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网络中关系强度_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_刘学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创新网络中关系强度_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_刘
学元
摘要有关研究表明,在创新网络中,企业创新绩效受到外部网络关系和自身吸收能力两方面的影响,但网络关系的强弱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在中国关系社会的背景之下,本文构建了网络关系强度、企业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模型,并以中国278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网络关系强度和企业吸收能力均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企业吸收能力在网络关系强度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
同时,本文检验了企业性质、产业类型和地域分布的影响,发现在私营企业、传统制造业企业和位于华东、华北地区的企业中,创新网络关系强度对创新绩效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
关键词创新网络;关系强度;吸收能力;创新绩效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71420107024)资助
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我国最新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也特别强调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为基本方针,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力争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从而迈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
然而,随着科技和产业的进步,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仅仅单靠企业自身进行有效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开始在创新的各个阶段探索合作模式以达到更好的创新绩效。
[1]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网络伙伴关系来共享知识或共同研发。
[2]G e mün d e n等[3]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创新伙伴的八类构成主体,即管理部门(政府)、合作供应商、顾客、分销商、生产技术的提供商、咨询公司、研究和培训
机构、竞争对手,并指出了各个创新伙伴对核心企业的贡献。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与各伙伴之间建立起相互协作关系,在价值链上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与互补,这种协同效应促使企业获得更高水平的产品和流程创新。
[4]这种联合不同伙伴力量、旨在培养联合创新能力的网络被称为创新网络。
[5]相关研究表明,创新网络对于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来说尤为重要,[6]而美国硅谷和北京中关村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集群网络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然而,尽管目前创新网络的优势已经受到众多企业的认可,但如何利用这一网络来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绩效仍然是困扰着大多数中国制造型企业的一个难题,也缺乏较深入的相关研究。
[7]
而影响创新网络成败的一个重要维度是网络中各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弱,即创新网络中的关系强度。
所谓关系强度,Granovetter[8]在《弱关系的力量》中将其具体定义为由接触时间与频次、情感强度、相互信赖和互惠性四个维度构成的一个集合概念,并提出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交流联系会形成不同的关系强度,而关系的强弱会影响知识的创造、获取和传递,且网络关系可以区分为强关系与弱关系:强关系表现为经常性的互动、相互的好感以及长久合作关系,而弱关系则表现为不频繁的联系、较弱的情感和短期的合作关系。
虽然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已被证实对企业创新有促进作用,[9-11]但现有研究对合作关系的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尚未形成一致结论,主要分为两个流派:“强关系”流派和“弱关系”流派。
“强关系”派以C ole m a n[12,13]为代表,强调了网络成员之间团结的重要性,认为紧密的网络关系是获得社会资本的先决条
企业创新网络中关系强度、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 刘学元丁雯婧赵先德
件,而社会资本能够有效地促进创新和知识获取。
[14]也有学者认为较强的网络关系连结能够加快企业之间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的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
[15]而以Granovetter[8,16] 和Singh[17]为代表的“弱关系”流派认为,强关系网络往往限制了网络
的范围,在网络成员之间相互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知识和资源的冗余,产生“关系嵌入性”问题,不利于新知识的产生和传播;而网络关系中的弱连结(远距离且不频繁的联系)为企业提供了获得新信息和新知识的渠道,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不过,一系列的研究[18-21]表明,尽管弱关系可以带来一定的异质、新鲜甚至独特的知识和信息,但那通常都是机会性的获取而不可持续,且弱关系下各方由于缺乏对彼此的信任与保障,难以完全分享相关知识和信息,更无法开展深度合作,因而很难共同创造价值或创新。
[22,23]不管是在强关系还是弱关系网络架构中,推动创造价值或创新的根本因素主要还是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因为只有强关系才能持续推动知识、信息及资源的流动与整合,进而达成创新的目的。
[24]但在中国关系社会的背景下,创新网络关系的强弱会对创新绩效产生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却还缺乏足够较有影响的实证研究予以探讨和解释。
