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舰舸.苛.刻坎坷.荆轲.
B. 稠.密调.整凋.敝雕.琢
C. 翡.翠斐.然祖辈.扉.页
D. 佝.偻苟.且足够.拘.谨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_______________我并没有_______________地下结论。

(2)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_______________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

(3)他_______________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A. 标明轻易遏止安适
B. 标明轻率遏止安详
C. 表明轻率遏制安详
D. 表明轻易遏制安适
3. 下列句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诗歌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 品位灌注揣摩
B. 品位贯注揣测
C. 品味灌注揣测
D. 品味贯注揣摩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一句是()
A. 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
....,心潮澎湃,豪情满怀。

B. 革命青年写出激扬文字
....,把反动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C. 看到春色满园
....的景象,她高兴极了。

D. 这亘古未有
....的奇闻,成了报刊炒作的好材料。

5. 下面对划线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色虽是深秋的,但“红”这一暖色
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
B.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一个“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形象,
移用鸟儿飞翔的“翔”字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
C.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设问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通过询问
应由谁来主宰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
D.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遏”,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很大,都把
行船阻挡住了
6.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

B.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所描绘的力的形象,可以看作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
神,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C. 《百合花》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D. 《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

小说通过激烈的
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一)易子而教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7. 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势.不行也(情势)
B.以正不行
..(行不通)
C.古者易.子而教之(交换)
D.责善则离.(离开)
8.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译:您用正理正道教育我,可您的行为却不符合正道。

B.父子相夷,则恶矣。

译:父子之间互相伤感情,便很可恶。

C.古者易子而教之译:古时候互相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

D.本文论述了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应交换孩子来教育的教育方法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二)东方朔巧谏
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东方朔。

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

汝临去,但屡顾我,我当设奇以激之。

”乳母如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今已大,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帝怆然,遂舍之。

9. 下列加点字词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帝忍而愎.(任性,固执)
B.设奇以激.之(激动)
C.帝怆.然(悲伤)
D.汝宜速.去(快)
10.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东方朔劝谏的“巧”在采取直言劝谏的方法,让汉武帝想起奶妈往日的恩情。

B.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

译:皇帝残忍又刚愎自用,旁人劝阻他,不但不能救
你,反而会更加快你的死亡。

C.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东方朔。

译:汉武帝想要杀他的奶妈,奶妈就向东方朔求救。

D.从本文可看出东方朔是一个聪明机智,随机应变的人。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三)治国如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
姓何得不安乐乎“
11. 下列加点字词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往昔
..初平京师(过去)
B.炀帝意.犹不足(内心)
C.遂.致亡灭(于是,就)
D.遂得徭役不兴.(兴盛)
1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译:树根要稳固而不动摇,那么它的枝叶才能茂盛。

B.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译:国君能够清静为政,老百姓怎能不安居乐业呢
C.唐太宗举了隋文帝的事例是为了从反面说明国君能够清净,才能治理好国家。

D.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根本原因是:国君必须清净,并学会固本强根,让老百姓安居乐
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

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

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

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

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

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

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

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

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

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

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

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

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

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

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

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

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

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

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

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

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

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

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

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

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

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

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

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

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

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

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

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

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

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

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

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

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

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

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

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

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

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

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

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13.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刘建华在与老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黄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B.“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

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14.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
带来的厌倦、欣赏、疑虑等复杂的心理。

15. 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6. 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

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

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

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

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

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开,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

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

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

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

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

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

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

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

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

几百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

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

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

他说,我当兵。

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

他说,我当兵。

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

没有枪的新兵很多。

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

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

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

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

他猜得很准。

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

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

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一波儿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

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

他懂。

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

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

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

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

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

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

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

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

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

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

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

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

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

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3期)
1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静美好生活的迷恋,为下文“怕别离”做铺垫。

B.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经历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酷,反衬出“他”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

C.“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此句中“竟然”“真的”说明战争进程出乎意料,“他”对此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

D.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他”连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

18. 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三段画笔浪线句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

