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的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吹糖人的作文
【篇一:吹糖人】
暑假我们全家去北京旅游, 在动物园门口的地下通道中, 我们遇到了一位吹糖人的老艺人。
老爷爷的架子上插满了吹好的糖人, 有机灵的猴子、雄赳赳的大公鸡, 奔腾的骏马等等, 一个个栩栩如生, 非常漂亮。
我很喜欢, 央求妈妈也给我买一个, 妈妈同意了。
我问老爷爷:“爷爷, 能给我吹一只小羊吗?”老爷爷说:“没问题, 小姑娘。
”只见老爷爷用一只筷子从一个小锅里把加热的糖挑出一团, 然后他在食指上沾了一些淀粉, 用糖团包住手指, 形成一个空心, 不粘连, 老艺人用灵巧的双手从糖团中抽出一根又细又长的管子, 把嘴凑到管子上吹呀吹, 只见糖团渐渐地膨胀起来。
这时, 老爷爷又用手左捏一下右捏一下, 不一会儿, 小羊的样子就出来了, 老爷爷把多余的管子去掉, 封上口, 又把小羊插到一根竹签上, 然后用颜料笔画出了小羊的眼睛和胡须, 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羊诞生了, 我高兴的直拍手。
我问老爷爷锅里的糖烫不烫手, 老爷爷说糖加热了才能变软, 吹起来才方便, 冷了就吹不成了, 怪不得老爷爷的动作那么快, 否则, 糖冷了, 形状就出不来了!我真佩服
老爷爷的手艺。
所以我举着小羊心里美滋滋的, 别提多兴奋了!可不幸的是, 后来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 人太多了, 车子一晃, 我的小羊被撞扁了, 真是太遗憾了!
【篇二:吹糖人】
今天的天气非常好, 我做完作业, 便约上姐姐去集贸市场上淘宝。
我们到了市场上, 那里热闹极了, 小摊贩一个挨一个, 有的卖五颜六色的花草, 有的卖各种各样的文具, 还有的卖可爱的小金鱼。
我们左转转, 右转转, 却没有找到想要的东西。
突然, 我和姐姐不约而同地叫道:“糖人!”我急忙说:“咱们去看看吧!”于是我们便朝那边奔去。
卖糖人的师傅在他的车上放了很多做好的糖人。
有大公鸡打鸣, 有兔子吃胡萝卜, 有会跑的蛇, 有会唱歌的小鸟, 还有老鼠偷鸡蛋, 真是太多了, 我都数不过来啦!一个个糖人做工精细, 维妙维肖, 像真的一样。
我们看看这个, 摸摸那个, 最终, 姐姐买了一个老鼠样子的糖人。
姐姐付了钱, 便问我要什么样子的。
我说:“挑来挑去, 还不如自己吹一个呢!”我和老板商量说:“能不能让我自己吹一个?”“行是行, 不过你得给我一块钱, 就当是学费!”老板回答。
于是, 我给了他一块钱, 让他教我吹糖人。
老板让我从碗里拿一些熬好的糖浆, 捏成一个管子形状, 然后朝着管子吹气。
老板说, 这里头学问可大了。
吹气时用
力要适中, 要均匀。
如果用力过大, 糖人会被吹破;用力过小, 则吹不起来。
我照着老板说的去做。
哈, 成功了!我吹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
我太兴奋了!姐姐问:“吹糖人一定有意思吧!”“当然了, 自己吹的嘛!”我自豪地回答。
今天, 我学会了吹糖人, 收获真大呀!
【篇三:吹糖人作文】
中午上学的时候, 看见学校门口有一群人,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 我快步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老人在吹糖人呢!
