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化学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启东市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化学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事例中,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A. 蓄电池放电
B. 水力发电
C. 内燃机做功冲程
D. 火箭点火升空
2.2017年6月5日是46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确立的主题是“绿水和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相符的是()
A.工业燃煤用前进行脱硫处理
B.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中
C.用燃烧的方法处理塑料垃圾
D.农业生产中大服使用化肥农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木炭燃烧后生成红色固体
B.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 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4.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取用固体粉末
B. 倾倒液体
C. 加热液体
D. 过滤
5.用“W”型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
B. a处的反应为CO +Fe2O3=2Fe+CO2
C. 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
D. 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
6.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7.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四种物质中只有丙属于氧化物
B.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 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
D. 若有17 g 物质甲参加反应,生成物丁的质量为18 g
8.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 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 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 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D. 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9.下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
C. t2℃时,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 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10.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诗句、成语等进行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点石成金”﹣﹣化学反应改变了元素种类
C.“真金不怕火炼”﹣﹣金(Au)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釜底抽薪”(釜:烹煮食物的容器.薪:柴禾)﹣﹣破坏了燃烧的条件
二、填空题
11.
(1)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碳元素________;②3个钾原子________;③4个氮分子________;④钠离子________;
⑤氢气________;⑥标出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
(2)化学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①3Cu2+中表示离子个数的数字是________;②SO2中的“2”表示________.
(3)“水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大重要循环。

①从微观的角度看:水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

②从宏观的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组成。

12.“宏观现象—微观结构—符号表征”是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

下图表示在催化剂作用下,将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转化为无害气体的反应原理。

(1)用化学符号表示5个二氧化氮分子________。

(2)上图所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上图所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三、实验题
13.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择________作为发生装置,试管口还需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__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

D、E、F、G都是实验室中气体的收集装置,其中不能用来收集氧气的是________(填字母编号)。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不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制取的原因:________。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B装置比A装置更好的理由是________,若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SO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且水溶液显酸性。

实验室里,用亚硫酸钠固体和浓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SO2。

实验室制取SO2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若选择G装置收集SO2,气体应该从________口(填“M”或“N”)进入,实验结束后剩余的SO2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吸收的目的是________。

四、流程题
14.Ⅰ.黄铜是Zn以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

黄铜渣中约含Zn:7%、ZnO:31%、Cu:50%、CuO:5%,其余为杂质。

处理黄铜渣可得到硫酸锌,其主要流程如下(杂质不溶于水、不参与反应):
已知:ZnO+H2SO4=ZnSO4+H2O;CuO+H2SO4=CuSO4+H2O
(1)步骤Ⅰ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溶液A中的金属阳离子有________(填化学式)
(3)步骤Ⅰ、Ⅱ中均包含的操作名称为________,此操作和步骤Ⅲ中的蒸发操作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

(4)溶液A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溶液C的质量。

(5)Ⅱ.在探究金属活动性的实验课上,同学们把打磨光亮的铝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在铝片表面看到有红色固体析出的同时,还看到有少量的气泡冒出,写出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6)【提出问题】该气体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O2猜想二:H2猜想三:CO2猜想四:SO2
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猜想三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
(7)【实验验证】
有同学闻了一下该气体,发现无气味,证明猜想四也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
将产生的气体经验纯后,用导管导入到点燃的酒精灯火焰上,气体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实验结论】________.
(8)【反思与交流】CuSO4溶液可能显________性(填“酸”或“碱”或“中”).
五、计算题
15.小滨同学为了测定某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12.5g珍珠粉样品,进行四次高温煅烧、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重复操作(杂质不参加反应),记录数据如下:
试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2)求该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水力发电是直接将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过程中没有经过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B
【分析】A判断是否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实质还是判断是不是化学变化,而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据此解答
2.【答案】A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解析】【解答】A.工业燃煤用前进行脱硫处理,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A符合题意;B.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中,导致水、土壤被污染,B不符合题意;
C.用燃烧的方法处理塑料垃圾,会导致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空气,C不符合题意;
D.农业生产中大服使用化肥农药,会导致水或土壤被污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水污染的原因分析,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工业三废的排放、农药化肥的任意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

