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
1.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家族文化风格。

小鹏同学作为本次活动的总负责人,向同学们发出了“家之风”的活动邀请。

请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亲爱的同学们: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史铁生的母亲用(jué)▲别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莫怀戚从家庭的散步中让儿子懂得了咄.▲咄逼人并不可取,解决分(qí)▲的最佳方法是体谅;泰戈尔感受着母亲毫不吝.▲惜的爱,一定也会教育出充满爱的孩子……
你从你的父母那里学到了什么呢?
我校即将开展“寻访家文化”综合性活动,欢迎大家将自己的家风故事编撰成文,投稿到701班小鹏处,截止时间为11月8日。

小鹏
10月19日请帮助小鹏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jué)别分(qí)
咄.咄逼人(A.duō B.chuò)吝.惜(A.1ì B.lìn)
二、选择题
2.小鲲的父亲是著名的家学大师,学校本来想请他来为同学们开展讲座,但他正出差在外,无法参加。

以下是小鲲的书面说明,请选择正确的选项进行完善。

____收到学校的邀请,不胜感激,但他因出差在外,无法参加,敬请谅解。

A.令尊B.家父C.家慈D.令郎
3.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句子()
A.父亲的演出现场人声鼎沸
....,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好像是怕打扰到他。

B.我的父亲勤学好问,遇到难题总是不求甚解
....,非搞清楚不可。

C.几日前便已获知今日父亲会回家,今天他的到来真令我喜出望外
....。

D.每个家庭都希望它的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

4.选出下面这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①④②③⑤B.①③④②⑤C.③④①②⑤D.④②⑤③①
三、情景默写
5.以下是一篇关于“家之风”的来稿,请你帮忙完善。

我们家是“诗歌之家”,父母从小教导我要从诗歌中汲取精神力量。

我从诗歌中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我从曹操的“,若出其里”感受到他宽广的胸襟,从陆游的“,尚思为国戍轮台”感受到他的爱国之心,从谭嗣同的“,山入潼关不解平”感受到他的少年志气。

我从诗歌中学到了人生的智慧,孔子告诉我,学习和思考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刘禹锡告诉我,不要因为秋天而悲伤,要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胸襟。

我从诗歌中感受到情感的力量,(作者)的“乡书何处达?”,抒发了浓厚的之情。

诗风、诗情的传承于我而言就是家风的传承。

四、选择题
6.701班决定在班级门口张贴一副关于家风的对联,下列几副弘扬优秀家风的对联中,哪一副最合适?()
A.上联:喜迎新年春满人间下联:百花吐艳福临小院
B.上联:山经春雨清如洗下联:柳坐东风翠欲流。

C.上联:家传美德传家久下联:世继家风继世长
D.上联:读书少,便是低天分下联:行刻薄,真乃大糊涂
五、现代文阅读
有亲情为家,有幸福感为庭,请你参加“家之情”活动,完成下面的现代文阅读。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

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

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

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

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

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

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①,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
子。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

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

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

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

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

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我感到十分茫然。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

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

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

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

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⑧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注释】①史铁生的《合欢树》是其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照顾、鼓励,直到三十岁成名以后,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表达了对母亲的缅怀。

7.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关于亲情的作品,请选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

()
A.《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B.《荷叶·母亲》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

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C.《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部由宋朝文学家刘义庆编撰的文言志人散文集。

D.《朝花夕拾》作为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8.阅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思路,补全下面的表格。

时间事件情感
九岁欢喜
又五年在家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
在羊城遇见合欢花茫然“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
9.按要求完成下面的朗读卡片
朗读卡1
①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

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朗读设计:读这句话的语速要慢,“雾一般”重读,“丝丝缕缕”、“清甜”可稍做停顿,突出合欢淡雅悠长的芬芳,读出作者欣喜陶醉的语气,表达了其对合欢的喜爱之情。

朗读卡2
②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从语速、语气、停连和重音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设计)
朗读设计:
10.小文中第③段和第⑦段的划线处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能否删去一处?请从文章内容、结构与作者情感的角度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鹏推荐本文为七上第二单元的展阅读材,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单元导语与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单元导语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单元目录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散步/莫怀

金色花/泰
戈尔
荷叶·母亲/
冰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名著阅读
12.“寻访家文化”活动开展后,小鲲和小鹏有如下对话,请你完成。

(1)我发现唐僧师徒四人不同的性格正代表了四类不同的家长:A.任劳任怨B.乐观开明C.
勇敢果断D.温柔敦厚。

沙僧在西行路上默默无闻地保护师父,照顾师兄,他正如型的家长。

我懂你的意思了,像唐僧就属于型家长,猪八戒属于
(2)我还发现,孙悟空在与西游“大家庭”的相处中,慢慢实现了心灵的成长,性格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