另外,企业创新网络中的关系强度强调的是企业外部联系,需要通过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即企业从获取、消化到应用外部知识的一系列过程,[25]才能转化为其内部的创新绩效。
Z a h r a等[26]指出,企业作为社会网络的一部分,其对知识的吸收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创新绩效,使企业更容易在竞争中获胜。
也有学者尝试将社会网络理论与吸收能力理论相结合,用于解释新创企业的创新行为,并提出企业的外部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而这种社会资本的价值的发挥与企业的内部能力有关。
[27]解学梅等[28]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与其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知识吸收能力在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效应。
徐建中等[7]的研究也表明,企业协同能力和网络位置对技术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但这些研究更多关注网络结构或网络位置与吸收能力的共同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29,30]而对创新网络中关系维度与吸收能力的相互作用关注较少。
另有一些研究将网络关系与组织学习理论相结合,发现组织学习在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31]但组织学习与吸收能力概念的内涵并不相同,组织学习侧重于从以往经验中获取新知识,[32]而吸收能力则侧重于从组织外部吸收新知识。
因此,
对于创新网络关系强度及企业吸收能力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及其影响路径的探讨,仍有待于通过更多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进行补充和完善。
除此之外,在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及关系文化背景下,各类企业的所有制、行业及其所处地域是否在企业创新网络与知识吸收能力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也尚待相关研究予以解释,因为目前还缺乏足够的具体研究成果。
C h e n等[33]以中国为例探讨了企业所有权的多元化和集中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与发达国家不同,新兴市场国家内企业所有权的多元化比集中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并建议对此现象做更深入的研究。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在前期理论研究基础上,以278家中国境内制造业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探讨创新网络中关系强度、吸收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将企业所有制、行业及地域作为控制变量,进一步分析其对这一关系的影响,以期能丰富此领域的理论研究,并为企业协同创新管理实践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1. 创新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关于创新网络,H a r ris等[34]从参与者角度将其定义为由不同的创新参与者构成的企业、机构或群体,这些主体共同参与到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中,一起推动创新活动的实现和扩散,而各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直接或间接、互利且灵活的合作关系。
同时,他们提出创新网络具有协同作用,其带来的整体创新能力大于个体创新能力之和。
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创新网络的主要益处可以总结为:(1)获取外部资源和知识的主要渠道;[35,36](2)分担风险;[37](3)联合互补技术;[38](4)当全部或部分合约难以实现时能够保护知识产权。
[39]
尽管创新网络的好处和优势众多,但创新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强弱将会对这些益处的实现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可能带来不同的创新绩效。
目前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第一个益处的实现上,即不同关系
强度对获取外部知识和资源的影响差异。
一些学者[40-42]认为,强关系所产生的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
在相对可靠的强关系背景下,网络中的成员企业更加愿意去共享知识和相互帮助合作,从而实现资源和利益的共享。
但是,根据Granovetter[8,16]的弱关系理论观点,弱关系的非冗余性特点才是有价值的新知识的关键来源,而网络关系中的弱联系才能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在弱关系
背景下,网络成员往往有着不同的背景、技术和专长,这是企业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U z z i[43]认为企业间紧密的伙伴关系会不利于企业间突变性或者多元化的知识分享,Kraatz[44]认为企业间保持较弱的关联能够保证知识和信息的新鲜程度和广度,使企业间的网络关系更具有动态性和弹性,从而提高企业获取知识的灵活性。
尽管在获取外部知识这一点上存在一些争议,但创新网络的其他三个益处却更有可能在强关系条件下得以实现。
强关系有利于网络成员之间建立信任感,形成合作惯例,更好地相互了解,从而降低机会主义风险,促进企业之间的互补,进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24] Phelps[45]和Li等[46]学者的研究都很好地证实了强关系在这些方面的显著作用和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而交易成本经济学领域也对强网络关系的优势做出了一定解释,认为企业网络的形成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并且网络形式可以将创新活动和知识传播中的外部性问题内部化,[47,48]从而可以提高创新绩效。
Ko b e r g等[49]提出,存在强弱关系争议的原因在于忽略了权变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和企业自身性质等。
在中国的大环境下,由于“关系”在商业环境中的特殊作用,弱关系所带来的知识创造独立性和非冗余性是否可以带来更多的新知识和创新绩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中国企业的独立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大部分创新需要与外部关联方合作完成,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中国企业在长期且较强的关系背景下能够更好地利用创新网络的优势。