因为我是第一次看见吹糖人, 我就仔细观察这个老人是怎么做出来的。
只见那为老人先将一小块饴糖放在手心压扁, 然后握起拳头, 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手心穿过, 把糖块堆成管状, 在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后就可以吹了。
制糖人鼓起腮帮子, 不一会儿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 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 捏出造型各异的糖人。
有葫芦、是留、桃子、鸡、狗、猴吃桃等。
最惹我喜爱的是孙猴。
孙猴做好后, 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入些糖稀, 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 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 下面用一个小碗接着, 用勺舀碗里的糖稀吃。
这套玩艺儿称为猴拉稀。
转眼间, 这一位老人又开始做另一个糖人了。
老人从滚烫滚烫的锅里抓出一块红色的糖, 他左右手不停的交换着, 口不断的往手上吹凉气, 想让糖不那么烫。
可是, 他又不能
停下来, 趁这糖还是软的, 他像抽丝一样抽出一根里面是空心的“隧道”里吹起。
再经过老人那神奇的手后, 不一会儿, 一只晶莹剔透的小龙就吹好了。
看着这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 我兴奋极了, 我为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叫绝, 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改变, 吹糖人这个行业已经渐行渐远了。
希望这门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人们的关注, 并且流传下去。
【篇四:吹糖人】
乌伤, 风情万种。
那种种风情, 萦绕心头, 久久回味……
吹糖人是乌伤的风情。
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窜巷, 挑着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 柜子下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 里面有一个小炭炉。
炉上有一个大勺, 中间放满了糖稀。
木架分为两层, 层层都有很多小插孔, 为的是插糖人。
孩子们常常看见吹糖人的, 便赖着不肯走了, 缠着大人买糖人。
要是实在没钱, 也决不离开, 眼巴巴地望着糖人。
付了钱, 小贩便现成做了起来。
小贩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 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 然后用嘴衔一段, 待吹起泡后, 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 用力一吹。
稍过一会, 打开木模, 所有的糖人便吹好了。
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 大功告成!糖人的形状各式各样, 什么金鱼、小鹿、灯笼等等。
我最爱的便是那孙猴子。
孙猴完工后,
要在猴背后敲一个小洞, 再倒些糖稀, 然后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 让糖浆慢慢流出, 用一个小碗接着, 用小勺舀碗里的糖稀。
直至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 则连孙猴子及糖稀一块儿吃了。
这玩艺叫作“猴拉稀”, 价格稍比其它糖人贵些。
我美滋滋地吃着糖人, 看着小贩麻利的手脚, 在快速地上下飞舞, 不禁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乌伤曾以“鸡毛换糖”而名满天下, 可如今我却更喜爱这活泼生动的糖人, 它总是对我微笑, 像是在向我诉说乌伤的历史。
在它那晶莹剔透的身体中, 似乎反射出乌伤的风情, 乌伤的美丽……
乌伤因风情万种名满天下, 人们都慕名前来一探乌伤的风情万种。
乌伤风情, 似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儿童。
乌伤人民凭借着自己的努力, 使乌伤又向世界迈向一大步。
乌伤风情, 风情乌伤……
【篇五:吹糖人】
今天爸爸, 妈妈带我, 弟弟和大姨一家去聊隋唐遗址公园。
我们先去了“民间工艺品街”。
呵呵, 这里有一个吹糖人的叔叔哎!我急忙给妈妈说了一声, 跑到他的摊儿前。
你看, 他先舀起一勺糖, 戴上皮手套。
吧糖放在手中揉了又揉, 让糖中间出现了空隙。
随后用手拽出一根“糖尾巴”, 再用手把尾巴尖去掉一点, “尾巴”上赫然出现了一个圆洞与糖中间的空隙相连, 叔叔马上把
“尾巴”含在嘴里, 开始吹气。
他一边吹一边用手围成一个圈, 放在糖中央, 一控制它的膨胀, 所以被控制的一段细细的。
叔叔停止了吹糖, 用手在吹成的“葫芦”细细的“腰”上捏出了一圈花边, 有用剪刀把花边以外的部分剪掉, 一个漂亮的红花瓶出现了。
随后我们还看到了“捏面人”“木偶剧”等等民间艺术品。
看到这里, 我想这项我们国家的民间艺术真的是博大精深, 想“吹糖人”“皮影戏”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真的太神奇了!我们一定要将它们流传下来, 不能让它们失传。
否则将是中华文明的巨大损失啊。
【篇六:吹糖人】
街的角落里, 竖起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子, 那里有一个不起眼儿的吹糖人的小贩。
