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灰质内主要核团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后角边缘核
1.位置:Ⅰ层(边缘层)
2.功能: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参与组成脊髓丘脑束
后角固有核
1.位置:Ⅲ和Ⅳ层
2.功能:接受大量的后根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联络脊髓的不同节段并进入白质形成纤维束胸核
1.位置:Ⅶ层
2.功能: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到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中间神经元(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中间内侧核
1.位置:靠近中央管
2.功能:内脏感觉
中间外侧核
1.位置:位于侧角
2.功能:内脏运动
骶副交感核
1.位置:S2-S4节段,位于Ⅶ层外侧部
2.功能:内脏运动
脊髓的固有中间神经元
1.位置:Ⅷ层(前角基底部)
2.功能:直接或通过兴奋γ-运动神经元间接影响α-运动神经元
前角运动神经元
1.位置:Ⅸ层(前角的腹侧)
2.分类:α-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
3.功能:(α-运动神经元)支配胯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引起关节运动;(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与肌张力调节有关。

前角内侧核
1.位置:Ⅸ层,颈、腰骶膨大处
2.功能:支配躯干的固有肌
前角外侧核
1.位置:Ⅸ层,颈、腰骶膨大处
2.功能:支配肢带肌和四肢肌
脊髓白质后索和外侧索通过纤维束的名称及功能
上行纤维束
薄束和楔束(后索)
1.起始:薄束起自同侧T5及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楔束起自同侧T4及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
2.功能:传导同侧躯干及上下肢的肌、腱、关节的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如通过触摸辨别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信息
3.损伤:病人闭目时,不能确定关节的位置和方向,运动时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

此外,病人精细触觉丧失。

脊髓小脑束
脊髓小脑前束(外侧索)
1.起始:腰骶膨大(L2-S3)处Ⅴ-Ⅶ层的外侧部
2.走行:大部分交叉至对侧上行,小部分在同侧上行,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皮质。

3.功能: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和触、压觉信息至小脑。

脊髓小脑后束(外侧索)
1.起始:C8-L3的同侧Ⅶ层的胸核
2.走行:同侧上行,经小脑后脚终于小脑皮质。

3.功能: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和触、压觉信息至小脑。

脊髓小脑嘴侧束和楔小脑束
1.功能:将同侧上肢的本体感觉和触、压觉信息传递至小脑。

脊髓丘脑束
1.分类: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
2.起始:后角边缘核
3.走行: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时上升1-2节段或上升1-2节段后在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外侧索和前索上行
4.终止:止于背侧丘脑
脊髓丘脑侧束(外侧索)
1.功能:传递痛温觉
2.损伤:当一侧脊髓丘脑侧束损伤时,损伤平面1-2节段以下的对侧身体部位痛温觉减退或消失。

脊髓丘脑前束(前索)
1.功能:传递粗触觉、压觉信息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外侧索)
1.起始: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其他一些皮质区域
2.走行:在延髓锥体交叉处,纤维交叉至对侧下行
3.终止: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是前角外侧核
皮质脊髓前束(前索)
1.起始: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其他一些皮质区域
2.走向:在延髓锥体交叉处,纤维未交叉在同侧下行
3.终止:大多数纤维逐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终于对侧前角运动神经元;部分不交叉纤维,终于同侧前角神经元和前角内侧核。

红核脊髓束(外侧索)
1.功能: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
前庭脊髓束(前索)
1.功能: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
网状脊髓束
1.功能:兴奋和抑制α和γ-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脊髓常见损伤的一些表现
脊髓横断:
横断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称脊髓休克。

数周至数月后,反射可恢复,脊髓失去脑的控制,深反射和肌张力增高,但感觉和运动不能恢复。

脊髓半横断
出现布朗-色夸综合症。

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损伤节段下1-2各节段平面以下的对侧痛温觉丧失(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前角损伤
主要伤及前角神经元,表现为这些细胞所支配的骨骼肌呈弛缓性瘫痪,无感觉异常。