3.【答案】B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生成红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没有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燃烧需要点燃,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燃烧需要点燃进行分析判断.
4.【答案】A
【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A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瓶口没有紧挨,所示操作错误,B不符合题意.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
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不符合题意.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药品的取用方法分析,取用药品时,要注意瓶塞倒放;根据过滤的操作要求分析,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分析。

5.【答案】B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A不符合题意;
B、该化学方程式没有注明反应条件,且配平错误,正确书写为,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生成,C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现象及结论进行分析,注意一氧化碳的实验要有尾气处理装置。

6.【答案】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一氧化碳有毒,不能闻气味,且两种气体都是无味的气体,A不符合题意;
B、除去氮气中氧气杂质,通过红热的炭层,氧气能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在除去氧气的同时,引入新杂质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氧气能支持燃烧,但若氧气含量不高,用带火星的木条不能证明,如空气中含有氧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能证明某气体样品是否含氧气,C不符合题意;
D、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取样品,加水,试管壁发热的是氧化钙,没有明显变化的是碳酸钙,现象不同,可以鉴别,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的除杂原则分析,物质除杂时选择的药品要只与杂质发生反应,不与原物质反应,且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掌握各物质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对于物质鉴别题,首先要掌握各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所需物质,再利用反应的不同现象加以区分,鉴别题时各物质的现象必须不能相同,否则无法区分。

7.【答案】C
【考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4NH3+5O24NO+6H2O。

A、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有2种氧化物丙和丁,A不符合题意;
B、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B不符合题意;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C符合题意;
D、设:生成丁的质量为x,
6H2O
4NH3+5O24NO+
68 108
17g x
= x=27g
通过上述计算,生成丁的质量为27g,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氧化物定义分析,氧化物为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化合反应的定义分析,化合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及种类不变分析。

8.【答案】D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根据反应后的滤液显蓝色,说明滤渣中一定没有锌,否则会继续和硝酸铜反应,故A 错误;
B、锌会首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银,锌可能与硝酸铜反应,有可能没有反应,所以滤渣中可能含有铜,由于有硝酸铜的剩余,则一定没有锌,故B错误;
C、锌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故C错误;
D、锌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锌>铜>银,当把锌粉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时,银首先被置换出来,在银完全置换后,铜才能被置换出来;一定量的锌粉,可能完全转换出银,也可能只置换出部分的银,滤液呈蓝色,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铜,锌可能没有置换出铜,有可能置换出部分铜等知识进行分析.
9.【答案】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从图示看:温度大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t2℃时,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为此时乙的溶解度小于甲的;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
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0.【答案】B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解答】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含有香味的微粒运动到了人们的鼻子中,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元素守恒,化学反应不能改变了元素种类,所以“点石不能成金”,B符合题意;
C、“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黄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易反应,C不符合题意;
D、“釜底抽薪”,移走可燃物,破坏了燃烧的条件,达到了灭火的目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分子总是不断运动进行分析;根据化学变化中不改变元素种类进行分析;根据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分析;根据灭火原理进行分析。

二、<b>填空题
11.【答案】(1)C;3K;4N2;Na+;H2;
(2)3;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3)氢原子和氧原子;碳元素和氧元素。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1)①碳元素的符号为C;②3个钾原子就是在钾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3,故填:3K;
③4个氮分子就是在氮气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4,故填:4N2;④钠离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故填:
Na+;⑤氢气的化学式为H2;⑥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故填:;(2)①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故3Cu2+中表示离子个数的数字是3;②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故S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3)“水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大重要循环。

