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的清泉融入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谈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具 “ 学 化 ” 文
、
实
《 课程标准》 中提 出的课程 目标要求 : 历史课程要掌 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 形成正确 的时空观念 , 掌握最基 本
的识图 、 识表的技能 , 能够形成 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 迁
移的能力 , 了解归纳 、 分析 、 判断的逻辑方法 , 能够客观 、 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 历史现象。课程 目标要求是逐层 提高的, 但所有这些都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教学
语文的课 堂给我们 的印象是书声琅琅 ,声情并茂 , 教师时而侃侃 而谈 , 时而慷慨激昂 , 又时而充满深情 , 所 以很多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 有如坐春风之感 。 相反 , 史 历
人到课堂教学 中去 , 与教材 内容相结 合 , 就有助 于学 生
的 理解 和记 忆 了。
二、 运用语文的教学方法 , 历史 的课堂更生动 让
在很多学 生的意识 中 , 历史课 很枯燥 , 老师就是 照 本宣科 , 根本不用 听 , 课后背背记记就行 了, 也有的学生 觉得 历史课挺 好玩 , 以昕老师讲故事 , 往往结果是 可 但 老师讲 的故 事记住了 , 为什么讲故事 , 讲完 这个故事后 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 都没有记住 。这样的历史课堂是没 有效率 的 , 现在大力倡导“ 在 高效课堂 ” 的情况 下 , 这样 的课堂是我 们必须抛弃的。 《 课程标准》 在教学建议 中要求 : 教学要 以学生为主
伍
静
( 江苏省仪征市青 山中心学校 , 江苏
仪征
2 11) 14 7
摘要 : “ 都说 文史不分家” 这揭 示 了历 史与语 文之 间甚为密切的关 系。在新课 改的背景下 , , 我们要一 改过去的 学科本位思想。 将语 文的清泉融入到历史的长河 中去。这样不仅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更能够滋润人的心灵,
课则枯燥无 味 , 还常有学生在课堂上恹恹欲睡。 那么 , 解 决这一 问题 的一个很 好的方法就是借用 语文课上 富有 表现力 的语言形式 , 激发学 生学 习历史 的兴趣。 课 堂语言 的文学化。由于历史知识 的过去性特征 , 学生所学知识都与现实相距久远 , 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 讲很 陌生 。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用准确 、 形象 的或者 幽默的语言 , 充满感情地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或者 历史事件 。 在历史教材 中, 无论哪个时代 , 都会 有这一时 代 的重大事件和辉煌成就 , 这些都会在很多文学作品 中 得以体现 。学生对 于这些作品并不陌生 , 应加 以充分利 用。 毕竟这不是语文课 , 的 目的是通过有感情 的诵读 , 我 去体会 诗人 的 内心情感 ,比较两位 诗人不 同的作 品风
~
格, 理解为什么他们代表 了中国古代诗歌 的最高成就。 总之 , 历史 的课 堂不一定就是机 械呆板 的 , 我们 可 以通过丰富多彩 的活动让它活泼起来 ; 历史 的语言也无 须是枯燥乏味的 , 我们可 以用文学化 的语言让它生动起
陶冶 情操 , 促进 发 展 。 关键 词 : 学科 联 系 ; 学科 整 合 ; 史课 堂 文学 化 历
如何学好历 史 , 减负” 在“ 的大背景下 , 怎样才能让 学 生积极 主动地去学历史 , 学得既轻松 又有效 果 , 确实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所谓“ 文史不分家” 那么初 中历史 , 的教学就不应该孤军奋战 , 而是应该和语文学科 紧密联 系, 从教 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语言等方 面进 行整合 , 让历史课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 , 让历史的课堂更加生动 活泼。 引入语文教材 内容 , 让历史课 的教学 内容 更充
让历史的课堂更生动在很多学生的意识巾历史课很枯燥老师就是照本宣科根本不用听课后背背记记就行了也有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挺好玩可以听老师讲故事但往往结果是老师讲的故事记住了为什么讲故事讲完这个故事后需要掌握哪些知识都没有记住
