙的体温________39.5∘C.(选填“大
于”“小于”“等于”“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
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医生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
机物,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它在加压下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又在皮肤上迅
速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______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类似局部麻醉,人的伤痛很快消失,同时防
止伤口处形成淤血.
身高1.70m的李洋同学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镜中的像与他相距________m,若他
远离平面镜后退0.5m,则镜中像高为________m.
吼猴是世界上叫声最响的动物之一,它以雷鸣般吼声警告其他动物不要侵犯它的领地,吼猴的叫声是由舌骨________产生的,并通过________传入其他动物耳中;这里的“雷
鸣般”描述的是声音的________.
有一根高度为1m的竖直放置的标杆,在太阳光照下,它的影长为1.1m.同时有一根
竖直放置的电线杆,它的高度是6m,影长为________m.
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27∘,此时反射角为________;如果镜
面绕入射点逆时针转过5∘,则反射角减小________,我们觉得教室黑板的某一块特别
反光,看不清上面的粉笔字,是因为光发生________反射的缘故.
三、作图题
完成下图中的入射光线或者折射光线光路图:
四、解答题
一列车长160m,匀速通过一条长200m的隧道用了0.01ℎ.若该列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040m的铁路桥要多长时间?
五、实验探究题
如图,同学们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1)图甲中A、B、C三种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C.
(2)图丙是老师根据两组同学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描绘出对应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___∘C,说明此时当地大气压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水温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或“不变”).
(3)由图丙可知,两组同学的图象存在差异,请说出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__.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___(选填“A”或“B”).
A.寻找普遍规律B.减小实验误差
(4)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纸板上留有小孔的目的是使烧杯内外________相同.
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较________(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3)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________.
(4)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
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
(5)用方格纸替代白纸,更方便探究像与物________关系.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实验前,应将纸板________放置于平面镜上,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________时针方向转动;
(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________.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________.
(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束()
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
C.在纸板前方
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环境应该__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一些.(2)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_____上.
(3)如图所示,当蜡烛距离凸透镜4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日常生活中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4)将图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为30cm的凸透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找到某一位置,使像清晰的呈现在光屏上,理由是________.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___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________.
(3)如图2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
__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学年江苏省淮安市八年级2部寒假返校 (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A
【考点】
温度
速度与物体运动
长度的估测
质量的估测
【解析】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
解: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4m/s,故A正确;
B.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大约为2.5cm,故B错误;
C.一位中学生质量大约为50kg=50000g,故C错误;
D.淮安冬季最低气温在−10∘C左右,故D错误.
故选A.
2.
【答案】
A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响度是指声音很大,从成语的含义分析哪个成语表示声音大小即可。
【解答】
解:A.震耳欲聋是指声音很大,指响度大,符合题意;
B.闪烁其词是声音时断时续,振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符合题意;C.掩耳盗铃是从人耳处减弱声音的传播,不符合题意;
D.耳熟能详是指从音色的角度区分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的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答案】
D
【考点】
声音的产生
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传播条件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A.小提琴是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当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
B.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即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D正确.
故选D.
4.
【答案】
A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
液化是指气体变为液体的现象;汽化是指液体变为气体的现象;液化和汽化是两个相
反的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解答】
解:洗澡的时候,水大量蒸发,水蒸气遇到冷的镜子液化形成小水滴,过了一段时间后,小水滴又蒸发变为水蒸气,所以镜子又变得清晰起来.
故选A.
5.
【答案】
D
【考点】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解析】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变化是升华,分析物质变化前后所处的状态,然后答题。
【解答】
解:A.路面变干,水汽化成为水蒸气,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雹主要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体颗粒,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冻衣服晾干,冰直接升华成为水蒸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
【答案】
A
【考点】
声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声音在液体中要比在气体中传播快,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
D
【考点】
光的反射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解析】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
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
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
解:A.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A错误;
B.长篙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等大的虚像,不是实像,故B错误;
C.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反射什么样的光,就是什么颜色的云彩,故D正确.
故选:D.
8.
【答案】
A
【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
照物。
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
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
解:A.以车内的座椅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B.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时刻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C.以窗外的楼房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时刻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D.以远处的高山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时刻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答案】
C
【考点】
长度的测量
【解析】
(1)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
量结果;
(2)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
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
量值相同.
【解答】
解: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2.75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75cm是错误的,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
=12.35cm.
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
3
故选C.
10.
【答案】
D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解析】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不论物体离镜子远还是近,像与物到镜子的距离都是相等的,由此可知物靠近镜,像也靠近镜,物远离镜,像也远离镜.
【解答】
解:由“一个人坐在离平面镜1.5m处的椅子上”,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人离镜子1.5m,当人离开椅子后退了0.5m时,人离镜子变成了1.5m+0.5m=2m,所以像离镜子也是2m,那么此人的像到椅子的距离2m+1.5m=3.5m.
故选D.
二、填空题
【答案】
1mm或0.1cm,3.10(3.08∼3.12)
【考点】
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
①刻度尺上最小的一格代表的长度是此刻度尺的分度值;②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刻度尺读数时要在分度值之后再估读一位,物体A的长度为4.10cm−1.00cm=3.10cm.
【答案】
近视眼,凹透镜
【考点】
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
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解答】
解:图中像成在视网膜前,这是因为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所以小红是近视眼,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进行矫正.
【答案】
运动
【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某潜水艇在水面上航行时,相对于岸上观礼的人群,潜水艇有位置的变化,是运
动的.
