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的比较
内容摘要:爱情可以说是世界文学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的戏剧中有关
婚恋的题材比比皆是,并且从各个角度对这一题材进行整理研究的都有。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它们常常被称为东西方的爱情悲剧的典型,广为流传。
这两部作品产生在不同的时代、国家和民族,但是故事情节有着相似之处,同是歌颂爱情,同是反对封建,结局同是双双赴死。
然而这些只是粗略的相似,它们之间的差异是不能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
本文试将从爱情表现、爱情障碍、悲剧结局这三方面来揭示两部爱情剧的不同和差异。
关键词: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爱情是人类人性的永恒主题,无论古今中外,追求美满的爱情是人人都向往的。
就连宣扬克己复礼的先圣古贤孔子在整理《诗经》时,也把爱情诗《关雎》放在开篇的位置上,可见爱情是不能被忽视和肆意扼杀的,然而在曾经的那段特殊时期里,爱情是不被允许的,可以说是一个禁区。
在那个腐朽落后、极端专制的封建势力的压制下,为了争取美好的爱情和婚姻, 不知有多少青年男女付出了自己的美好青春年华甚至生命, 酿成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
如:我国有焦仲卿与其妻,梁山伯与祝英台, 外国也有罗密欧与朱丽叶。
而后两者一直以来则被当作凄美爱情的典范。
跟他们之间纯洁、执着、悲壮的爱情比起来,我们那些世俗的爱情都会显得黯然失色。
一、关于爱情表现
莎翁塑造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天真直率,热情奔放,朝气蓬勃而又勇敢无畏,浑身上下散发着青春浪漫的气息。
取材的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意大利北部的小城维洛那。
最具声名地位的两大家族蒙太古与凯普莱特具有不共戴天的世仇,连双方家里的仆人在街上碰见都会对骂。
常常因为一句口头上的空言都能引起市民的械斗,而遗憾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来自于这两个互相敌视的家庭,“只恨这解不开的世仇宿怨,这段山海深情向谁申诉?”从一开始他们就不顾世仇,勇敢相爱,一旦决定相爱,就毫不退缩。
他们在凯普莱特举办的家庭舞会上一见钟情,为了能见到心上人,罗密欧冒着生命危险,翻过高墙跳入朱丽叶家的花园。
为了爱情,他还甘愿抛弃姓氏。
最后,为了爱情,他甚至毫不犹豫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而朱丽叶也毫不逊色,爱情在她眼中至高无上,虽然她“真想遵守礼法,否认已经说过的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顾了!”当礼法与爱情发生冲突时,她的态度那么的决绝“永别了,礼法!”。
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是这样的举足轻重,礼法已被弃置一旁。
她虽然曾预感到“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却依然勇往直前。
热烈的爱情使她完全抛弃了贵族小姐的羞赧与矜持,直截了当地向心上人说“告诉我,你愿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举行婚礼,我就会把我的整个命运交托给你,随了你,———我的夫君———走遍海角与天涯。
”罗朱两人热情大胆,
勇往直前,没有丝毫的迟疑和动摇,忠于自己的内心和本性,毫不迁就,个性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梁、祝做为人的自然本性却总是不由自主的地缩在社会伦理的阴影里,实实在在的循规蹈矩,怎么也不敢超越先人树立的道德标本,他们的个性几乎没有什么亮点,也就不怎么能引人注目。
梁恪守古训,真的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在他身上我们很难看到聪明伶俐之气,他连最基本的观察力与判断力也不曾具备,与英台同窗三年,竟不识其女性特征的蛛丝马迹,这在我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那样长时间形影相随的相处怎么能没有看出哪怕一点点的英台的女性特征。
同时他也缺乏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锐气,在他得知英台原是“红妆翠袖”而“谈及婚姻之事”时,英台已许马氏,这个消息是多么的残酷和令人心痛啊,而他竟能硬生生接受这个结局,不是象罗密欧那样毫不退缩地努力追求自己的爱情,在阻挠面前他有的表现只是“自恨来迟,懊悔不迭”怨天尤人,终至相思成病,“奄奄不起”。
且不说在那样的封建腐朽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爱情能不能被接受和允许,但是你却想都未曾想过努力,试图去争取,你怎么就知道一定不可能被接受。
与梁山伯相比,祝英台给人以稍许的聪明活泼之感,她跟随哥哥们读书,并且做出女扮男装出外游学之事,在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可以说颇具个性,然而她的这种个性的火花也闪亮了这么一下,随即便淹没在汹涌的社会伦理的洪流中了。
就连仅此一下的闪光,也是相当微弱的,因为她在离家求学出发时,折榴花对天祷告道:“奴家祝英台出外游学,若完名全节,此枝生根长叶,年年花发;若有不肖之事,玷辱门风,此枝枯萎。
”祷毕出门,她是在许下对天、神、社会道德规范的保证书才敢出门的,归时花叶并茂的榴枝令她很是欣慰。
在共读期间,虽对山伯的感情日渐加深,英台却也不敢追随自己的本心,向山伯倾吐。
她的爱情只得在个人主义与社会伦理冲突的夹缝中艰难成长,在爱情里刻意的压抑自己,从不表现。
她要离开余杭返乡了,难分难舍十八里相送,这是最好也是最后一次向山伯表白爱情的机会,而祝却依然只用比喻暗示。
眼看行程已尽,山伯还未明了,她也心急如焚,然而社会伦理大墙巍然屹立,她不敢逾越,不禁缩身退让,只约定“二个月内可来见访”,再“露其机括”,缘何待那时才能露其机括?说到底,其目的只是为了以示贞节,好作一个符合社会完美道德标准的淑女。
梁、祝对于爱情追求的畏首畏尾的表现让我只觉得的可悲可叹也可气,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他们很自然的表现吧,而对于爱情,他们的心动而少行动的表现是不够的。
二、关于爱情的障碍
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爱情发展是那么的艰难,可谓是障碍重重,这也是他们爱情能够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
尽管他们的爱情也是发生在封建时代,然而却是在封建社会的尾巴时期,那时的封建势力差不多处于苟延残喘的地步了,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在欧洲大地上遍地冒尖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倡人性解放、自由的文艺复兴如火如荼的传播开来。
