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最喜欢的9类家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主任最喜欢的9类家长
1. 关注孩子生活习惯的家长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说,只要成绩好,生活能力差算什么,以后我替你雇个保姆。
一到学校大扫除,这些家长生怕累着少爷小姐,自己自愿来当保姆。
但其实,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其实反映了他的责任感,处事的秩序感,以及“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情怀。
古人说,“不扫一室,何以扫天下”。
一般来说,课桌与书包都整理不好的孩子,学习习惯也不好,考试更是丢三落四,在外面补了多少课,成绩还是不理想。
这都是家长忽视孩子生活习惯
培养造成的恶果。
2. 倡导孩子遵守规则的家长
有些家长对学校出台的各种规章制度,比如穿校服、中午吃食堂、不给孩子带零食、不给孩子
佩戴贵重首饰,都持质疑态度。
不但不配合执行,还引领孩子对制度软磨硬抗。
这会给我们教师的管理造成很大困扰。
家长的纵容,会使孩子特别任性,觉得妨碍了他自由的
制度都是坏制度。
但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对抗制度会让孩子与群体格格不入,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在学校的
心理压力,让他的成长多了很多磕绊。
几年后回过头来看,非常得不偿失。
3. 把公平准则放在心头的家长
当孩子犯错或落后时,有些家长会希望通过请老师吃饭小聚、送老师各种国外带回来的名贵礼
物来打点。
讲老实话,这给我们老师制造了太多难题。
因为教育有公平的准则,全班四五十双眼睛看着,
老师对任何学生有偏爱,都会引发大面积的非议。
家长已经溺爱孩子,如果教师再加入溺爱的阵营,表面上似乎是给孩子一点额外的机会,但从
长远上看,是加速扭曲了孩子的心灵,让他有这样的错觉: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规则之外,靠钱
来解决。
这离塑造一个向往公平、民主的未来公民有多么遥远?
4. 与老师亲密有间的家长
有的家长经常私信老师,要帮老师办事,甚至打探老师的家事,希望有机会从老师的家人身上
寻找突破口,与老师发展远高于其他家长的亲密关系。
这些做法的目的就一个,就是希望老师
能对他家孩子另眼相看,能给与孩子额外的机会。
一般有处事原则的老师对这样“热情过度”的家长是避之不及的。
因为一旦与家长发展出利益捆
绑的关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原则性。
孩子会有这样的错觉——“我妈打点过老师,老师就应该对我网开一面”。
讲真话,如果孩子这样看待老师,老师在孩子面前还有什么权威,教育的原则怎样贯彻?
5. 维护老师权威的家长
“你们老师水平也不怎么样”
“你们老师教这门课根本不够格。
”
“你们老师的情商真够呛。
”
不可否认就有这样经常在孩子面前非议老师的家长。
得承认,有的家长学术水平的确比老师高,也比老师更加见多识广,但这并不是在孩子面前质疑老师权威的前提条件。
你可以让孩子来与
老师探讨问题,指出老师在具体问题上的错误与不足,老师也十分欢迎这样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
但就此认为老师根本没有资格来教你的孩子,实在太武断了。
教育是一门专业化的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人文素养,不见得大学教授就一定教得好小学生。
家长质疑老师权威的恶果是:孩子在情感上对老师有一种疏离与鄙视态度,师生间的融洽就消失了。
而老师对孩子的引领与教育,是基于这种情感上的融洽,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6. 教育孩子有服务意识的家长
到了五六年级孩子面临升学时,每次票选班干部,都有家长来打招呼“别让我孩子当班干,影响他学习”。
但是,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没有服务他人的意识,那他就算成为精英,对这个社会也不会有什么贡献!
孩子未来从事任何行业,说到底都需要有为他人着想的服务精神,才会培养出责任心、团队意识与凡事为大局着想的内涵。
特别自私的孩子是交不到朋友的,也是在事业上走不远的。
家长理当极早认清这一点!
7. 与老师经常沟通的家长
要和老师沟通,先和孩子沟通好。
有位家长做得很好,他说:
我一般先和孩子沟通,了解好多信息,然后再和老师沟通,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和老师就某个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比如老师今天讲了孩子很感兴趣的话题,我就可以以这个为切入点和老师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