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2019年高考化学命题热点提分攻略 专题10 平衡原理的应用难点突破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0 平衡原理的应用
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常数位于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部分,从近几年的高考中发现,化学平衡常数已成为了高考命题的热点;电离平衡常数和沉淀溶解平衡常数也渐有“升温”的表现,因此,可以预测平衡常数在今后的高考中,将继续成为高考的重点及热点
考点一四大平衡的共同点
1. 所有的平衡都建立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
平衡类别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
溶质与其饱和溶液的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弱电解质盐中的“弱”离子
共存体系
平衡特点逆、等、定、动、变
2. 都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平衡的移动
影响因素:温度(升温促进吸热过程进行)
浓度(单一物质、所有物质)
化学平衡中的改变压强相当于同等倍数的改变所有气体的浓度。

【典例1】【2018全国1】最近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CO2+H2S协同转化装置,实现对天然气中CO2和H2S的高效去除。

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电极分别为ZnO石墨烯(石墨烯包裹的ZnO)和石墨烯,石墨烯电极区发生反应为:
①EDTA-Fe2+-e-=EDTA-Fe3+
②2EDTA-Fe3++H2S=2H++S+2EDTA-Fe2+
该装置工作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阴极的电极反应:CO2+2H++2e-=CO+H2O
B. 协同转化总反应:CO2+H2S=CO+H2O+S
C. 石墨烯上的电势比ZnO石墨烯上的低
D. 若采用Fe3+/Fe2+取代EDTA-Fe3+/EDTA-Fe2+,溶液需为酸性
C
【答案】
C、石墨烯电极为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因此石墨烯上的电势比ZnO石墨烯电极上的高,C错误;
D、由于铁离子、亚铁离子均易水解,所以如果采用Fe3+/Fe2+取代EDTA-Fe3+/EDTA-Fe2+,溶液需要酸性,D 正确。

答案选C。

点睛:准确判断出阴阳极是解答的关键,注意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分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而得出阴阳极。

电势高低的判断是解答的难点,注意从物理学的角度借助于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去分析。

【典例2】【2018天津】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是化学实验的基本问题,主要考查物质检验和性质比较实验的问题。

根据题目表述,与课上讲解的实验进行对比,比较异同,就可以判断了。

详解:A.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Fe2+,但是无法证明是否有Fe3+。

选项A 错误。

B .向
C 6H 5ONa 溶液中通入CO 2,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了苯酚,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则,得到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

选B 正确。

C .向含有ZnS 和Na 2S 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 4溶液,虽然有ZnS 不溶物,但是溶液中还有Na 2S ,加入硫酸铜溶液以后,Cu 2+
一定与溶液中的S 2-
反应得到黑色的CuS 沉淀,不能证明发生了沉淀转化。

选项C 错误。

D .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有很多可能),再加入盐酸时,溶液中就会同时存在硝酸钡电离的硝酸根和盐酸电离的氢离子,溶液具有硝酸的强氧化性。

如果上一步得到的是亚硫酸钡沉淀,此步就会被氧化为硫酸钡沉淀,依然不溶,则无法证明原溶液有硫酸根离子。

选项D 错误。

点睛:在解决本题中选项C 的类似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判断溶液中的主要成分。

当溶液混合进行反应的时候,一定是先进行大量离子之间的反应(本题就是进行大量存在的硫离子和铜离子的反应),然后再进行微量物质之间的反应。

例如,向碳酸钙和碳酸钠的悬浊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先和碳酸钠反应得到碳酸氢钠,再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

【典例3】【2018江苏】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详解:A 项,向苯酚浊液中加入Na 2CO 3溶液,浊液变清,发生反应+Na 2CO 3→+NaHCO 3,酸性:
H2CO3HCO3-,A项错误;B项,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说明CCl4将I2从碘水中萃取出来,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B项正确;C项,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发生的反应为Fe+Cu2+=Fe2++Cu,根据同一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氧化性Cu2+Fe2+,C项错误;D项,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先达到AgI的溶度积,但由于NaCl、NaI的浓度未知,不能说明AgCl、AgI溶度积的大小,D项错误;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探究、萃取的原理、氧化性强弱的判断、沉淀的生成。

易错选D项,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忽视NaCl、NaI的浓度未知,思维不严谨。

【典例4】【2018江苏】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图甲是CO(g)+H2O(g)CO2(g)+H2(g)的平衡常数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说明该反应的ΔH<0
B. 图乙是室温下H2O2催化分解放出氧气的反应中c(H2O2)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H2O2分解速率逐渐减小
C. 图丙是室温下用0.1000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0 mol·L−1某一元酸HX的滴定曲线,说明HX是一元强酸
D. 图丁是室温下用Na2SO4除去溶液中Ba2+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溶液中c(Ba2+ )与c(SO42−)的关系曲线,说明溶液中c(SO42− )越大c(Ba2+ )越小
【答案】C
弱酸;D项,根据图像可见横坐标越小,纵坐标越大,-lgc(SO42-)越小,-lgc(Ba2+)越大,说明c(SO42-)越大c(Ba2+)越小。

