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景点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遥古城景点介绍
平遥古城景点介绍
平遥古城位于晋中地区中部,它始建于周宣王时期(公园前前827-782年),现存古城墙为明朝洪武三年(1376年)扩建。

下⾯是⼩编收集的平遥古城景点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平遥古城景点介绍
平遥古城位于晋中地区中部,它始建于周宣王时期(公园前前827-782年),现存古城墙为明朝洪武三年(1376年)扩建。

平遥古称古陶,北魏时(公元424年)为避太武定讳改名平遥。

平遥古城整个城池状如乌,表⽰长寿吉祥,⾦汤永固。

城南门为头,北门为尾,东西两边四座城门似四条腿,南门外侧各有⽔井⼀⼝,象乌眼睛,城内街巷交叉如背。

城墙有垛⼝3000个,敌楼71个,魁星楼1个,象征孔⼦3000弟⼦72贤⼈。

城墙周长是6166.8⽶,⾼12多⽶,底宽8-12⽶,顶宽3-6⽶,城墙外,包砖内夯⼟,有城门六道,南北两边各有⼀道门,东西两边各有两道门。

平遥古城有六条主要⼤街,⼋条⼩街,72条⼩巷,纵横交织在⼀起,它们的功能明确,布局井然有条。

从南门进,⼀直往正北⾛有⼀条南⼤街,⼜叫做明清街,是平遥古城最热闹的街。

街的两旁有协同庆票号、华北第⼀镖局、中国镖局、同兴镖局、百川通票号等。

在南街上还有⼀个骑楼式样的市楼。

从上东门向西⾛到南⼤门,有⼀条城隍街,城隍街北⾯有城隍庙,南⾯有⽂庙。

有城隍庙街穿过南⼤街,是衙门街,衙门街的北边有平遥县古衙署。

从下东门出发向正西⽅⾛,与南⼤街交叉,这段路叫东⼤街。

靠近下东门的东⼤街北边有清虚观,再旁边是东北镖局。

穿过南⼤街直到下西门,是西⼤街。

西⼤街旁边有⽇升昌票号、蔚盛长票号和蔚泰厚票号等。

⽇升昌票号北边有⼀条北⼤街。

平遥古居⼤多是组合型,四⽔归堂的四合院。

院落结构有⼆进、三进、四进不等。

每进之间⽤漂亮的垂花门隔开,还有的正院旁再建偏院和花园。

这些建筑⽤砖雕、⽊雕、⽯雕、民族彩绘和剪纸窗花等装饰,美丽极了。

平遥古城的风味⼩吃很有特⾊,它们⼀⾯⾷为主,据说有三百多种,⽐如碗坨、炸酱⾯等,⽜⾁也很有名。

清朝时,平遥经济繁荣贸易发达,是票号的发祥地。

⼤宗货物异地贸易,商⼈要安全,需要武术艺⼈保驾护航,于是产⽣镖局。

因此,在平遥境内武术⼴为流传,⼤约⼆⼗多种拳术,最有影响的是长拳,还有通臂拳、太极拳、⼋卦拳、⼋极拳、霸王拳等。

我们游了平遥古城墙,看了⽇升昌票号、平遥古衙署等,吃了许多⼩吃,有⽜⾁、⼑削⾯等,我知道了古时的票号就是现在的银⾏,还听到过平遥的许多武术传说。

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我真开⼼!
历史沿⾰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将尹吉甫驻军于此⽽建。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

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包砖。

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过⼗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

康熙四⼗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筑了四⾯⼤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墙⾼约12⽶,把⾯积约2.25平⽅公⾥的平遥县城⼀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

1997年12⽉3⽇,联合国教科⽂组织在意⼤利那不勒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会决定将平遥古城整体列⼊《世界遗产名录》,它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化、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

地理位置
晋中市平遥县(东经112.19°,北纬37.21°)位于中国北部⼭西省的中部,黄河中游、黄⼟⾼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

县城东北距⾸都北京616公⾥,北⾄省城太原90公⾥,西到古都西安543公⾥,东达天津港⼝758公⾥,南及⼴州海岸2390公⾥。

平遥县总⾯积1260平⽅公⾥。

⽓候特点
平遥古城是温带季风⽓候,四季分明,光照充⾜。

夏季⾼温多⾬,冬季寒冷⼲燥。

⼀年中7⽉份最热,⼀⽉份最冷,降⽔量年际相差悬殊,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六、七、⼋、九这4个⽉。

