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
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 那样从容不迫。 • 望中景色和车马动 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 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 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 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 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
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 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 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 此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 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 妙趣和真谛。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字词注释
1. 鹿门;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作者隐 居的地方。 2. 昼:白天。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昼 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3. 鱼梁:水中沙注洲名。《水经注· 沔水》: “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在襄 阳县东,距鹿门很近。渡头:即渡口。喧: 指人们争渡的喧哗声。 4.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 江村走去。
5.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6.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 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 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7.庞公:庞德公,汉末隐士,襄阳人,与司 马微、诸葛亮为友,曾隐居鹿门。栖:居 住。 8.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 陋,松径:空虚静寂。 9.唯有:独有,只有。幽人:泛指隐者,这 里是诗人自称。
【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 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 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 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 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 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 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 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州
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
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 有《孟浩然集》。他的诗多写隐 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 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 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 妙之趣。
夜归鹿门歌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 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 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 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 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 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 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 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 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 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 隐的情怀志趣。
己归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
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
厌倦。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 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 • 傍晚野外的秋景图。

对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
凉色彩的景物加以渲染,反映了诗人感
情上的波折变化——越接近归隐地就越
• 并非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
外有意, 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
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
感情。
• 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 —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 有情。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表示自
对比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却是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此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 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发感到凄清。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 •
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
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 有闭门谢客之意。 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 事——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 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 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 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 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 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 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沉缓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对比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 此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 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 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 的情怀。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 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
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
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
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
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
点愤郁不平之气。
小结
• 前四句的动态描写与后四句的静态刻画两 相对比,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 也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 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 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 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 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 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