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材分析:
1. 1内容与地位:
教材利用“问题讨论”对比不同物质通过不含蛋白质的人工脂双层的实验结果,引出了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一是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而这三种跨膜方式属于原理性的内容,通过日学课本,学生还是能基本比较出三种方式的异同点;二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胞吞和胞吐。
本节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之一,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任何-•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
可见本节所属的章节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1.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b、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c、正确解读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1. 3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1. 4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跨膜的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同时,高中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结合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探究一发现”教学模式,使学生综合运用到《标准》所提到的以下几项技能:“观察、分类、比较、概括、描述、鉴别差异、分析、确定相互关系、解读图表”,,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概述:
导言:(3分钟)
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组成。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及其功能,我们明白细胞膜是半透膜,也就是说有一些物质能通过,有些物质不能透过。
我们在讲到细胞膜的功能时讲到它类似我们校门口的保卫人员——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那么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物质跨膜运输有哪些方式,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今天的学习.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1)探究一发现活动一:(12分钟)
在学生自学完后,我希望学生能按照表格归纳出三种跨膜方式的特点和所需条件,于是,我设计了学案让小组合作填写学案里的第一点。
(学案附在附件里)
学生阅读时,老师进行指导。
教师讲解概念: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是扩散进出细胞,就是自由扩散。
扩散:那什么扩散呢?物理有没有学习到?
实验演示:那么现在我们叫一位同学来帮我们做一个实验,请某某同学上来。
待会我们让他往这杯水滴入一滴墨水,你们觉得递进去后,这杯水会有什么变化呢?一一大家仔细观察看
跟你想的是不是一样?嗯,墨水散开到整杯水里是吧?那么像这种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散开的过程就是扩散。
我们知道扩散后,我们在一起来来看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自由扩散就是日己日由自在的扩散,协助扩散就可以理解为有助理协助帮忙是吧?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他就是细胞根据自身的需要主动积极的进行运输。
那它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大家有没有找到主动运输的意义呢?课木71面最后一段黑体字后面一句话,大家画起来并标注:意义两个字。
结合表格进行讲解并举例说明。
生动比喻:球,从水流上端自由漂流,石头从上端需要用船来载,石头在水流下端往上运输的
话需要船载,也需要人使劲出力划桨。
主动运输,这有点像逆水行舟。
大家想一下如果把物质的
跨膜运输比喻成我们在搬东西,刚才的被动运输就好像从高处往低处搬,我们可以把东西扔下
去,而不消耗自身能量。
那么被动运输就好比把东西从低处搬到高处去。
是不是我们必须得费点
劲儿才能把它搬上去啊?
通过比喻,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理解。
(2)探究一发现活动二:(10分钟)
在活动一中,我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三种跨膜运输的特点,并没有让他们结合图表
进行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亲身完成图表的观察,更深刻地理解物质的三种跨膜
方式。
因而,我设下了疑问,在黑板上展示下图,让学生上台补充并完成下图,台下的
同学完成学案第二点。
补充并完成下图:
(1)、自由扩散:
当:细胞外的浓度 > 细胞内。
2的浓度或者细胞外CO?的浓度V细胞内CO?的浓度
(3)、主动运输:
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时:
活动二探究目的性强,它要求学生把课本的字词转化图形的描述能力,更能使学生在完成图表中区别物质的三种跨膜方式的特点,如是否顺逆浓度梯度、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3)引导自学活动三:(5分钟)
过渡:跨膜运输的物质都是小分了,蛋白质等大分了以及病毒等颗粒状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呢?当然不是,她们是通过胞吞、胞吐的方式进行的。
大家看课本72面,最后一段,其实朗读,并思考胞吞,胞吐的方式是怎样的?边讲解边画,胞吐的业给学生。
好的,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带着学生简单总结。
并作名师面对面。
五、小结:带着学生一起小结知识点。
(2分钟)六、课堂练习(8分钟)
1)下列哪项是自由扩散的特点()
A、物质从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
B、需要载体协助
C、需要消耗细胞谢释放的能量
D、物质从低浓度一边到高浓度一边
2)下列物质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才能进入细胞的是()
A、水
B、乙醇
C、钾离了
D、二氧化碳
3)能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是()
A、自由扩散
B、胞吞作用
C、主动运输
D、胞吐作用
七、板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一.概念:
扩散
°自由扩散
被动运输Y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二:三种扩模运输方式的比较
三:大分了物质和颗粒的运输方式:「胞吞
胞吐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探究课。
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和教师主导性,师生互动强,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教学资源准备充分,教学方法多样,实验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了解扩散的概念、图表比较让概念更清晰、讲授比喻生动贴切让学生把抽象概念具体化。
课堂小结和练习安排合理,及时巩固知识点,学生学习效果好。
教学时间安排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