①从微观的角度看:水分子是由水分子构成的;②从宏观的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分析】根据化学符号的意义分析,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和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元素符号前加相应数字;化学式表示一种物质和一个分子,表示多个分子,化学式前加相应系数;离子符号是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上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表示多个离子,在符号前加相应数字;元素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12.【答案】(1)5NO2
(2)N2
(3)4CO+2NO24CO2+N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1)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
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5个二氧化氮分子表示为:5NO2;(2)图中反应生成物中“ ”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化学式是N2;(3)由图示可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生成物为无污染
的二氧化碳和氮气,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2NO2+4CO 4CO2+N2。

【分析】本题考查了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判断单质要看两点:一种元素和纯净物;书写方程式时注意化学式的正确、反应条件及配平系数。

三、实验题
13.【答案】(1)长颈漏斗
(2)C;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2KMnO4 K2MnO4+MnO2+O2↑;分解反应;D
(3)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产物硫酸钙微溶,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分液漏斗控制反应速率;将燃着的木条伸到N处,木条熄灭;CO2+Ca(OH)2=CaCO3↓+H2O
(4)B;M;防止SO2污染空气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析】【解答】(1)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2)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择C作为发生装置,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 K2MnO4+MnO2+O2↑,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选择收集装置应依据氧气密度和溶解性,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不能用来收集氧气的是D;(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不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制取的原因: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产物硫酸钙微溶,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B装置比A装置更好的理由是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速率,若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伸到N处,木条熄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验二氧化碳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4)实验室里,用亚硫酸钠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制取SO2,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B;若选择G装置收集SO2,气体应该从长管进入即M口进入,因为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实验结束后剩余的SO2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吸收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分析】根据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分析,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要在试管口加团棉花;根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根据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分析,用澄清石灰水通过石灰水变浑浊来验证二氧化碳。

四、流程题
14.【答案】(1)Zn+H2SO4=ZnSO4+H2↑
(2)Zn2+、Cu2+
(3)过滤;玻璃棒
(4)小于
(5)2Al+3CuSO4=3Cu+Al2(SO4)3
(6)反应物中不含碳元素
(7)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猜想一不成立,猜想二成立
(8)酸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Ⅰ. (1)氧化锌和氧化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硫酸铜和水,没有气体产生;而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2)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氧化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其中的金属阳离子是锌离子和铜离子(3)由图可知,操作Ⅰ过滤除去铜和杂质,操作Ⅱ过滤是除去锌和置换出的铜;过滤和蒸发操作中均用到玻璃棒这种玻璃仪器;(4)A到C的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是:
Zn+ CuSO4=Cu+ ZnSO4
160 161
由此可见溶液的质量增重了,溶液A小于溶液C的质量;Ⅱ.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3Cu+Al2(SO4)3;【猜想与假设】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猜想三不成立,理由是:反应物中不含碳元素;【实验验证】(7)有同学闻了一下该气体,发现无气味,证明猜想四也不成立,理由是: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氧气有助燃性,氢气有可燃性,所以将产生的气体经验纯后,用导管导入到点燃的酒精灯火焰上,气体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实验结论】猜想一不成立,猜想二成立;酸会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所以CuSO4溶液可能显酸性。

【分析】本题综合性强,涉及到物质成分的验证及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书写的相关内容,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可利用相对质量进行判断,相对质量增加则实际质量增加;根据过滤的原理分析,过滤是使溶液中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五、计算题
15.【答案】(1)4.4
(2)80%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5g-8.1g=4.4g;(2)解:设珍珠粉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CO2↑
100 44
x 4.4g
x=10 g
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g÷12.5g×100%=80%
答: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后物质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气体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利用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先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根据方程式量的关系找出相关物质的相对质量比,再从题中找出已知物质的质量,利用相对质量比与实际质量比相等利出比例式求解,注意溶液之间的反应,参加反应的物质为溶液中的溶质,代入方程式中的质量必须是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纯净物的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