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含答案 (1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我的母亲
1.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B.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C.我家是佃农。

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D.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2.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回忆我的母亲》中,“回忆”点明了这是一篇追忆性的文章,“我的母亲”点明了回忆的对象。

以“回忆我的母亲”为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课文中,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

C.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勤劳、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人。

D.全文紧扣母亲的特点来选材,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先议论、抒情,后进行概括,兼以具体记叙和描写。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校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打开观察社会、眺望世界。

B.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代表的是一种做事态度,而这种态度可以让你更接近成功。

C.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D.秋天的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4.下列情境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在餐桌上,母亲忙着给你夹菜,你说:“别夹了,我自己会吃。


B.图书馆里,一个男孩边吃薯片边看书,拉珍走过去对他说:“小弟弟,你吃东西不仅会影响到别人,而且会把书弄脏的。


C.早晨,准备上学的达瓦发现作业本落在家里了,匆匆回家取,遇到了买菜回家的王奶奶,他连忙说:“等会儿,你又没事,让我先上楼!”
D.校园花圃旁边,一个同学正在掐花朵,你走过去说:“喂!不许乱掐,你这样太不文明了。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小的绣针,牵着长长的丝线,穿过重重的夜色,在时光深处,成为我心底最美的记忆。

②每一幅都流光溢彩、鲜活靓丽,让人不忍移开目光。

③记忆中,母亲也是拿惯针线的人,忙完一天后,母亲总爱拿出一副枕套,细细地绣起来。

④我依偎在母亲的身旁,银色的月光从窗外照进来,照着母亲飞针走线的手,渐渐地,一朵粉色的桃花就在母亲的针下绽放。

⑤我常常凝望着那枚绣针,它轻盈的身体,穿透经纬,将一幅幅美景定格: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鸳鸯戏水、喜鹊闹梅……
A.⑤①④②③
B.③④⑤②①
C.⑤③④①②
D.③⑤②①④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

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cāng sāng)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

母亲(duān xiáng)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

瞧您的额头,还是像当年那样温暖。

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1)根据拼音写汉字。

cāng sāng()duān xiáng()
(2)给文段中加粗的字注音。

头晕()轻抚()额头()
7.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
(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
(3)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④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选文前两段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文中的“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3)画线句子“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4)选文第④段在课文中独句成末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项,“湖广填四川”有特定的含义,所以要加引号。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先议论、抒情,后进行概括,兼以具体记叙和描写”错误,应为“先具体叙述和描写,后进行概括叙述,兼以议论、抒情”。

3.答案:B
解析:A.成分残缺,“打开”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窗口”。

C.两面对一面,删去“是否”。

D.搭配不当,应改成“秋天的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项,“别夹了,我自己会吃”语气生硬。

C项,“等会儿,你又没事,让我先上楼”不文明,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不能因为着急就不顾礼仪。

D项,“喂!不许乱掐”语气生硬。

故选B。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应用之组句成段的能力。

通读语句,首句是③,“记忆中”引入对母亲针线活的回忆。

然后是④,写“我”依偎在母亲的身旁看着她绣花。

然后是⑤,写母亲绣出很多美景。

接着是②,写“我”对母亲绣出的美景的评价。

最后是①,总结,绣针和丝线,成为“我”心底最美的记忆。

故选B。

6.答案:(1)沧桑;端详
(2)yūn;fǔ;é
7.答案:(1)比喻
(2)设问
(3)夸张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1)把“知识”“意志”比作“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后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3)“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8.答案:(1)①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②母亲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2)“无法补救的”指母亲去世,“我”永不能再见母亲一面;“能做到的”指“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3)不能。

“创造了”是已经创造,“创造着”是正在创造,两者有时间先后的顺序问题,不可调换位置。

(4)首尾呼应(或:照应文章开头);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沉痛悼念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热爱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语段主要内容的能力。

在语段中找到关键句“我应该感谢母亲”,答案在关键句的后面。

选文第①段有两个方面,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选文第②段有一个方面,即“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2)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前面一句说的是“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

“这是我能做到的”前面一句是“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3)本题考查品析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创造了”“创造着”是两个时态,“创造了”表示已经完成,而“创造着”表示正在进行。

从完成到正在进行(或:从过去到现在),原句符合按时间先后顺序的表达习惯,故不能调换。

(4)本题考查品析文中重点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从“结构”“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

注意结构上的作用要联系课文全文,思考第④段与其他段落的关联;内容上,要思考本段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联系悼念母亲的主题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