民俗活动
旱船
⽤⽵条、⽊条、彩绸编扎成彩舫,四周⽤绸缎围合,⾯⽤⽊条、绸缎搭篷。

表演时以吹⿎乐伴奏,⼀⼈乘船扮演⼥⼦,⽤彩带系船驾于肩上,假脚盘坐“船”中,似乘船状⽽⾏⾛。

另⼀⼈扮船夫,持桨在前划引。

⾼跷
⽤两根⽊棍制成跷腿,⼀般在6尺上下,⾼者达1丈2尺。

⽊棍上端处横装踏板,表演时演员的⼩腿绑在⽊棍上端,脚踏踩板,按各种舞步⾛动表演。

技艺⾼超者,可跳跃板凳、桌⼦等障碍物或跌⼋叉、“⾦鸡独⽴”、下软腰。

传统内容有《⽩蛇传》、《庆顶珠》、《狐狸冤》、《唐僧取经》。

新中国成⽴后,⼜加⼊反映现实⽣活的内容《送⼦参军》、《计划⽣育》、《红灯记》、《智取威虎⼭》等。

本县北城村、⼲坑村⾼跷表演出名。

抬阁
将铁杆固定在抬杆上端,抬杆周围⽤莲花、彩云等各种道具装饰起来,再将三四个扮演各种戏剧⼈物和神话故事的男⼥⼩孩固定在铁杆上,由成年男⼦抬着,在⾏进中表演。

内容有50余种,其中包括《孙悟空三打⽩⾻精》、《富贵图》、《⽕焰驹》、《断桥》、《虹霓关》、《起解》、《百花亭》、《盗灵芝》、《下河东》《拣柴》、《苏护送⼥》、《双吊孝》、《黄河阵》、《祥麟镜》、《反棠⾢》、《狐狸缘》、《凤仪亭》、《⾎⼿印》等。

龙灯
⽤⽵、⽊、布等材料制作精制的龙头,再以⽵圈制成若⼲节龙⾝,⽤布围起连接成长达20⽶以上的龙⾝、龙尾,上画龙麟、龙⽖图案。

表演时⼀⼈⽤⽊杆举龙头,⼗数⼈⽤⽊杆分节举龙⾝、龙尾,前⾯有⼀⼈持彩珠⽕球戏龙引路。

在吹打乐伴奏下,舞动龙头,龙⾝随龙头⾛向翻滚起伏,蜿蜒摆动。

表演形式有《⼆龙戏珠》、《调四⾓》、《⼋调调》、《蛇退⽪》、《套明珠》等造型。

龙⾸龙⾝内置有蜡烛,昼夜兼可表演。

夜间表演时,龙体内灯⽕通明,⽓势颇为壮观。

⽵马
⽤⽵⽪或⽵篾扎成,外⾯以绫纱裱糊,再经彩绘⽽成。

⽵马分为前后两截,固定在⼗⼆三岁男童的前胸、后腰。

⾝系若⼲⼩铜铃。

⽵马队⼀般由14名⼉童扮演,12匹马表现⼗⼆⽣肖,前⾯⼀个引导的叫马头,⽤戏剧表演中的佛尘指挥,后⾯⼀个是马尾。

其余表演者⼿持马鞭,象骑着马奔跑⼀般,伴之连连作响的.铃当声声,犹如万马奔腾。

夜间,⽵马⾝上置放灯烛,表演起来尤为好看。

表演的形式有《蛇退⽪》、《翻⾝⾝》、《双⼋调》《单⼋调》、《剪⼦股》、《⼋调调》、《对⽵马》、《没头头》、《三环套⽿》等。

节节⾼
其表⾯看和背棍相似,实际表演难度更⼤。

表演者多为7岁左右的男⼥孩童,化妆打扮成各种戏剧⼈物,站⽴在成⼈表演者的双肩上⾯,⽆须任何绑系,全凭孩童双腿膝部靠在成⼈后脑部,⽤劲站⽴,类似杂技表演。

成年⼈随着⾳乐节奏,在⾏进中表演,肩上的孩童在上⾯相应舞出各种动作,煞是好看。

扮演的剧⽬以《西游记》、《⼋仙过海》等居多,深受群众喜爱。

地秧歌
地秧歌有舞有唱,乐器有腰⿎两⾯,钹、钗各⼀付,锣两⾯,⼝刮四⾯,有条件时乐器可增多,表演者也相应增多。

⼀位⼿摇拨楞⿎的表演者,思路敏捷,⼝才伶俐,借景抒情,以平遥⽅⾔即兴演唱吉祥⽽风趣的“四六句⼦”。

句段间,各种乐器骤然齐击,紧锣密⿎的间奏,铿锵悦⽿。

腰⿎⼿是乐队的核⼼,拉开演奏架势,⼿舞⾜蹈,在队伍中⾛来⾛去,⼗分活跃。

其他乐⼿既敲击,⼜表演,形态⾃如。

地秧歌流传较⼴的传统曲⽬有《观五京》、《⼗盏灯》、《王祥孝母》等。

【平遥古城景点介绍】相关⽂章:
1.
2.
3.
4.
5.
6.
7.
8.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