是的,在(A.索宝水晶宫——三借芭蕉扇 B.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中,孙悟空就表现出了性格的成长变
化:。

(任选其一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七、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家庭、家教和家风,多次在讲话中谈及家风,如:“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及子、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人民网材料二: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犹如无处不在的空气,弥漫在家庭的每个角落;犹如绵绵细雨,滋润着家庭的每个成员。

家风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个人和家庭层面说,家风影响着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活,浸润着家庭成员的精神和心灵,对家庭中每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生活方式等都有深刻影响;从社会和国家层面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国风的基础。

——《光明日报》材料三:
篇目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明白“我”对《山海经》的渴望后仍费心为我买来。

阿长保护了“我”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在“正统读物”之外,儿童对广阔、丰富、生动的
精神生活有强烈的渴求和无限的向往,儿童教育要遵从儿童这样的心理,激发儿童的
学习积极性。

《五猖
会》
____
《从百
草园到
三味书
屋》
____
《二十
四孝
图》
____
13.请依据材料三的示例,在《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补全鲁迅所阐释的儿童教育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材料一、二,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试着给父母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家风”的想法与感悟。

(100字左右)
亲爱的爸爸/妈妈:您好!

身体健康!
小鹏
2022年11月9日
八、对比阅读
寻找家文化,做明理之人,请你完成“家之理”活动。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田子为相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曰:“宜尔子孙,绳绳③兮。

”言贤母使子贤也。

(选自韩婴《韩诗外传》,有删改)【注释】①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②馆:房舍建筑的通称,这里指家。

③绳绳(mǐn mǐn):绵延不绝。

15.解释加点词。

①尊君在不.
②期.日中
③相委.而去
16.下列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安得此金——联系上下文田母说的话,可推测“安”是“怎么”的意思。

B.非吾所欲也——联想到“随心所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可推断“欲”的意思为“想要,希望”。

C.子其去之——回忆《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推知“去”意为“离开”。

D.王贤其母,说其义——查词典后发现有以下几种意思:①“陈述,解说”②“同‘悦’,喜欢、高兴”③“劝说”等。

判断“说”的解释为“同‘悦’,喜欢、高兴”。

17.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百善孝为先”。

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作文
20.半命题作文
家是我们心灵的温暖港湾,是我们一辈子的深情眷恋。

在家里,每天上演着或平凡或跌宕的故事;在家里,有我们可亲可敬的亲人;在家里,每一个角落,每一种器物,都能启迪我们写作的灵感。

请以“家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⑵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

⑶文中不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诀;歧;A;B
【解析】【分析】诀别,juébié,指再无会期的离别;死别。

分歧,fēn qí,两人或多人的意愿不一致。

咄咄逼人,duōduōbīrén,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吝惜,lìn xī,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
故答案为:诀、歧、A、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拼读和书写的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及字形写法。

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2.【答案】B
【解析】【分析】A:令尊,你的爸爸,尊称
B:家父,我的爸爸,谦称。

小鲲替自己爸爸解释情况,符合题意。

C:家慈,我的妈妈,谦称
D:令郎,你的儿子,尊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之谦敬词。

谦词,就是表示谦虚的词,形容自己或者家人的,用一些谦虚卑微的词来形容。

常含有:家、舍、小、老、愚、拙、敝、鄙、寒、犬。

敬词,就是对别人的话,表示尊敬,用一些表示美好的词来形容。

常含有:令、拜、奉、惠、贵、高、大、俯、华、雅、玉、贤。

3.【答案】D
【解析】【分析】A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

形容错误
B不求甚解,原义是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不含贬义;后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含贬义。

形容错误
C喜出望外,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形容错误
D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

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形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

词语运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所以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从词语的色彩、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4.【答案】D
【解析】【分析】通读语句,④是起始句,阐述家风的定义,放开头,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排序。

排序题注意:主题明确,语言通顺,前后照应。

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关联
词、句首词句尾词、时间、方位等。

5.【答案】星汉灿烂;僵卧孤村不自哀;河流大野犹嫌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言秋日胜春朝;王湾;归雁洛阳边;思乡
【解析】【分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

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僵、罔、殆、湾、雁”等字。

故答案为:(1)星汉灿烂
(2)僵卧孤村不自哀
(3)河流大野犹嫌束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我言秋日胜春朝
(6)王湾
(7)归雁洛阳边
(8)思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写出作者、写出古诗诗题、写出古诗情感的理解性默写。

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第一、二、三、五、七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其他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

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6.【答案】C
【解析】【分析】A:新年,不合适
B:描写春天景色,不合适
C:家风,合适
D:强调要读书,为人要宽容。

