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七 文言文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七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10课三峡
一、文本译注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
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文本解读】总写三峡山的特点:连绵高峻。

本段采用正面、侧面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三峡山的高峻雄伟。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丘时,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命令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要紧急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
御风,不以疾也。

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文本解读】本段描写夏季湍急的水流。

夏季水流最盛,因而在前——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从侧面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在春冬的时候,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文本解读】本段描写春冬之水。

“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可谓奇观。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间一片清寒肃杀,经常有高处的猿猴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本解读】本段描写三峡之秋。

“霜”“寒”“肃”营造出凄清的氛围,猿鸣则将秋之凄寒烘托得淋漓尽致。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三峡地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突出了三峡的壮观奇秀以及独特的韵味,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基础梳理
1.通假字
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
2.一词多义
(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
非亭午夜分(如果)
(2)绝{绝·多生怪柏(极高)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
(3)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
3.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则素湍.绿潭(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每至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5)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6)空谷传响.(动词用作名词,回声) 4.古今异义 (1)自.
非亭午夜分 古义:如果 今义:自己 (2)或.
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3)虽.
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良.
多趣味 古义:甚,很 今义:好 5.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省略句,省略主语“三峡”)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省略句,四字写四种景物,省略主语“水、树、山、草”) (4)朝发白帝。

(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朝于白帝发”) 三、文意理解
1.作者写山时,抓住了山的什么特点? 答案:连绵不绝(山多),遮天蔽日(山高)。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侧面描写。

从侧面表现了山势之高峻、江面之狭窄,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了铺垫。

3.为什么作者描写山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答案:夏季是水旺的时候,使人惊惧;春冬之时,水清景美,使人欣喜;秋季是水枯的时候,让人感觉凄凉;夏、春冬、秋的记叙顺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

春冬两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

第11课短文二篇
一、文本译注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
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
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文本解读】作者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最后,文章又以感叹收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景物的全方位、立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及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正要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我)高兴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同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水藻、荇菜交叉错杂,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吧。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
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本解读】作者对月夜景色进行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第二层写景——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第三层转入议论。

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

其写景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文章主旨】
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二、基础梳理 1.一词多义
(1)欲{
夕日欲·
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这里指人间)
(2)与{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与·儿女讲论文义(连词,和、跟)念无与·为乐者(共同,一起)
(3)之{
山川之美(结构助词,的)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下车引之(代词,他)
2.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2)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3.古今异义 (1)四时.
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坍塌、衰败、萎靡 (4)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门,泛指门 今义:住户,人家 (5)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名词,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4.特殊句式
(1)解衣欲睡。

(省略句。

省略主语“我”)
(2)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3)盖竹柏影也。

(判断句。

“也”表示判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倒装句。

定语后置)
三、文意理解
1.《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答案: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2.“一切景语皆情语。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答案: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气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面对挫折的豁达都包含其中。

4.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第12课与朱元思书
一、文本译注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同样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文本解读】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

第一句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

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

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了富春江景色的总体特点:奇山异水。

在结构上统领全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
水都是浅青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
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文本解读】本段承上写“异水:前两句写富春江的静态美,第三句转写富春江的动态美——运用对比、比喻,写出江水之迅疾,气势不凡。

本段仅用三句二十四字,或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了出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得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
轩 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 峰。

泉水激 石, 泠泠作响;往高处远处伸展,争着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泉水撞击在山石上,发出泠泠的响声;
好 鸟 相 鸣, 嘤嘤 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 , 猿 则 百 叫无绝。

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鸢飞 戾天 者, 望 峰 息 心; 经纶世务 者, 窥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息下来;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
谷 忘 反。

横 柯 上 蔽, 在 昼 犹 昏; 疏
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
条 交 映,有时 见 日。

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文本解读】本段写“奇山”。

作者用概括而形象的语言写出那段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从舟中仰视夹岸群山,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

从描写对象看,写了泉水、百鸟、鸣蝉、山猿和树木,写出听觉和视觉中新奇的美感。

最后两句写树木,跟段首“皆生寒树”照应,侧写“在昼犹昏”“有时见日”,运笔手法灵活多变。

【文章主旨】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二、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2)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2.一词多义
(1)绝{猿则百叫无绝·
(停止)
天下独绝·
(绝妙)
(2)上{负势竞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3)百{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数词,百)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4)无{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5)穷{蝉则千转不穷(停止,穷尽)
悲守穷庐(贫困)
3.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2)负势竞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3)猛浪若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平息)
4.古今异义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古义:表示约数今义:称赞
(2)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
5.特殊句式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句。

省略主语“小船”)
(2)急湍甚箭。

(省略句。

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三、文意理解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深山无人的幽静。

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3.本文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答案: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这样既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第23课《孟子》三章
一、文本译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
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河的险要,威慑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
有不战,战必胜矣。

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文本解读】本文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表明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在阐述“得道者多助”时,作者先用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文章主旨】
文章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
而天下熄。


天下就太平无事。


【文本解读】景春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这是文章批驳的观点。

运用反问句,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了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教导他;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
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中。

得志时,与老百姓一同遵循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正道而行;不得志时,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动摇,威逼利诱
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文本解读】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文章主旨】
本文写了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先破后立,提出自己对“大丈夫”的理解: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
不能。

没有的才能。

【文本解读】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

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遍意义的结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常常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文本解读】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文章多用对仗句,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当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二、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2)往之女.家(同“汝”,你)
(3)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
(5)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2.一词多义
(1)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却)夫环而攻之 (表修饰,不译)委而去之(表承接,然后)
(2)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3)之{
三里之城(助词,的)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4)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5)戒{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6)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能够)
得志,与民由之(实现)
(7)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8)发{发于畎亩(兴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显露、流露)
(9)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10)居{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居所,住宅)
(11)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介词,凭借)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3.词类活用
(1)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居住,限制在疆域内)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4)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5)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 (6)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7)舜发.
于畎亩之中(被动用法,被任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