走近摊子, 发现吹糖人的小贩正在忙碌着。
只见他拿出一小块糖稀, 用食指蘸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 收紧外口, 快速拉出, 到一定的细度时, 他猛地折断糖棒, 此时, 糖棒犹如一根细管, 他又立即用嘴巴鼓气, 给糖稀造型。
不一会儿, 他的手中就凭空出现了一只小老鼠。
只见那只老鼠竖着两只又大又圆的耳朵, 两只小眼睛似乎在眨, 手中拿着一个似乎是偷来的“葡萄”, 尾巴蜷曲着在身后伸着, 这让房顶上的猫也跳了下来, 以为那是真的老鼠。
再看吹糖人的
小贩, 小心翼翼地用一根竹签穿过老鼠的身子, 把竹签插在了旁边用稻草围起的秆子上。
再看那秆上, 插满了他的作品, 有兔子, 有龙, 有猴子, 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
一道明丽的阳光照在它们的身上, 不, 应该是透过它们, 照亮了吹糖人的小贩的脸。
他有一把年纪了。
皱纹如同树根一般盘虬在他的脸上, 花白的胡子、花白的头发与他那黝黑的脸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令我惊讶的是, 他每吹完一个糖人时, 都会默默地坐在那里, 端详着那些栩栩如生的作品, 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
孩子一样天真的笑容, 竞在他那张苍老的脸上浮现出来——真实生动地浮现出来, 使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子变得甜蜜可爱起来, 令人感到温暖。
也许, 每天都会有几十个, 甚至上百个同样的糖人被他做出来, 在我们看来, 这个行当对他来说一定是枯燥乏味的, 但他并不只把这个当成走街串巷的手艺活儿, 而是沉醉其中, 欣赏着那些形态各异、惹人喜爱的糖人, 总是露出灿烂的满足的笑容……
后来的日子, 我再也没有看见他。
但是每当走过那个街角, 我都会想起那些可爱的小糖人和老人脸上孩子般天真的笑容。
【篇七:吹糖人】
寒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洛阳关林庙看庙会, 还有幸见识到了我国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吹糖人。
吹糖人的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爷爷, 只见他先用筷子缓慢地搅拌, 然后挖起一小团柔软的、红色的糖稀, 把它捏成一个扇形, 又用剪刀剪了剪, 一个鸡尾巴就做好了;他又用同样的办法做好了红色的鸡冠和绿色的鸡翅膀。
接下来就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鸡身, 老爷爷先挖出一大块糖稀, 在手心里揉了揉、捏了捏, 从中间拉长变细凝固, 用手指轻轻一弹, 多余的糖稀落回锅中, 手中剩下一个如同带着尾巴、尚未充气的气球, 只见老爷爷用嘴对准尾巴缓缓吹气,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球体就像变戏法一样慢慢地变大, 他在吹气的同时双手不停地揉捏, 很快一个胖乎乎的鸡身就出现了, 老爷爷又用筷子从鸡肚子下边插进去再做出鸡脚, 最后蘸了点糖稀把鸡尾巴、鸡冠、鸡嘴巴一一粘上, 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 谁知围观的人太多, 大家七嘴八舌地向老爷爷问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老爷爷一不留神把鸡翅膀给安反了, 真是功亏一篑, 只得从头再来。
老爷爷意味深长地说:“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 不能三心二意啊!”经过一番周折, 一只活灵活现、神气十足的大公鸡终于做成了。
回到家, 我还沉浸在“吹糖人”的神奇之中, 我上网查了查, 原来吹糖人最早源于北京一带, 据传, 吹糖人的祖师爷还是明朝的宰相刘伯温呢, 只是现在会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希望有人能够继承和发扬, 让我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能够保存下去、流传下去。
【篇八:吹糖人】
小朋友, 你见过糖人吗?你吃过吗?今天, 就由我带你走进吹糖人这个传统民间工艺吧!
据说, 吹糖人的创始人是刘伯温。
朱元璋火烧功臣。
后来, 刘伯温在卖糖的过程中把糖加热, 制作成了千姿百态的糖人。
于是, 这门手艺一传十, 十传百的, 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以前的糖人是不用钱买的, 两个牙膏皮就能换一个糖人。
古时候的孩子们常常把没用完的牙膏挤出来换糖人吃。
尽管挨打, 也觉得甜滋滋的。
古时候, 那些吹糖人师傅总是挑一个担子, 一头是加热的炉子, 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
吹糖人时, 那个吹糖人师傅用细细的木棒搅上糖稀, 鼓起腮帮子, 放到嘴边吹。
不一会儿, 木棒上的糖稀像个鼓鼓的大气球:一下子胀开好多。
这个糖人胀鼓得好像要马上破裂似的。
吹糖人师傅再用手小心翼翼地捏着, 生怕一失手, 这个糖人就毁了模样。
吹糖人师傅随手一捏, 捏出了各种各样的糖人, 而且每个都捏得神气活现:活生生的牛, 懒洋洋的猪, 缠绕的飞龙……每个都捏得栩栩如生。
尤其是一只猴子, 它的尾巴翘得高高的, 手遮在头上, 头四处遥望, 好像在探察敌情。
猴子的边上是一匹奔腾的飞马。
它的前腿抬得高高的, 尾巴得
意地甩来甩去, 眼睛炯炯有神, 一副昂首挺胸的样子。
希望吹糖人这个传统的民间艺术能走进大街小巷,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