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反思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强》教学反思15篇
《压强》教学反思1
这是一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实验教学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需要和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刚开始利用潜水员穿的不同的潜水衣、深海中的鱼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引入铺垫了良好的开端,在课结束时,请同学运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解释这几个图片所蕴含的道理来结束这节课,为本节课的学习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通过观察的的现象去体验,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液体存在压强时,我利用自制的教学演示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未装入水时容器底部和侧壁橡皮膜的形状是平整的,装入水后橡皮膜形状的变化,思考形状变化的原因,引入液体的压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谈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时,我主要采用了引导学进行思考得出: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但本节课仍有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少了一些,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探究中来。
2、有些环节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没能完成。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时间比较少,以至于有些问题提出后很难有预想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预习。
4、教学中细节处理的欠妥。
学生在探究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时,没有提示学生:橡皮膜朝上、朝下时注意橡皮膜深度有所变化,学生知识简单的探头盒子旋转了,使得橡皮膜朝上和朝下改变了一下方向,但在
转动的过程中橡皮膜的深度已有2cm左右的深度差距,致使测量橡皮膜朝上和朝下时的压强有较大的误差。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加默契。
《压强》教学反思2
上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
课前我们备课组做了很多准备,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无处不在,我们设计了十几个实验,这些实验都利用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物品。
本来觉得现象非常明显,结论肯定很容易得出,可是却发生了没有料到的情况。
首先,我用热水涮了一下矿泉水瓶子,然后把热水到处,迅速的把瓶盖拧紧。
不一会伴随着咔咔的响声瓶子就瘪了。
学生还说“劲可真大”我问同学们,是谁把瓶子压扁的?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是空气。
接着我又拿出两个玻璃片,很容易的就把玻璃偏分开了。
然后我又在玻璃片上面滴了几滴水,让一位同学把这两个玻璃片拉开。
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拉开。
我又问大家“是谁压着玻璃片,不让我们把玻璃片分开呢?”大家很坚定的说“空气”接着我在矿泉水瓶子侧壁钻了一个孔,然后到满水,水从小孔喷射出来,然后我迅速的把瓶盖拧紧,小孔不在向外喷水了,接着问大家“是谁不让水往外l流呢?”大家说“是空气”。
这时候我观察到班级里一位平时成绩很不错的同学,一直在思考什么,并且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兴奋。
等到其他同学都不说了,他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你在做实验的时候都用到了水,怎么能说是空气呢,没有液体压强的原因吗?”大家也七嘴八舌的附和起来,我让大家仔细观察实验,小孔在什么时候流水,什么时候不流水,大家说不拧盖子的时候水可以流出来,拧紧盖子水就不流了。
那么两次水都是一样的水,有无盖子的区别就在于液面上方是否与大气联通。
是谁影响水的流淌呢?他这是恍然大悟,确定是因为空气的因素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
首先就是备课的角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要自认为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就觉得学生在理解上没有问题了。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不能只凭经验判断,要注意引导,注意自己表述的语言是否到位。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
如果这节课上,我忽视了这个同学的想法,他一定会觉得知识是和实际脱轨的,要去背知识,这样势必会打消他学习的积极性,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动脑思考了。
如何正确的引导他才是最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透视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知识的方法,途径。
教学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反思,实践的过程。
《压强》教学反思3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有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__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
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轻视了对压力概念的认识。
二、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这是部分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进教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
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两种不同的方案让学生相互交流,使其从触觉、视觉不同角度认识压强。
但在施教的过程中,我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照顾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进一步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以让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三、压强的知识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但在施教中引导学生时,没有及时把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联系结合探究实验进一步强化,帮助学生构建压强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由于这一缺陷,迫使教师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用时过多。
四、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
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压强》教学反思4
在这节课中我最满意的地方有以下这些:
(一)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纪律好。
(二)多媒体使用恰当,这得益于课前自主搜集并修改好了教学演示视频。
(三)在学生实验的时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更进一步多做了一些,并提出了很好的问题。
说明学生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并且思维敏捷。
三、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我期望的水平,我很满意。