脊髓中央部损伤
如脊髓空洞症或髓内肿瘤。

若损伤白质前连合,双侧对称分布的痛温觉消失,而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正常。

这种现象称感觉分离
脑神经核柱的名称、性质和组成
一般躯体运动核
1.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高度。

支配眼的上、下、内直肌、下斜肌和上睑提肌的随意运动
2.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丘高度。

支配眼上斜肌的随意运动
3.展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面神经丘深面。

支配眼外直肌的随意运动
4.舌下神经核:位于延髓上部,舌下神经三角深面。

支配舌内、外肌的运动。

特殊内脏运动核
1.面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展神经核的腹外侧。

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的面神经核神经元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

接受对侧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
2.疑核:位于延髓内,自髓纹延伸到内测丘系交叉高度。

疑核上部发出的纤维进入舌咽神经,支配茎突咽肌。

中部发出的纤维加入迷走神经,支配软腭和咽的骨骼肌,喉的环甲肌和食管上部的骨骼肌。

下部发出的纤维进入副神经,出颅后离开副神经加入迷走神经,支配环甲肌以外的喉肌。

3.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4.三叉神经运动核:位于脑桥中部网状结构背外侧。

支配咀嚼肌
一般内脏运动核
1.动眼神经副核:位于中脑上丘高度。

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2.上泌涎核:位于脑桥最下端。

管理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以及口、鼻腔黏膜腺的分泌
3.下泌涎核:位于延髓上部。

管理腮腺的分泌
4.迷走神经背核:位于延髓迷走神经三角深面。

支配颈部、胸部所以脏器和腹腔大部分脏器的平滑肌、心肌的活动和腺体的分泌。

一般内脏和特殊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位于延髓内界沟外侧,迷走神经背核的腹外侧。

小的上部属特殊内脏感觉核,又称味觉核,接受来自味蕾的特殊内脏感觉冲动。

大的下部属一般内脏感觉核,又称心-呼吸核,接受胸、腹腔脏器的一般内脏感觉冲动。

一般躯体感觉核
1.三叉神经中脑核:接受咀嚼肌的本体感觉冲动
2.三叉神经脑桥核:接受头、面部、牙、口、鼻腔的触、压觉冲动。

3.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头、面部的痛、温觉冲动
特殊躯体感觉核
1.前庭神经核:位于前庭区的深面。

接受内耳的平衡觉冲动
2.蜗神经核:位于菱形窝听结节深面。

接受内耳螺旋器的听觉冲动。

脑干内主要非脑神经核的名称、位置与性质(红核和黑质)
延髓的中继核
薄束核和楔束核
1.位置:位于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面
2.特点:接受薄束和楔束纤维的终止,发出的纤维形成内侧丘系交叉。

下橄榄核
1.位置:位于延髓橄榄的深面
2.特点:发出的纤维与脊髓小脑后束等共同组成小脑后脚,进入小脑。

3.性质:参加小脑对运动的调控
脑桥的中继核
脑桥核
1.位置:脑桥基底部
2.特点:接受来自同侧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的皮质脑桥纤维,发出脑桥小脑纤维组成小脑中脚进入小脑
3.性质:传递大脑皮质信息至小脑的重要中继站。

上橄榄核
1.位置:位于脑桥中下部的被盖腹侧部,内侧丘系的背外侧
2.特点:发出纤维加入双侧的外侧丘系。

3.性质:与蜗腹侧前核一起,参与声音的空间定位
蓝斑核
1.位置:位于菱形蜗界沟上端的蓝斑深面
2.特点:发出的纤维遍布中枢神经系统各部
3.性质:与呼吸、睡眠和觉醒等有关。