19. 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分析其作用。

20. 补充下列诗句。

(1) 《沁园春•长沙》表现革命者青春风采的句子: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此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
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被人们忘了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 ,______ 。

(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 ,______ ,______ 。

三句,援引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轻启兵端最终落败的古事,告诫南宋朝廷要慎之又慎。

(5)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劝学》中说:“______ ,______ 。


(6) 《荀子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却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来证明用心专
一的好处,用相反的事例“______ ,______ 。

”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21. 对“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普遍心理:得到的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觉得其可贵。

B.这句诗告诫人们:将“悲哀”忘掉,这世界才会变得可爱。

C.“那逝去的”指令人悲哀的现实,这种现实会“转瞬即逝”,未来会变得更加可爱。

这句诗充分表达了作者相信光明与正义必将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D.现实毕竟会逝去,未来肯定会更加美好,这句诗告诫人们不要因现实的坎坷而放弃追求,一切都要向前看,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22. 对这首诗内容赏析不恰当一项是______
A.诗的第一小节告诫人们,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不要忧愁,也不要激愤,因为这一切都是暂时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定会到来。

B.第二节诗前两句构成转折关系:尽管今天的许多事情令人感到悲哀,但我们要向往美好的未来,告诫人们面对生活的困境,要振作精神,乐观向上,充满正义必胜的信心。

C.整首诗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犹如四季,寂寥冬日当前时,阳光明媚的春天也不过会太远,因而我们就得振作精神。

D.全诗采用第二人称,运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言简意赅,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亲切自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23.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
24.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
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 。

25. 仿照下面排比句的句式,以“月亮”和“海鸥”作开头,写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子。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
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
月亮说:;
海鸥说:;
太阳说:我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镌刻着“娄山关”字样的巨石下凝神定气,然后地穿过横亘在大尖山和小尖山之间的石桥,一步一步踏上大尖山的石梯。

苔痕深绿,森林,这是走进娄山关的历史深处了吗?耳畔又传来了轰隆隆的枪炮声,激越的号角声又响起来……
大尖山的半山腰上,今天残留着几个敌我双方交战时的战壕,它们被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周围有护栏“站岗放哨”,不允许游人进去。

战争已经远去,烽火硝烟殆尽,从前的战壕变成了寂静的土坑。

静静观看,“土坑”依次错落,里面着几块石头,()。

那些青草和花儿在山风中摇曳,似乎想要努力诉说些什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万山千壑,林木苍翠,一草一木皆是情。

它们一定还依然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组成的躯体,而且是一道铜铁长城。

在娄山关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中弹负伤,右小腿伤势过重,血如泉涌。

即使这样,他依然坚守阵地,拒不离开,后被红军战士们强行招到后方进行抢救治疗。

2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战战兢兢浓荫蔽日还排列
B.战战兢兢遮天蔽日竟散落
C.小心翼翼遮天蔽日还散落
D.小心翼翼浓荫蔽日竟排列
2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四五平方米的面积上长出的一丛丛青草甚至还开出了几朵艳丽的花儿
B.四五平方米的面积上,却长出了一丛丛青草,甚至开出了几朵艳丽的花儿
C.四五平方米的面积上,甚至开出了几朵艳丽的花儿,长出了一丛丛青草
D.四五平方米的面积上,长出了一丛丛青草,而且开出了几朵艳丽的花儿
2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它们一定还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铸就的躯体,而是一道钢铁长城。

B.它们一定还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组成的躯体,而是一道钢铁长城。

C.它们一定依然还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铸就的躯体,而且是一道钢铁长
城。

D.它们一定依然记得这样一个人,那时候他已不是血肉组成的躯体,而是一道钢铁长城。

2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者,国之干。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胸怀天下、志在经世济民的英雄人物不断涌现,彰显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英雄,英雄精神生生不息。

历揽古今英雄事,长向先烈借火薪。

当代青年学习英雄,更做出了一番英雄伟业。

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为救火而捐躯的四川凉山木里的31名勇士,誓死捍卫国土、用生命践行责任的陈祥榕……许许多多无怨无悔、为国奉献的青年英雄,汇聚成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

没有从天而降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英雄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