这节课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已经全部解决了。
对于一些非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也不是本节课的事情,学生完全可以下课后单独请教我。
四、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在学生做实验时,有好几次都失败了,我就小声地在旁边鼓励学生:不要急,慢点来,掌握要领和细节等等。
五、如果让我重新公开上这节课,还会这样上,如果让我上一节非公开课,我可能会把一些我直接讲解的知识点,以引导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六、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这也验证了课堂效率的重要性。
说明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七、当时听课的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教态自然,语言精练,语速适中,课堂气氛好,学习效果好,教学手段好,实验演示好等等。
当然提出了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
我的启发是:也许是我的运气好,也许是课前准备充分,这节课确实上得比较成功,并给我很多的启发,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感谢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大赛”,给了我一次提升自己的好机会。
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压强》教学反思5
今天上了《压强》这节课,袁老师来给我和兰甜甜指导,每人各上两节课,过程很折磨但是真的受益匪浅。
周末接到袁老师要来听课的通知,电灯熬油的做学案,做课件,理清思路,周一早上急急忙忙准备实验,自认为准备还算充分,上过一课,自认为还算顺利,只是觉得学生不是很活跃不是很配合,但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所在,袁老师几番点评之后,恍然大悟。
袁老师指出了两个大的问题,问题一是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问题。
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让学生有求知欲望,让他跟你“要”知识,而我却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制作学案,完成学案,完成教学任务,让课堂的知识点完整上,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停留在接受的层次上,他们并不兴奋,并不渴望得到知识。
如关于压力作用效果的引入,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观
察图片,也可以自己尝试图3的实验,完成学案中活动一的内容。
很好的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机会就这样被完成学案的任务性给抹杀了,按气球,按笔,都是为了完成学案上的任务,而不是体验这种感觉,我本末倒置了,正像那句经常被说的话,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样,我们是用学案教,而不是完成学案。
袁老师指导之后,下午的课上完,顿觉神清气爽,学生完全被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吸引,能感觉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我突然就觉得,同样是上午的设计,老师只不过变换了问法,创设了一点点小悬念,效果就完全不同,比如在学生整理了压强的基本知识之后,上午我就是直接介绍1PA是多大,压强的意义是什么。
下午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关于压强,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吗?学生果然问不出来,老师这个时候再说,“你们觉得都理解了,那我问你们一个吧,你知道
1Pa是多大吗”这样一问,学生的好奇心马上就上来了,比之前的效果要好很多。
但是下午在这个地方的教学仍然可以继续做深做大,但是由于准备时间还是较短,一些问题没有跟上,就过去了(比如关于将课前图片拿出来分析压强大小,帮助学生理解压强)
第二个大问题,是关于如何根据学生上课的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的问题。
上午课学生的反应让我不舒服,但是在袁老师点评之前,我并没有想到这是由于我提问的方式和教学设计的不得当造成的。
比如小组汇报的时候老师给出了一些提示,要从哪些方面汇报,我自认为提示的很细致,但是实际上,学生并不会回答,而且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是回答问题,而不是在演示和讲解实验,下午在重新上这个课的时候,我把问题进行了修改,把中间汇报的提示由考点改成了“你进行了怎样的操作,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提示很笼统,但是学生汇报的比上午要更顺利。
而教师想要的那些“考点”完全可以利用点评这个好的机会和平台,这时候的点评学生不仅能听得进去,而且老师可以从学生的汇报中发现问题,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是这样做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前总是觉得,学生汇报的环节老师不需要准备什么,现在越来越觉得,其实小组汇报的环节才是教师需要下功夫最多的环节。
1、任务布置要明确清晰,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记录什么2、
教师心里必须要很清楚,希望学生汇报出哪些内容,如果汇报不出来怎样引导3、教师心里要很清楚,学生汇报的时候会有哪些不同的层次,我希望他们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这些教师提前都应该预设好,这个环节其实也是设计中最难的。
4、教师的点评要有升华提升的作用,一些学生做不到或者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
如实验的科学性问题,实验的次数问题等等。
本节课学生反应不好的除了探究实验部分,就是压强的应用部分,而这两部分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
关于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上午我带着学生从公式分析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然后就让他们分析学案上的几张图片分别属于增大还是减小压强。
我是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难度稍微降低,而甜甜的课上让学生自己去说,学生几乎答不上来。
袁老师指导后我们知道了,是我们的设计出了问题,学生对于压强的概念本就陌生,而且压强并不像摩擦力那样常见,那样好理解,所以学生答不上来是正常的,那么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应该体现出来了,老师可以从理论上分析了方法之后,举些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例子,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性,知道压强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又帮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的桥梁建立起来,如果想让学生更好的分析,在前面压强的概念教学时,应该把对压强的理解做透,怎么判断压强是大还是小,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应该看被压物体的形变程度。
可见,一个重点的完成和一个难点的突破,并不是只要把这个知识点多讲即可,而是应该注意前后的联系,尤其是要将概念性的知识讲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很多内容的教学都能轻松很多,效果还会更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就要主要锻炼自己利用评价的机会进行教学的能力,和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这两方面去提高自己
《压强》教学反思6
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
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陌生的教学环境,缺乏实验器材,课前学情估计不足,在加上准备不充足,所以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我不够自信,时刻担心某个环节出错,教态不自然,面部表情僵硬,解说乏味,没有风趣,对学生的吸引不够。