例如,Perks等[50]发现在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中,关系对研发和营销的整合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新产品开发中能够有效地促进整合和统一。
国内学者的
研究结论大多基于中国环境背景所提出,对企业网络的强联系也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于淼[5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关系强度、关系质量及关系的稳定性都对企业获取新知识及提高创新能力与绩效具有正向作用,而池仁勇[52]通过对浙江省中小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强度对企业销售增长、利润增长、新产品开发都有显著的正影响。
何亚琼等[53]的研究也指出,企业网络关系的建设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
潘松挺等[31]则认为,创新网络关系强度的提高不利于突破性创新,但有利于渐进性创新的提升。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企业创新网络中的关系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
2.创新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吸收能力的关系
吸收能力这一构念是Cohen等[54]在1990年提出的,用来衡量“公司意识或认知到新外部信息的价值,并对该外部信息进行消化吸收,最后对它进行商业化应用”的能力。
他们将吸收能力分成三个维度:知识获取、知识同化、知识应用。
知识获取是企业识别和获得对企业运营至关重要的外部知识的能力;知识同化是企业分析理解外部知识,并将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相融合的能力;知识应用则是企业将新知识进行商业化应用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
在吸收能力三维度模型提出以后,另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修改,例如Z a h r a 等[26]在三维度模型中加入了知识转化能力,将模型拓展为四个维度(获取、同化、转化、应用),知识获取和知识同化能力构成了潜在吸收能力,而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能力构成了实际吸收能力。
Murovec等[55]则认为,应该根据知识来源的不同将吸收能力划分为科学推动型吸收能力和需求拉动型吸收能力两个维度。
实际上,目前学术界就吸收能力的定义、分类和测量并没有形成共识。
[56]但是,C o h e n等[54]提出的定义的接受度最高,应用也最为广泛,因为三维度定义很好地抓住了吸收能力的本质,同时最为简单和易于理解。
[52]因此,为了与大多数研究保持一致,我们沿用了C o h e n等[54]的三维度模型作为本研究有关吸收能力的研究基础。
关于创新网络关系的强弱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在学术界还并
没有形成共识。
如前文所述,不同的关系强度对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但是,从企业自身吸收能力的角度来看,当企业与创新合作伙伴维持长期且紧密的关系时,企业对于其他伙伴的了解日益加深,长期合作的惯例有利于提高企业对知识的敏感度,帮助企业快速甄别创新知识和将外部知识转化为自身所用。
[57]强关系所形成的这种认知基础有利于企业提高转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58]To d or ova等[59]通过对前人观点的总结,认为吸收能力的提高需要企业对社会网络进行投资并对其进行整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关系强度对吸收能力的正向影响。
H a n s e n[23]指出,强关系和弱关系都对知识的吸收能力有影响,其影响大小则取决于知识的类型和知识的复杂程度:当知识很复杂时,强关系有利于知识的转移;但由于强关系排斥外来进入者,阻止了新知识的流入,所以当知识相对简单且需要进行大量搜寻时,弱关系反而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培育更为有利。
另有一些研究发现关系强度与知识获取能力之间呈一种倒U型的关系,[43,60]强关系只在一定范围内有利,超过某一点之后,企业会遭受“过分嵌入性”的影响而导致获取新知识的动力变小,知识获取能力也随之减弱。
[61]
虽然“弱关系”流派认为知识的类型和复杂程度会对吸收能力有一定影响,但也不能否定强关系对企业吸收能力的正面影响。
尤其是在中国的创新环境中,由于整体创新水平较弱,创新知识属于一种相对复杂且传播困难的知识,而且中国的创新网络尚处于起步阶段,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普遍较松散,还没有形成正式的合作惯例,应该还没有达到强关系的临界点。
如施放等[62]通过对浙江省信息产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网络关系的质量、强度和持久度都对知识吸收能力进而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潘松挺等[31]研究发现,网络关系强度与利用式学习正相关,与探索式学习负相关。
谢洪明等[63]对广东省高科技企业的研究表明,网络关系强度对企业学习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但是,学习能力只能代表吸收能力的一个维度,而无法准确反映吸收能力的全部内涵,而国内此类研究,多集中于关
系强度和企业学习能力的关系研究。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强关系更有利于企业吸收能力的培育。
基于此,本文拟提出以下假设:
H2:创新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吸收能力正相关
3. 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企业的吸收能力并不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帮助企业实现组织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64]吸收能力作为企业对知识的一种反应能力,在研究初期就被与企业的创新能力联系起来。
C o h e n等[65]后来在吸收能力三维度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吸收能力的预见性。
他们指出,吸收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利用外部知识,还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技术机会,因此吸收能力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创新回报。
