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周初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A、巩固奴隶制的国家政权
B、削弱贵族和功臣的权力
C、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2.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 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3.据史籍记载,帝乙的长子微子启生在“微”,封为子爵,名启;因启的母亲身微,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

帝乙的小儿子辛(纣王),因其母是正宫,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

这说明
A.殷商后期实行兄终弟及制
B.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C.殷商实行“传长不传贤”
D.殷商时期宗法与分封互为表里
4. 《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海内,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赤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

”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
5.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由此可知,“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6.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7.右图是当时一幅西洋漫画,描述了各国列强任意宰割中国领土的现象。

中国最终并没有被列强“吃”掉,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
B.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清朝统治阶级的抗争
D.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
8.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A.严谨中国人民反帝
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C.同意销毁大沽炮台
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9.2009年,受国人普遍关注的嘉仕德拍卖行所拍兽首,是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在一次战争中流失的文物。

这一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
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1919年,上海某商店门上贴了一幅对联:“正应筹亡羊补牢,哪有心思看跑马。

”其中“亡羊”喻指
A.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B.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C.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12.1923年12月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有一题目是:“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那种可以救中国?”结果,回答国民革命的有725票,而其他选项的票数不足30票。

这里的“国民革命”是指
A、开展工人运动,夺取全国政权
B、反帝反军阀,谋求中国统一
C、发动工农革命,实行武装割据
D、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13.1937年7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中共中央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A.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日军攻陷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
14.某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15.诗词是历史信息的反映。

如①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②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③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④百万旌旗大展开,蒋匪到处成飞灰。

其中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毛泽东有首诗中“钟山风云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其中“天翻地覆”是指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C.社会主义革命开始
D.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17.“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上述歌词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巨变是指
A.国民革命运动 B.辛亥革命 C.抗战胜利 D.新中国成立
18.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D.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19.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

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长征胜利完成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开辟了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20.张导演想创造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①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②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④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21.下面四个省级自治区有关图片,其中成立于1965年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22.世纪末,我国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外电评论:“这是中国第三代党中央核心人物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

”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 )
A.一届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C.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D.中共十六大
23.某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是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24.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俄关系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其不同在于
A.缔结同盟关系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结伴而不结盟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5.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26.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场景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C.③④D.①④
27.“部落和村庄的划分不取决于血缘关系,而是由地域决定,因此不论在宗教或政治领域,基于出身的特权被毁灭了,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代替了氏族社会。

”与这一改革成就密切相关的人物是()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苏格拉底
28.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在位)继承王位时只有18岁,,辉格党领袖墨尔本几乎是
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女王)尽量自我克制,尽管她不喜欢辉格党领袖罗素,也不喜欢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但是她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

维多利亚女
王“仍旧尊重政府领导者的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A.受政治体制的约束 B.政府决策的合理有效
C.女王有较高的素养 D.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
29.美国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总统有权缔定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

”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
A.自由原则 B.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平等原则
30.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

对此现象理解有误的是()
A.和平与动荡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D.经济民主化成为历史潮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以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三中国总理温家宝2007年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整个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这既代表了近年来中国人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崭新视野,也是探索科学和民主“百年长途”的终极答案。

(1)从材料一看,唐太宗是如何看待设置丞相一事的?在丞相制度上,唐朝有何创新之举?
这一制度有何作用?(3分)
(2)材料二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的理解。

(4分)
(3)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3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志士仁人一次又一次地奋起,救国救民于苦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发动了几次侵华战争?战争中或战后同清政府分别签订了什么条约?(6分)
(2)每次战争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3. 国家的外事活动是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材料二
周恩来访问印度
材料三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问题:
(1)文中的中的“礼物”是什么?,并说明当时外交的特点。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外交政策或原则?(1分)并指出其提出的背景和特点。

(4分)(3)尼克松“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这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这次握手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2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论;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四、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请回答:
(1)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什么相同点?(2分)
(2)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4分)
(3)从国内国际两方面说明日本明治维新的作用。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