详解:A项,升高温度,lgK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该反
应的ΔH
0,A 项正确;B 项,根据图像,随着时间的推移,c (H 2O 2)变化趋于平缓,随着反应的进行H 2O 2
分解速率逐渐减小,B 项正确;C 项,根据图像,没有滴入NaOH 溶液时,0.1000mol/LHX 溶液的pH
1,HX
为一元弱酸,C 项错误;D 项,根据图像可见横坐标越小,纵坐标越大,-lgc (SO 42-
)越小,-lgc (Ba 2+
)越大,说明c (SO 42-)越大c (Ba 2+
)越小,D 项正确;答案选C 。

点睛:本题考查图像的分析,侧重考查温度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酸碱中和滴定pH 曲线的分析、沉淀溶解平衡曲线的分析,掌握有关的原理,明确图像中纵、横坐标的含义和曲线的变化趋势是解题的关键。

考点二 四大平衡常数的应用
B(g) p (1)对于一元弱酸HA :HA
H +
+A

,电离常数K a =c (H +)·c (A -
)c (HA )
(2)对于一元弱碱BOH :BOH B +
+OH -
,电离常数K b

c +
c

c
1. 化学平衡常数
2.电离常数
3.水的离子积常数
4.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
【典例5】【2018全国3】用0.100 mol·L-1 AgNO3滴定50.0 mL 0.0500 mol·L-1 Cl-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根据曲线数据计算可知K sp(AgCl)的数量级为10-10
B. 曲线上各点的溶液满足关系式c(Ag+)·c(Cl-)=K sp(AgCl)
C. 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400 mol·L-1 Cl-,反应终点c移到a
D. 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00 mol·L-1 Br-,反应终点c向b方向移动
【答案】C
B.由于K SP(AgCl)极小,所以向溶液滴加硝酸银就会有沉淀析出,溶液一直是氯化银的饱和溶液,所以c(Ag+)·c(Cl-)=K SP(AgCl),选项B正确。

C.滴定的过程是用硝酸银滴定氯离子,所以滴定的终点应该由原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决定,将50mL 0.05mol/L的Cl-溶液改为50mL 0.04mol/L的Cl-溶液,此时溶液中的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是原来的0.8倍,
所以滴定终点需要加入的硝酸银的量也是原来的0.8倍,因此应该由c点的25mL变为25×0.8=20mL,而a 点对应的是15mL,选项C错误。

D.卤化银从氟化银到碘化银的溶解度应该逐渐减小,所以K SP(AgCl)应该大于K SP(AgBr),将50mL 0.05mol/L 的Cl-溶液改为50mL 0.05mol/L的Br-溶液,这是将溶液中的氯离子换为等物质的量的溴离子,因为银离子和氯离子或溴离子都是1:1沉淀的,所以滴定终点的横坐标不变,但是因为溴化银更难溶,所以终点时,溴离子的浓度应该比终点时氯离子的浓度更小,所以有可能由a点变为b点。

选项D正确。

点睛:本题虽然选择了一个学生不太熟悉的滴定过程——沉淀滴定,但是其内在原理实际和酸碱中和滴定是一样的。

这种滴定的理论终点都应该是恰好反应的点,酸碱中和滴定是酸碱恰好中和,沉淀滴定就是恰好沉淀,这样就能判断溶液发生改变的时候,滴定终点如何变化了。

【典例6】【2018北京】测定0.1 mol·L-1 Na2SO3溶液先升温再降温过程中的pH,数据如下。

实验过程中,取①④时刻的溶液,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做对比实验,④产生白色沉淀多。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Na2S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H2O+OH−
B. ④的pH与①不同,是由于浓度减小造成的
C. ①→③的过程中,温度和浓度对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一致
D. ①与④的K w值相等
【答案】C
温度相同,④与①对比,SO32-浓度减小,溶液中c(OH-),④的pH小于①;C项,盐类水解为吸热过程,①→③的过程,升高温度SO32-水解平衡正向移动,c(SO32-)减小,水解平衡逆向移动;D项,K w只与温度有关。