有研究表明,吸收能力从创新速度、频率和水平三方面促进了企业的创新绩效,[66]而高水平的吸收能力可以为企业带来诸多益处,如先行者优势、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响应、避免产生“锁定效应”和进入“能力陷阱”[25,67]等,从而能够促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创新绩效。
企业吸收能力的不同维度也在促进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知识获取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顾客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68]同时,从合作伙伴(如供应商)获取的信息也有利于发现更多的技术机会。
[69]而知识同化能够帮助企业避免重复和多余工作以及更新企业知识库,从而有利于企业克服一些“能力陷阱”;[70]同化知识也可以避免对知识产生路径依赖,使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能力变化。
[59]知识应用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必要步骤,往往需要完善的机制才能将信息和资源真正转化为企业所有,为新产品或新观点的形成做贡献。
[6]研究表明,持续对知识同化和知识应用进行投资的企业更善于利用变化的环境创造创新的产品以满足新兴市场的需求。
[71]
已有的大部分实证研究证明了吸收能力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例如,D a g h f o u s[72]研究表明,吸收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学习和研发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解学梅等、[28]赵红岩等[73]的研究也表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其创新绩效呈
正相关关系。
钱锡红等[74]通过研究也证实,企业知识获取、消化、转换和应用能力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尽管也有学者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如Garud等[75]指出,在许多情况下,企业仅有吸收能力并不能创造竞争优势,而是要通过整合能力来弥补吸收能力的缺失;简兆权等[76]通过实证检验也发现,吸收能力并不会直接提升高科技企业的组织创新能力,而必须通过知识整合这个中介变量来促进组织创新能力的提高。
但不管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以上研究都认为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3: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1. 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的制造型企业。
数据库来源为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C S M A R?系列之中国金融经济数据库2008年制造业企业非上市公司。
样本筛选基于以下原则进行:(1)地域划分:选择中国制造业相对较发达的4个区域,即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吉林、辽宁)、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华南地区(广东省)。
(2)行业划分:选择中国有一定规模的4个行业,分别是纺织服装行业、汽车整车及改装制造业、家电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中前三类属于传统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非传统高新制造业,从而确保研究结论更具普适性。
根据选定的行业和地区,我们经过筛选选定了19211家有效目标企业,从中等距离抽选了3088家样本企业,以确保抽选企业在各行业分布较为平均,地域分布基本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然后通过电话联系这些企业,最终确认意愿填写的企业为600家。
本研究要求问卷的填写人必须是公司管理供应链或生产运营活动的经理或相关负责人(一人或多人),并对该单位与企业外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银行等)的联系情况有全面了解,同时清楚该单位的工艺、技术水平,以确保问卷能够正确全面地反映公司的创新网络关系强度、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本研究使用的问卷是用英文开发,后被翻译为中文,因此在问卷发放之前我们特别请创新领域的几位中外专家对问卷进行了英文再翻译及审核,确保了各个术语含义的一致性。
另外,在问卷的开发过程中和被正式发放之前,我们分别选择了几家不同类型的公司进行了现场访谈及问卷测试,以确定问卷的内容能够被准确理解和填写。
在发出的600份问卷中,最终回收有效问卷共2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6.3%。
样本企业的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样本企业描述性统计
样本量(个)所占比重(%)
产业分布纺织服装制造业6322.7家电制造业269.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1842.4汽车整车、改装车制造业7125.5
企业性质国有及国有控股5319.1私营或民营12846外商独资5118.3中外合资4114.7集体所有制5 1.8
地域华东地区9233.1%华北地区8630.9%中部地区4516.2%华南地区5519.8%
员工人数100人以下4315.5 101-5008530.6 501-20005419.4 2000人以上9634.5
2.变量与测量
(1)创新网络关系强度
如前文所述,创新网络是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结关系。
[77]其中,企业与其竞争者虽然具有竞争关系,但根据G h o s h等[78]的研究,其合作也可以为彼此降低研发成本并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
但以往研究中,关系强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是以社会学的个人关系研究为基础,[25]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网络的特点。
因此,本研究借鉴了潘松挺等[79]开发的基于企业创新网络的关系强度测量量表。
该量表基于中国特殊的商业文化环境而设计,相比国外学者开发的量表,更能反映在我国特殊文化和经济背景之下的网络关系强度。
我们从接触时间、投入资源、合作交流范围和互惠性4个维度共10个题项来度量核心企业与科研机构、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