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
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给学生太少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我认为这堂课是失败的课。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只是让学生乱想乱说。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
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在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应该让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据,防止学生进行胡猜瞎说。
使他们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这一常用的科学方法,也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二、没有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只是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探究实验。
猜想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它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的验证才能确定。
在学生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之后,决定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
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来排除那些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猜想”,如:“高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等,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用主要的精力来探究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尤其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做到,完全被学生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学生说什么,我就探究什么。
在实验中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探究实验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老师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使探究实验更为有效。
课堂上,我是主角,学生变成了被动因素,完全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没有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可以使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更为丰富多彩。
本节课题我没有让学生的兴奋点集中起来的素材,为新课引入铺垫太平淡。
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过度连接生硬,突然。
四、教学中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课堂刚开始时,情景设置的导入没有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模糊,学生不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其后的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论的得出都是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在表演,抢了学生的发言机会,对学生缺乏引导。
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学生没有获取知识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
《压强》教学反思7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非常好。
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学示范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有效:
“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
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
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
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提问有效:
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
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压强起作用。
这样提问有较强的启发性与针对性,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
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平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实验也有失败,请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学生学得有效:
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
课堂问题得到合理、机智地解决,充分反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的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我用逐渐增高的管子,把无形的大气压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难点。
六、多媒体使用合理有效:
一个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另一个是大气压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达到与实验同样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两个女生拉吸盘偶然拉开了,应及时让他们解释问什么拉开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两位同学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不慎将细玻璃管踢碎,给后面的讲解带来不便,我灵机一动用试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有效教学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
《压强》教学反思8
学习了压强后,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一个空茶壶的质量为0。
5千克,放在水平桌面上,茶壶底的面积为0。
01平方米,用茶壶盛了1。
2千克的水后,水的深度为0。
1米。
求,(1)水对茶壶底的压强(2)水对茶壶底的压力(g=10N/kg)
解法一:
已知:m=1。
2kg,g=10N/kg,s=0。
01m2
求:P,F
解:茶壶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等于它自身的重力
F=G=mg=1。
2kgX10N/kg=12N
P=F/S=12N/0。
01m2=1200Pa
解法二:
已知:水=1。
0x103kg/m3,
g=10N/kg,h=0。
1m,S=0。
01m2
求:P,F
解:P=gh
=1。
0x103kg/m3x10N/kgx0。
1m
=1000Pa
F=ps
=1000Pax0。
01m2
=10N
两种方法,两种结果,第一种方法显然错误。
于是,我把这两种解法写在黑板上,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第一种结果的错误原因所在,同学们也理解了本题的正确做法。
通过这到题,要向学生强调:做题时,要注意计算液体压强时,要先压强后压力,计算固体压强时要先压力后压强。
《压强》教学反思9
一、教学设计的分析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性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