人们纷纷冲破束缚,释放自己本性,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爱情幸福。
罗密欧也一样,他也曾大胆的去追求美人罗瑟琳,勇敢的、坦诚的去向恋人表白自己的心迹,只是被残酷的拒绝了而已,这充分说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是可以、允许去追求自己的爱情的。
所以罗与朱爱情的最大障碍则是两个大家族之间解不开化不淡的世仇宿怨。
就连两家的仆人遇到了就都是怒目
相向,甚至动起武力,这种仇恨可想而知。
加上,蒙太古与凯普莱特都是那个小城的势力大族,势力相当,谁都很难使对方屈服,更谈不上是自觉地低头、和解了。
所以他们在这种僵持、尴尬的情境下激燃起来的爱情必然难以正常的成长和被接受、允许的。
梁、祝之间的爱情的障碍则是封建礼法和门第有差这些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根深蒂固的束缚。
封建的那套礼法被制定和推行的太长久了,一代代的、一辈辈的传承下来,人们很自然的就接受了,不会想到去破坏和试图冲破他们。
首先是,那些名目繁多的礼法深深的影响着人们性格的养成和发展,梁、祝不能例外,是这种礼法下生活的人们的代表,他们的自然本性被严重的约束,不敢释放丝毫,即使是爱的那么的深,却也敢表明心迹,只是在内心里默默受着煎熬,只是通过暗示和比喻等手段了试图让山伯明白,而山伯则是典型的封建酸儒、迂腐的知识分子,只是刻板的读着圣贤书,怎么也不能察觉和意识到英台的女子身份和那份浓浓的情感。
而当得知英台的心意和她将嫁马家时,他选择的是自悔自恨,而没有采取任何实际的行动,或许他是自认家势薄弱、门第衰微而无法与马家相抗衡而只能自叹自悲而不做一事,终至相思悲叹而逝。
而祝父则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将女儿嫁往马家,财势门第相当,向来儿女的婚事都是由父母做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三、关于悲剧结局
不论是《罗密欧和朱丽叶》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都被公认为典型的爱情悲剧,其悲剧性则主要体现在结局上。
有人曾说,悲剧即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爱情本是人类多么美好的感情啊,那样的迷人、纯洁、高尚,追求却不得,甚至于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在爱情里生命显得是那样的无力和渺小。
莎士比亚对他这部悲剧有一个简单的概念:这对情人是环境的牺牲品, 他们的命运和他们本身并无关系, 是一系列可怕的偶然的不幸最终毁灭了他们。
然而罗与朱相继赴死是偶然事件还是命运的必然,这值得我们思考。
如果在这么多的偶然的不幸事件中, 哪怕只有一件没有出错,或许一切就都会向好的结局发展下去。
要是怎么怎么样,就不会怎么这么样了,每次都差那么一点点,这些众多的偶然事件和无处不有的死亡气息的暗示似乎在告诉我们,罗、朱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的。
整部戏剧留给人们最深的是对于本可避免而又未能避免的悲剧结局的遗憾, 是对于殉情所导致的家族和解的欣慰, 也是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本性当中的必然性悲剧因素的思考。
梁、祝虽然也以死殉情,但结尾场面相比之下却少了许多悲剧气氛。
有很多人都说中国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由于人们深受儒家“和谐”思想的影响。
如:中庸、不走极端、张弛有度、适可而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等,体现在美学上则是崇尚“中和”之美,应“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使他们不习惯于展现强烈的感情。
因此,他们很少把悲剧推向极端,而是遵循“发于情性、止乎礼仪”的原则,理性节制情感。
因此,象梁祝这样的中国古典爱情悲剧就常以大团圆或象征性团圆结尾,而呈现出一种柔性的悲。
同时这也是朴素、善良的中国人们的对他们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寄予的美好希望。
他们总是愿意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好人在现实中遭到不幸,但总希望在作品里给他们一个好的结局,即使他们不得不面对死亡,也要想办法让其达成生前的愿望,哪怕是虚幻的。
就如:山伯和英台在死后双双化蝶而幸福生活在一
起。
也总算使人们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得到审美追求上的满足和安慰。
总的来说,《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著名的爱情悲剧,一个产生于古老的东方,一个产生于近代的西方,给人以冥冥之中遥相呼应之感。
充分说明了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爱情是古老而常新的文学题材,它是不容忽视和有意遏制的,人人都有权利去追求爱情的幸福。
两部作品的差别充分体现了他们与彼此文化的密切贴合。
《梁祝》相对偏于柔美凄哀,《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显得激烈悲壮。
参考文献:
1.《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引文均引自《罗密欧与朱丽叶》,朱生豪译,《莎
士比亚戏剧全集(快读)》(下),远方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 梁祝引文均引自冯梦龙:《古今小说》第28卷。
3.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看中西文化差异,宋婕,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0卷第一期,2010 年2 月。
4.壮丽的太阳与秀美的月亮———试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
祝英台》之差异及其文化成因,程英,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5卷,第一期,2002年3月。
5.当罗密欧遇上祝英台——对比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
英台》的悲剧性结局,蒲沐童,《大众文艺》(文艺评论)。
6.偶然的事件还是命运的预兆,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欣赏,贺阿丽,山西高等学院社会科学学报,第20卷第7期,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