详解:A项,Na2SO3属于强碱弱酸盐,SO32-存在水解平衡:SO32-+H2O HSO3-+OH-、HSO3-+H2O H2SO3+OH-,A项正确;B项,取①④时刻的溶液,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做对比实验,④产生白色沉淀多,说明实
验过程中部分Na2SO3被氧化成Na2SO4,①与④温度相同,④与①对比,SO32-浓度减小,溶液中c(OH-),④的pH小于①,即④的pH与①不同,是由于SO32-浓度减小造成的,B项正确;C项,盐类水解为吸热过程,①→③的过程,升高温度SO32-水解平衡正向移动,c(SO32-)减小,水解平衡逆向移动,温度和浓度对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相反,C项错误;D项,K w只与温度有关,①与④温度相同,K w值相等;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外界条件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影响水的离子积的因素、SO32-的还原性。

解题时注意从温度和浓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典例7】【2018江苏】H2C2O4为二元弱酸,K a1 (H2C2O4) =5.4×10−2,K a2 (H2C2O4) =5.4×10−5,设H2C2O4溶液中c(总)=c(H2C2O4) +c(HC2O4−) +c(C2O42−)。

室温下用NaOH溶液滴定25.00 mL 0.1000 mol·L−1H2C2O4溶液至终点。

滴定过程得到的下列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 0.1000 mol·L−1 H2C2O4溶液:c(H+ ) =0.1000 m ol·L−1+c(C2O42− )+c(OH−)−c(H2C2O4 )
B. c(Na+ ) =c(总)的溶液:c(Na+ ) >c(H2C2O4 ) >c(C2O42− ) >c(H+ )
C. pH = 7的溶液:c(Na+) =0.1000 mol·L−1+ c(C2O42−) −c(H2C2O4)
D. c(Na+ ) =2c(总)的溶液:c(OH−) −c(H+) = 2c(H2C2O4) +c(HC2O4−)
【答案】AD
(H2C2O4),HC2O4-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则c(C2O42-)c(H2C2O4);C项,滴入NaOH溶液后,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c(Na+)+c(H+)=c(HC2O4-)+2c(C2O42-)+c(OH-),室温pH=7即c(H+)=c(OH-),则c(Na+)=c(HC2O4-)+2c(C2O42-)=c(总)+c(C2O42-)-c(H2C2O4),由于溶液体积变大,c(总)0.1000mol/L;D 项,c(Na+)=2c(总)时溶液中溶质为Na2C2O4,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c(Na+)+c(H+)=c(HC2O4-)+2c(C2O42-)+c(OH-),物料守恒为c(Na+)=2[c(H2C2O4) + c(HC2O4-)+ c(C2O42-)],两式整理得c(OH-)-c(H+)=2c(H2C2O4)+c(HC2O4-)。

详解:A项, H2C2O4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c(H+)=c(HC2O4-)+2c(C2O42-)+c(OH-),0.1000 mol·L−1H2C2O4溶液中0.1000mol/L=c(H2C2O4) + c(HC2O4-)+ c(C2O42-),两式整理得c(H+)=0.1000mol/L-c(H2C2O4)+c(C2O42-)+c(OH-),A项正确;B项,c(Na+)=c(总)时溶液中溶质为NaHC2O4,HC2O4-既存在电离平衡又存在水解平衡,HC2O4-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HC2O4-+H2O H2C2O4+OH-,HC2O4-水解常数
小初高试卷教案习题集
小初高试卷教案习题集 K h
=
=
=
=
=1.8510
-13K a2(H 2C 2O 4),HC 2O 4-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则c (C 2O 42-)
c (H 2C 2O 4),B 项错误;C 项,滴入NaOH 溶液后,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c (Na +)+c (H +)=c (HC 2O 4-)+2c (C 2O 42-)+c (OH -),室温pH=7即c (H +)=c (OH -),
则c (Na +)=c (HC 2O 4-)+2c (C 2O 42-)=c (总)+c (C 2O 42-
)-c (H 2C 2O 4),由于溶液体积变大,c (总)0.1000mol/L ,c (Na +)0.1000mol/L +c (C 2O 42-)-c (H 2C 2O 4),C 项错误;D 项,c (Na +)=2c (总)时溶液中溶质为Na 2C 2O 4,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c (Na +)+c (H +)=c (HC 2O 4-)+2c (C 2O 42-)+c (OH -),物料守恒为c (Na +)=2[c (H 2C 2O 4) + c (HC 2O 4-)+ c (C 2O 42-)],两式整理得c (OH -)-c (H +)=2c (H 2C 2O 4)+c (HC 2O 4-),D 项正确;答案选AD 。

点睛:本题考查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大小关系。

确定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关系时,先确定溶质的组成,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平衡,弄清主次(如B 项),巧用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质子守恒一般可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推出)。

注意加入NaOH 溶液后,由于溶液体积变大,c (总)0.1000mol/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