【 索与实践 】 探
把语文 的清泉融入到历史的长河中去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谈 历 史 学科 与语 文 学 科 的联 系
一
础, 面对大段的史实材料 , 首先要能读懂 , 才能找 出哪些 是重点段落 , 哪些是关键词 , 出这些 , 找 就能找 出教学的 重点。 第二 , 开展多种形式 的课堂活动。 这些活动 的开展 不仅丰富 了教学形式 , 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 的理解 和分析 。 开展这些活动 , 语文知识 、 语文能力是不可缺少 的。诸如辩论 、 演讲都需要学生有较强 的语言表达能力 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历史课上运用这些方法 , 既可以把 语文课 上学 到的知识加 以运用 , 又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 点难点 , 两门学科得到 了很 好的整合 。 在学 习“ 文成公 主 人藏” 一节 时, 我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 , 分小组 编演历史剧 , 看哪个小组演 的最好 , 的最真实。 演 这里特 别强调真实 , 历史课的 内容都是史实 , 不是戏说 。 学生在 编演历史剧时 , 必须尊重史 实。 通过这一次表演 , 学生 记 住了史实 , 树立 了学生正确 的历史观。开展多种形式的 课堂活 动是新时期新课 改的要求 , 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 行之有效 的方法。 三 、 用语 文课富于变化 的语 言形式 。 借 让历 史课堂
内容 的基础上 的。我们再来看我们 的历史教材 , 由于受 篇 幅的限制 , 教学 内容 比较简单 , 评价总结也 是寥寥数 语, 十分单调 、 抽象 。如果教师上课 只是照本 宣科 地讲
授而并不进行再加工 , 学生也 只是死记硬背教学 内容而
不理解 , 教学 的效果可想而知 , 该记住的也没记住 , 更不 要讲让学生搞清楚来龙去 脉 , 去做一些分析理解 的题 目 了。如果我们把学生在语文课本 中学到的一些篇章 融
体, 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 组 织丰富多彩 的教学活动 ,充分开发 和利用课程教 学资 源。 究竟如何运用 呢? 第一 , 将阅读引入历史课堂 , 培养 学生阅读文本 , 阅读历史 资料 的能力。有些老师总认为 课堂时间有 限 , 让学生读 书太浪费时间 , 不如 自己讲 讲 算了。但实际上 , 阅读也是一种能力 。阅读是理解的基
、
实
《 课程标准》 中提 出的课程 目标要求 : 历史课程要掌 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 形成正确 的时空观念 , 掌握最基 本
的识图 、 识表的技能 , 能够形成 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 迁
移的能力 , 了解归纳 、 分析 、 判断的逻辑方法 , 能够客观 、 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 历史现象。课程 目标要求是逐层 提高的, 但所有这些都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教学
语文的课 堂给我们 的印象是书声琅琅 ,声情并茂 , 教师时而侃侃 而谈 , 时而慷慨激昂 , 又时而充满深情 , 所 以很多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 有如坐春风之感 。 相反 , 史 历
人到课堂教学 中去 , 与教材 内容相结 合 , 就有助 于学 生
的 理解 和记 忆 了。
二、 运用语文的教学方法 , 历史 的课堂更生动 让
在很多学 生的意识 中 , 历史课 很枯燥 , 老师就是 照 本宣科 , 根本不用 听 , 课后背背记记就行 了, 也有的学生 觉得 历史课挺 好玩 , 以昕老师讲故事 , 往往结果是 可 但 老师讲 的故 事记住了 , 为什么讲故事 , 讲完 这个故事后 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 都没有记住 。这样的历史课堂是没 有效率 的 , 现在大力倡导“ 在 高效课堂 ” 的情况 下 , 这样 的课堂是我 们必须抛弃的。 《 课程标准》 在教学建议 中要求 : 教学要 以学生为主
伍
静
( 江苏省仪征市青 山中心学校 , 江苏
仪征
2 11) 14 7
摘要 : “ 都说 文史不分家” 这揭 示 了历 史与语 文之 间甚为密切的关 系。在新课 改的背景下 , , 我们要一 改过去的 学科本位思想。 将语 文的清泉融入到历史的长河 中去。这样不仅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更能够滋润人的心灵,