中脑的中继核
下丘核
1.位置:位于中脑下丘深面
2.构成:中央核和下丘周灰质
3.特点:中央核接受外侧丘系的纤维,传出纤维经下丘臂到内侧膝状体
4.性质:听觉通路上的重要中继站,重要的听觉反射中枢
上丘灰质
1.位置:中脑上丘深面
2.性质:构成重要的视觉反射中枢
3.特点:构成顶盖脊髓束
顶盖前区
1.位置:位于中脑和间脑的交界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背外侧部
2.性质:完成瞳孔对光的反射和晶状体调节反射
红核
1.位置:位于中脑上丘高度的被盖中央部,黑质的背内侧
2.特点:大细胞群接受对侧小脑中央核经小脑上脚传入的纤维,传出纤维形成被盖腹侧交叉,下行组成红核脊髓束。

小细胞群接受对侧小脑齿状核经小脑上脚传入的纤维,发出的纤维下行投射至下橄榄主核的背侧部。

黑质
1.位置:位于中脑被盖和大脑脚底之间
2.组成:腹侧的网状部和背侧的致密部
3.特点:致密部合成多巴胺经黑质纹状体纤维释放到新纹状体。

帕金森病
1.原因:新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下降到一定程度
2.临床表现:肌肉僵直、运动受限和减少并出现震颤。

脑干内长的上、下行纤维束名称、起始、终止、性质、各纤维束交叉的部位
长的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1.起始:对侧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感觉纤维
2.终止:丘脑腹后外侧核
3.性质:传递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4.各纤维束交叉的位置:
脊髓丘脑束
1,起始: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2,终止:丘脑腹后外侧核
3,性质: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
三叉丘脑束(三叉丘系)
1.起始: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双侧三叉神经脑桥核(主要为对侧)发出的感觉纤维
2.终止: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3.性质: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黏膜的痛、温觉,也传递双侧同区域的触压觉外侧丘系
1.起始:双侧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发出的听觉纤维
2.终止:大部分于下丘,小部分于内侧膝状体
3.性质:一侧外侧丘系传导双侧耳的听觉冲动
4.斜方体:由蜗神经核发出的大部分纤维,在脑桥中下部形成,参与组成外侧丘系。

脊髓小脑前、后束
1.起始:脊髓
2.终止:后束止于小脑下脚,前束止于小脑上脚
3.性质:参与非意识性本体感觉的反射活动
长的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1.起始:
2.走行:经过端脑的内囊进入脑干的腹侧部,依次穿过中脑的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和延髓的锥体。

3.终止:皮质核束分支终于脑干的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

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束分别终止于双侧和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红核脊髓束
1.起始:对侧红核
顶盖脊髓束
1.起始:上丘
前庭脊髓束
1,起始:前庭核
网状脊髓束
1.起始:网状结构
脑干损伤的表现
延髓内侧综合症
1.锥体束损伤:对侧上、下肢瘫痪
2.内侧丘系损伤: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3.舌下神经根损伤:同侧半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延髓外侧综合症
1.三叉神经脊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
2.脊髓丘脑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
3.疑核:同侧软腭、咽喉肌麻痹
4.下丘脑至脊髓中间外侧核的交感下行通路受损:同侧Horner综合征,下丘脑至脊髓中间外侧核的交感下行通路受损,表现为瞳孔缩小,上睑轻度下垂,面部皮肤干燥、潮红及汗腺分泌障碍。

5.小脑下脚受损: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6.前庭神经核:眩晕、眼球震颤
脑桥基底部综合症
1.锥体束:对侧上、下肢瘫痪
2.展神经根:同侧眼外直肌瘫痪
脑桥背侧部综合症
1.展神经核:同侧眼外直肌瘫痪
2.面神经核:同侧面肌瘫痪
3.前庭神经核:眩晕、眼球震颤
4.三叉神经脊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
5.脊髓丘脑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
6.内侧丘系: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7.中枢内交感纤维:同侧Horner综合征
8.小脑下脚和脊髓小脑前束受损: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大脑脚底综合症
1.动眼神经根:同侧所支配的眼外肌瘫痪、瞳孔散大
2.皮质脊髓束:对侧上、下肢瘫痪
3.皮质核束:对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
本尼迪克特综合症
1.动眼神经根:同侧所支配的眼外肌瘫痪、瞳孔散大
2.小脑上脚和红核:对侧上、下肢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
3.内侧丘系: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