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3-15T14:56:51.0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作者:黄雅绚
[导读] 小学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雅绚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群石实验小学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摘要:小学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展开心理教育引导,能够促进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班主任在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同时,需要对于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有所研究,结合心理学理论对学生展开引导。
积极心理学理论,就能够适应于班主任的教学需求,班主任需要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深入地学习研究,了解其应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应用方法。
基于此,本文展开探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论;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经过漫长发展,集中关注人们的活力与美德对于心理的影响,了解积极心理在行为中产生的重要作用。
将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增加受教育者的积极体验,使得其能够逐渐具有探索幸福道路的能力。
一、小学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重视引导学生产生积极观念,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会帮助学生提升积极潜能,应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所形成的心理特质与行为模式,将会对于其今后的生活产生长期甚至是永久性的影响,因此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从容地应对当下的生活学习,对未来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1]。
2、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与主体地位
在应用积极心理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将会得到教师的重视。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便是在相近的年龄阶段以及相同的校园环境中,学生的心理体验仍旧会有所不同。
在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每个学生感受到幸福感的契机是有所区别的,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强化感受与体验。
通过叙述与交流的方式,向外界说明自我的体验。
在这种形式的教育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充分地方尊重,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3、促进班级整体氛围与校园环境和谐
班级中的整体氛围,会受到每一名学生以及班主任教师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影响。
在应用积极心理学的过程中,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行为模式会受到积极影响,有利于班级环境的和谐。
同样,将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推而广之,校园环境也会受到积极影响,更为适合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
二、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策略
1、树立“幸福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应用的首要条件,是引导学生对积极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有所了解,树立起心理成长的目标。
与课程学习不同,心理成长中学生的主动思考以及行为,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为此,教师需要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确定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些教师的教育目标定位过低,仅仅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及消极心理状态。
即便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学生仍旧没有获得足够的积极的心理能量,可能会再度陷入到消极的状态中。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心理成长的目标产生认同。
例如,教师可以应用案例对比教学的方式,模拟出两个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能够保持乐观积极,另外一个学生则相对消极。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探讨的方式,推测着两名学生在应对不同状态时的心理与行为。
通过对比探讨,学生能够感受保持积极心理所具有的优势,认同教师的教学观念,建立起“幸福成长”的目标[2]。
2、促使学生关注实际生活,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引导
积极心理学应用的过程中,对于个体的积极心理体验有所关注,通过研究、分析个体的积极体验,能够提升积极潜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的生活,并对其进行积极心理引导。
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写作日记、周记等形式,对于学习生活的状况进行记录,并且评定自己的心理状况。
例如,要求学生在每天睡前写下今天所发生的三件好事,在积极的情绪中入睡。
其次,班主任教师对学生更为了解,在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情绪以及异常行为时,需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应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矛盾,转化心理状态、寻找解决方式。
通过这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教师能够指导学生思考个人的问题,属于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3、引导学生感受积极情绪,深度体验
为了使得学生对于自我的情绪进行认识,教师需要设置相应的场景,引导学
生对积极情绪进行充分地体验。
例如,可以借助于课堂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沉浸在角色的积极情绪中,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积极情绪。
如,选择童话喜剧作为表演的内容,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室中塑造出相应的环境与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表演与心理体验。
可以要求不同小组的学生,对于同一主题的童话喜剧进行表演,观看与表演的过程都能够使得学生获得深度的积极心理体验[3]。
4、构建出积极的班级学习生活环境
人是社会的动物,良好的群体社会环境,有助于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促进自我道德水平与行为能力的提升。
在进行个体心理针对性引导的同时,教师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对于班级中整体的氛围进行调节。
例如,可以改变班级内部的装饰,应用暖色调的装饰物调节教室中的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
另外,也要重视调节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班级集体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感情,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5、建立积极心理成长档案
教师要整理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案例,对于自我的教育经验进行整合,评定在不同情况下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效果,对于引导中需要应用
的语言、具体的方法等进行总结,为心理健康教育积累更多的经验。
实际上,许多的针对性引导案例中,学生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心理引导的方式是具有相似性的,通过总结规律能够提升教育引导的效率。
这一案例的整理,属于教师教学研究中需要应用的资料。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状况,与学生进行合作共同建立起积极心理成长档案。
要求学生对于自己每天的心理状态进行记录,总结一段时期的心理状态,并且将相应的总结结果呈交给教师。
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内容,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干涉,如进行单独谈话,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在学生的档案中进行相应的记录[4]。
三、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班主任对于积极心理学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对于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行为优化也能够产生作用。
为此,小学班主任教师需要对积极心理学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其中,尤其需要对学生个体积极体验的进行重视,并且塑造出积极的集体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环境中始终保持积极情绪。
参考文献:
[1]周原驰,张凡迪.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7):176-177.
[2]席居哲,叶杨,左志宏,彭雅南.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6):149-159.
[3]唐名淑.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8(50):29-30.
[4]徐莹.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