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
一、选择题
1.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化学式为C 20H 14O 4)。
通常状况为无色或微黄色晶体。
易溶于乙醇和碱液,难溶于水。
下列有关酚酞叙述正确的是( )
A .酚酞分子是无色或微黄色的
B .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核
C .酚酞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等
D .酚酞中碳、氢、氧三种原子质量比为10:7:2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分子是微观粒子,不能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故A 不正确;
B .每个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每个原子中含有1个原子核,所以每个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核,故B 不正确;
C .氢原子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所以酚酞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等,故C 正确;
D .酚酞中C 、H 、O 元素的质量比为()()(122011416412032)7⨯⨯⨯:
:=::,故D 不正确。
故选:C 。
2.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解的是( )
A .氯原子的中子数是17
B .氯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C .当x=8时,该粒子是阳离子
D .在化学变化中,氯原子易得到电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得:氯原子的质子数是17;氯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当x=8时,该微粒是阴离子;在化学变化中,氯原子易得到电子。
故选D.
考点:原子的结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H 2O 和H 2O 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 .石墨晶体是灰黑色的固体,所以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灰)黑色的
C .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化合物
D .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以上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以上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
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A 不正确;
B、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不都是(灰)黑色的,比如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故B不正确;
C、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化合物,比如海水,故C 正确;
D、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比如氯酸钾,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故D不正确;故选C。
【点睛】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最好选择的物质是()
A.铁丝B.红磷C.镁条D.木炭
【答案】B
【解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原理:利用物质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左边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变小,从而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通过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量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中对可燃物的要求:(1)只和空气中的氧气而不和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2)生成物是固体而不是气体,(3)反应不能太剧烈.
A、铁丝只能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故A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能燃烧,只和空气中氧气反应不和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故B正确;
C、镁能在空气中能燃烧,不但能和空气中氧气反应还和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等反应,且反应太过于剧烈,不好控制,容易使集气瓶炸裂等;故C错误;
D、由于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是二氧化碳气体,补充燃烧时所消耗氧气的体积,不会形成压强差;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月球背面。
月球上含有多种金属元素,如图是铝、钛、铁三种金属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 B.钛原子的核内有22个质子
C.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6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钛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2,表示原子序数为22;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钛原子的核内有22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铁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6,表示原子序数为26;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6,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6.下列有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B.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C.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 D.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A、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省略了,所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不是16g,故A说法错误;
B、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要选择量程比所量取液体体积略大的量筒,所以可以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故B说法正确;
C、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pH值的整数值,无法精确到小数点,所以pH试纸不能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故C说法错误;
D、根据空气中的成分以体积含量计算,氧气约占21%,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7.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运动快,原子运动慢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故不符合题意;
B、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运动快慢,故不符合题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故符合题意;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8.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 5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雾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等到火焰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读数
【答案】B
【解析】
【详解】
A、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
5
,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
1
5
,故选项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造成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等到火焰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读数,否则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某同学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错把高锰酸钾当做二氧化锰放入氯酸钾内,其结果与只加热氯酸钾相比,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增加 B.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质量增加
C.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D.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答案】A
【解析】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生成的氧气能增加氧气的质量,故选A。
10.碘被公认为人类的“智慧元素”。
下列关于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C.质子数为53 D.原子序数为53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根据碘元素的名称及汉字偏旁为“石”,可得到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说法正确,故A错误;
B、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单位为“一”,一般省略不写,质量的单位为“克”,则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说法错误,故B正确;
C、根据其原子序数为53,且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则质子数为53,说法正确,故C错误;
D、根据提供的信息可知,碘的原子序数为53,说法正确,故D错误;
故选B.
11.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136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关于13153I和
127
53I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B.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D.属于同种元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两个符号都表示质子数为53的碘元素的原子。
此项正确。
B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左上角的数值不同。
所以它们的中子数不同。
此项不正确。
C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以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此项正确。
D元素的种类是由其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的。
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此项正确。
所以应选B 项。
考点:原子的构成
12.研究表明,青少年大量的饮用碳酸饮料易造成身体中钙的流失。
这里所说的“钙”是指
A.元素B.原子C.分子D.单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由元素组成,青少年大量的饮用碳酸饮料易造成身体中钙的流失。
这里所说的“钙”是指物质中的钙元素,故选A
考点:物质的组成
13.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关于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答案】B
【解析】
A、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故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正确;
B、氧气是难溶于水的气体,错误;
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确;
D、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生物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正确。
故选B。
14.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红磷一定过量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C.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D.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红磷过量,能把氧气全部耗尽,而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不能耗尽,使结果小于五分之一,不符合题意;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是为了装置的气密性好,若装置漏气时,氧气耗尽,空气会及时补充,达不到实验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C、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读数,而不能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否则会使
得部分气体在高温情况下溢出,使得结果小于五分之一,符合题意;
D、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是红磷燃烧消耗掉氧气,导致装置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水会倒流进瓶内,因此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加入药品后,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加热
C.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D.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再从水槽中移出导管
【答案】A
【解析】
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
B、加入药品后,要先预热,后对准药品加热,故错误;
C、收集气体时,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故错误;
D、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管从水中移出,后停止加热,故错误。
故选A。
16.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详解】
A.铁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选项错误;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否则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
D.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7.已知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以上原子的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
B.Na+和Mg2+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
C.Na与S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
D.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时,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且电子数为2,或者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
【详解】
A.以上原子的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正确;
B.Na+和Mg2+的核外电子数相同,都是8,错误;
C.Na与S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正确;
D.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正确。
故选B。
18.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 a、b、c 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 b 与 c 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的质量集中在b和c上
D.原子中 a 与 c 的数目不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图中c表示质子,故A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b是中子,c是质子,质子数不等于中子数,故B选项错误;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与原子核上,故C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a是电子,c是质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9.2019年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问世150周年,如图是X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X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A.X元素的名称为铝
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
C.y的值为4
D.X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g
【答案】C
【解析】
【详解】
A、X元素的名称为硅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y=14﹣2﹣8=4,该选项说法正确;
D、X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20.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B.氯化钠是由氯化钠离子构成的
C.“丹桂飘香”可以说明分子间有间隔D.蒸馏水与海水中的水的化学性质相同【答案】D
【解析】
【详解】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原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原子核、电子,此选项错误;
B、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不存在氯化钠离子,此选项错误;
C、“丹桂飘香”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此选项错误;
D、蒸馏水与海水中的水都是相同的水分子构成的,故化学性质相同,此选项正确。
故选:D。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17.无
18.无19.无20.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