【答案】
272,声波
【考点】
回声及其应用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
人发出的声音经山崖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就是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
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声音在空气中
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解答】
解: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
t=1
×1.6s=0.8s,
2
v=s
,
t
所以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s=vt=340m/s×0.8s=272m.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答案】
凝华,吸收
【考点】
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解析】
通过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掌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雪和霜,水蒸气直接凝华
成的小冰晶即可以解答此题.
【解答】
解: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的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化雪是熔化过程,熔化是吸热过程,从周围的空气吸热,导致空气温度降低,人们感到寒冷.
【答案】
等于,小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
【考点】
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
在使用体温计前,一定要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因为水银柱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
【解答】
解:甲的体温等于39.5∘C,因为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甩好的体温计,所以,结果准确.
给乙和丙测量时没甩体温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甲的体温.
【答案】
液化,汽化,吸收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
判断物态变化的名称,要抓住变化前后的状态;另外物态变化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
和放热选现象,结合题目提供的生活实际情况,做出明确的判断,汽化过程吸热,使
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解答】
解:气态的氯乙烷在加压的条件下液化成液态储存在容器内,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汽化吸热.
【答案】
2,1.70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解析】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
【解答】
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物到像的距离是物到平面镜距离的两倍,
因为李洋同学距平面镜的距离是1m,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1m×2=2m;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当人远离平面镜时,视觉上感觉像在变小,但实际上像的大小并没有变,所以若他远离平面镜后退0.5m,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不变,高度仍为1.70m.
【答案】
振动,空气,响度
【考点】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条件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2)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解答】
解:吼猴的叫声是由舌骨的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传入其他动物耳中;
“雷鸣般”描述的是声音很大,是指声音的响度.
【答案】
6.6
【考点】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解析】
在相同的时刻,物体的实际高度和影子长度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据此解答。
【解答】
解:设电线杆的影长为L,则有:
1m:1.1m=6m:L
解得L=6.6m.
【答案】
63∘,5∘,镜面
【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
【解析】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
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是平行光线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仍是平行的,射向了同一方向,而
漫反射是由于物体表面粗糙时,反射光线的方向变得是向各个方向反射.
【解答】
解:光线与平面镜成27∘角,则与平面镜的法线成90∘−27∘=63∘,所以入射角为6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63∘;
如果镜面绕入射点逆时针转动5∘,则法线也逆时针转动5∘,则入射角减小5∘,反射角
也减少5∘;
我们觉得教室黑板的某一块特别反光,看不清上面的粉笔字,是因为此处的表面比较
光滑,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缘故.
三、作图题
【答案】
如解答图所示.
【考点】
透镜的光路图
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
(1)(2)先确定所给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或凹透镜的三条特
殊光线作图.
(3)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
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
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垂直射到玻璃上时,传播方向不变.
【解答】
解:如图所示:
四、解答题
【答案】
该列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040m的铁路桥要120s的时间.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
列车过桥和过隧道属同一类问题,路程等于桥(隧道)长与车长的和,根据速度公式
计算可知这辆列车的速度和过隧道的时间。
【解答】
解:这辆列车的速度v=s
t =160m+200m
0.01×3600s
=10m/s,
该列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040m的铁路桥需要时间:
t=s
v =1040m+160m
10m/s
=120s.
五、实验探究题
【答案】
(1)B,96
(2)99,小于,不变
(3)水的质量不同,A
(4)气压
【考点】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
(1)温度计在读数的时候,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读数首先要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再根据液面所指示的来读数。
(2)根据图象及水沸腾时的特点判断出水的沸点;根据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进行解答。
(3)同样的装置,水温上升的快慢不同,可以考虑水的多少是不同的。
【解答】
解:(1)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是视线和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上述三种情况中,A是俯视,即读出的数据会偏大,C是仰视,读数会偏小,只有B是正确的;
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C,其读数为96∘C.
(2)由图象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9∘C不变,所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9∘C,
低于100∘C,故当时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水温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3)观察图丙中的图象可知,两组同学水升温的快慢不同,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两次实验中水的质量不同;
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故选填A.
(4)纸板上留有小孔,可以使烧杯内外气压相同.
【答案】
(1)薄
(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大小相等
(4)不能,虚
(5)到镜面距离的
【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解析】
(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
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实验时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
解:(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
所以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2)玻璃板是透明的,可以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3)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
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4)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5)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便于探究
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答案】
(1)垂直,顺
(2)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C
【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
(1)实验中应将硬纸板垂直置于平面镜上;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关系进行分析;(2)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试验,然后才可以得出结论;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同(3)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1)白色纸板ABCD应垂直放置于平面镜上,这样反射光线才可以在硬纸板上呈现;如图甲,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入射角增大,反
射角也增大,则反射光线会远离法线,即反射光线将会顺时针转动.
(2)因为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应改变入
射角的度数进行多次实验.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与左半部分不在同一平
面内,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
一平面内.
(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而法线始终垂直于平面镜,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所在的平面也垂直于平面镜,所以可知反射光束在纸板
前方,故应选C.
【答案】
(1)较暗
(2)主光轴
(3)缩小,照相机
(4)不能,像距过大,超出了光具座的长度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
(1)凸透镜成像时,前后光线相差越大,实验效果越明显,蜡烛的像越明显;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且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这样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3)物距大于2f,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距处于f和2f之间,照相机根据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