课则枯燥无 味 , 还常有学生在课堂上恹恹欲睡。 那么 , 解 决这一 问题 的一个很 好的方法就是借用 语文课上 富有 表现力 的语言形式 , 激发学 生学 习历史 的兴趣。 课 堂语言 的文学化。由于历史知识 的过去性特征 , 学生所学知识都与现实相距久远 , 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 讲很 陌生 。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用准确 、 形象 的或者 幽默的语言 , 充满感情地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或者 历史事件 。 在历史教材 中, 无论哪个时代 , 都会 有这一时 代 的重大事件和辉煌成就 , 这些都会在很多文学作品 中 得以体现 。学生对 于这些作品并不陌生 , 应加 以充分利 用。 毕竟这不是语文课 , 的 目的是通过有感情 的诵读 , 我 去体会 诗人 的 内心情感 ,比较两位 诗人不 同的作 品风
~
格, 理解为什么他们代表 了中国古代诗歌 的最高成就。 总之 , 历史 的课 堂不一定就是机 械呆板 的 , 我们 可 以通过丰富多彩 的活动让它活泼起来 ; 历史 的语言也无 须是枯燥乏味的 , 我们可 以用文学化 的语言让它生动起
陶冶 情操 , 促进 发 展 。 关键 词 : 学科 联 系 ; 学科 整 合 ; 史课 堂 文学 化 历
如何学好历 史 , 减负” 在“ 的大背景下 , 怎样才能让 学 生积极 主动地去学历史 , 学得既轻松 又有效 果 , 确实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所谓“ 文史不分家” 那么初 中历史 , 的教学就不应该孤军奋战 , 而是应该和语文学科 紧密联 系, 从教 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语言等方 面进 行整合 , 让历史课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 , 让历史的课堂更加生动 活泼。 引入语文教材 内容 , 让历史课 的教学 内容 更充
让历史的课堂更生动在很多学生的意识巾历史课很枯燥老师就是照本宣科根本不用听课后背背记记就行了也有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挺好玩可以听老师讲故事但往往结果是老师讲的故事记住了为什么讲故事讲完这个故事后需要掌握哪些知识都没有记住
【 索与实践 】 探
把语文 的清泉融入到历史的长河中去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谈 历 史 学科 与语 文 学 科 的联 系
一
础, 面对大段的史实材料 , 首先要能读懂 , 才能找 出哪些 是重点段落 , 哪些是关键词 , 出这些 , 找 就能找 出教学的 重点。 第二 , 开展多种形式 的课堂活动。 这些活动 的开展 不仅丰富 了教学形式 , 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 的理解 和分析 。 开展这些活动 , 语文知识 、 语文能力是不可缺少 的。诸如辩论 、 演讲都需要学生有较强 的语言表达能力 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历史课上运用这些方法 , 既可以把 语文课 上学 到的知识加 以运用 , 又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 点难点 , 两门学科得到 了很 好的整合 。 在学 习“ 文成公 主 人藏” 一节 时, 我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 , 分小组 编演历史剧 , 看哪个小组演 的最好 , 的最真实。 演 这里特 别强调真实 , 历史课的 内容都是史实 , 不是戏说 。 学生在 编演历史剧时 , 必须尊重史 实。 通过这一次表演 , 学生 记 住了史实 , 树立 了学生正确 的历史观。开展多种形式的 课堂活 动是新时期新课 改的要求 , 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 行之有效 的方法。 三 、 用语 文课富于变化 的语 言形式 。 借 让历 史课堂
内容 的基础上 的。我们再来看我们 的历史教材 , 由于受 篇 幅的限制 , 教学 内容 比较简单 , 评价总结也 是寥寥数 语, 十分单调 、 抽象 。如果教师上课 只是照本 宣科 地讲
授而并不进行再加工 , 学生也 只是死记硬背教学 内容而
不理解 , 教学 的效果可想而知 , 该记住的也没记住 , 更不 要讲让学生搞清楚来龙去 脉 , 去做一些分析理解 的题 目 了。如果我们把学生在语文课本 中学到的一些篇章 融
体, 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 组 织丰富多彩 的教学活动 ,充分开发 和利用课程教 学资 源。 究竟如何运用 呢? 第一 , 将阅读引入历史课堂 , 培养 学生阅读文本 , 阅读历史 资料 的能力。有些老师总认为 课堂时间有 限 , 让学生读 书太浪费时间 , 不如 自己讲 讲 算了。但实际上 , 阅读也是一种能力 。阅读是理解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