不合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

注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

注意上联最后一个字读音三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读音一二声。

【答案】7.C
8.随母亲去小城开会,初识合欢花;失望;十九岁;医院窗前看到合欢花;悲伤(痛苦)
9.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语速缓慢,“静悄悄”轻读,要读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内心的悲伤之情。

10.不能删去。

第③段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第⑦段是虚写(想象、幻觉),写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中年时对母爱的回忆、不舍与眷恋。

11.赞同。

本文记叙了我多次探寻合欢,从儿时在合欢树下感受合欢花的美丽诗意与母亲美丽温婉的容颜,
到多年后母亲病逝。

作者将花和人紧密联系,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与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及单元选文是吻合的。

(意思对即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

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3)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注意朗读语气语速要和句子情感相一致。

如果是悲伤的情感,语气要低沉,语速缓慢。

如果是积极乐观的句子,语气要昂扬,语速要快。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阅读问能不能删能不能换肯定不能。

分析删掉、换掉之前的感受和删掉、换掉的感受,正常是删掉、换掉后不能突显文章主题,所以不能删、换。

另外注意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否存在由浅入深等逻辑关系,以及删掉之前本身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所以不能删、换。

(5)本题考查阅读探究能力。

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分析本文的主旨情感是否与七上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和课文相吻合即可。

7.C:宋朝、散文集,错误。

是南朝宋、小说集。

故答案为:C
8.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

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

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

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

让我失望的,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

⑦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

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母亲生病去世很悲伤。

故答案为:随母亲去小城开会,初识合欢花;失望;十九岁;医院窗前看到合欢花;悲伤(痛苦)9.这句话是暗示母亲生病去世了,作者很悲伤,朗读时要语气低沉缓慢,可以轻读:静悄悄的,表达我对
母亲的心疼及伤感。

故答案为: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语速缓慢,“静悄悄”轻读,要读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内心的悲伤之情。

10.第三段是写童年时期母亲的真实样子,小孩子对母亲特有的爱和感受。

第七段是虚写,虚写母亲好似以前一样健康的模样,其实是交代了母亲生病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怀念和对母亲去世的伤感、不舍。

不可以删去。

故答案为:不能删去。

第③段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第⑦段是虚写(想象、幻觉),写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中年时对母爱的回忆、不舍与眷恋。

11.七上第二单元的主要是讲亲情。

本文也是通过合欢花的描写,九岁、又五年、十九岁、“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对合欢花的描述,抒发对母亲的思念和母亲去世的不舍、悲伤,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与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及单元选文是符合的。

故答案为:赞同。

本文记叙了我多次探寻合欢,从儿时在合欢树下感受合欢花的美丽诗意与母亲美丽温婉的容颜,到多年后母亲病逝。

作者将花和人紧密联系,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与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及单元选文是吻合的。

12.【答案】(1)A;D;B
(2)示例:A;孙悟空向龙王索要兵器不成,就不依不饶,直至找到金箍棒;后又索要披挂,再遭拒绝,便以在龙宫试金箍棒相威胁。

借芭蕉扇时,孙悟空被铁扇公主拒绝,便先钻进她的肚子,后化成牛魔王,智取扇子。

孙悟空从粗鲁、蛮不讲理到善用智慧,人情通达,心智更加成熟。

【解析】【分析】(1)沙僧在西行路上默默无闻地保护师父,照顾师兄,是任劳任怨。

唐僧性情纯良,是温柔敦厚。

猪八戒属于乐观的性格,一天到晚都开开心心的,不记仇。

(2)A:索宝水晶宫:孙悟空为了寻一件称手的兵器,大闹东海龙宫,终寻得如意金箍棒,又由其他三海龙王赠予凤翅紫金冠、锁子黄金甲、藕丝步云履作为披挂,此时孙悟空性格鲁莽。

三借芭蕉扇:孙悟空第一次变成虫子去借芭蕉扇,铁扇公主给了一把假扇。

孙悟空变成牛魔王骗走真扇,此时孙悟空运用智慧,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B:三打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白虎岭前。

在白虎岭内,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

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老夫,全被孙悟空一一识破,白骨精害怕,变作一阵风逃走。

孙悟空把村姑、妇人的假身统统都打死,此时孙悟空性格鲁莽,做事冲动。

真假美猴王:孙悟空打杀强盗,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六耳猕猴假冒悟空,打伤唐僧,抢走行李,沙僧从观音处找来悟空,这位假孙悟空的实力和真孙悟空一般无二,大战孙悟空,闹到上天入地下海。

在唐僧那:念紧箍咒,两个都喊疼,自然看不出哪个真假;到天宫:拖塔天王拿照妖镜照,也看不出;又到观音那:观音也看不出。

最后到幽冥处阎罗那,经“谛听”听过之后,“谛听”却说:“我看出来了,却不敢说”。

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