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验卫生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必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学检验卫生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必背)一、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顺序分别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
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二、骨髓有何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
1、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1:1)、有核细胞
均数(>100)见于:各种白血病
2、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10:1)、有核细
胞均数(50~100)见于: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3、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20:1)、有核细胞均
数(20~50)见于: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
4、增生低下: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50:1)、有核细胞均
数(5~10)见于:造血功能低下
5、增生极度低下: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200:1)、有核细
胞均数(<5)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1、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的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MDS、白血病、骨髓瘤、癌转移、骨髓纤维化、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
2、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引起的贫血有: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型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红细胞内在缺陷)自身免疫性、药物诱发、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型不合输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化学、物理、生
物因素致溶血(红细胞外在异常)
四、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的筛查和确诊实验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筛查实验(渗透脆性实验、酸
化甘油溶血实验、自身溶血试验、Coombs试验)确诊实
验(高渗冷溶血试验、膜蛋白电泳分析)
2、G-6-PD-CNSHA:筛查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Heinz小体生成试验)确诊实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
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筛选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确诊
实验(PK活性定量测定)
4、嘧啶-5‘-核苷酶缺乏症’:筛选试验(嘧啶核苷酸比率)
确诊实验(嘧啶-5-‘核苷酶活性测定’)
5、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筛查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
确诊实验(红细胞镰变试验)
6、血红蛋白病:筛查试验(红细胞包涵体试验、异丙醇沉
淀试验、热变性试验)确诊实验(血红蛋白电泳)
7、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贫:确诊实验(Coombs试验)
8、冷凝激素综合征:筛选试验(Coombs试验)确诊实验
(冷凝集素实验)
9、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症:筛查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
胆红素代谢检查、血型鉴定)确诊试验(Coombs试验、
孕妇产前免疫抗体检查)
10、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筛查试验(红细胞形态检查)
确诊试验(Coombs试验、凝聚胺试验)
11、PNH:筛查实验(Rous试验、蔗糖溶血试验)确诊试验
(Hams试验)
12、蚕豆病:筛查实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确诊试验
(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
1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筛查实验(Rous试验)
确诊试验(冷热溶血试验)
1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筛查试验(血小板计数、血浆
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确诊试验(止血与血栓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五、正常人血红蛋白电泳区带:HbA>95%、HbF<2%、HbA2为
1.0%~3.1%
六、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通常为温抗体,IgG为主
2、温反应性抗体型:IgG为主
3、冷反应性抗体型:IgG为主
4、冷凝激素综合征:几乎为IgM
七、铁粒幼细胞贫血的诊断:
血象:部分为低色素,部分为正色素,即呈两种红细胞并存的“双形性”,这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骨髓象:以中、晚幼红,特别是中幼红细胞为主
出现环形铁粒幼细胞(幼红细胞铁颗粒子5个以上,围绕并靠近核排列半环(绕核1/3以上,如衣领状))
实验室检查: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增高;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高;血清总铁结合力正常或减少。
八、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1、全血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无肝脾肿大
3、增生极度低下,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
胞增多
4、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九、中国急性白血病分型标准
1、M0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原始细胞≥30%,
免疫细胞化学或电镜MPO阳性
2、M1型(原始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始粒细
胞≥90%(NEC),早幼粒细胞少。
POX或SB(+)的原始
细胞>3%
3、M2型(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2a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30%~89%(NEC),单核细胞<20%。
早幼粒一下阶段>10%
M2b型: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增生为主,此类细胞>30%
(NEC)
化学染色:POX及SBB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AS-D-NCE
染色阳性;α-NBE阴性;NAP染色其活性明显减低。
4、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
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ANC),可见Auer小体;POX、
AS-D-NCE、SB、ACP染色均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AS-D-NCE
呈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α-萘酚丁酸脂酶染色阴性。
M3a(粗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粗大
M3b(细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
5、M4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4a型:以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及单核>20(NEC)
M4b型: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早幼粒细胞>20(NEC)
M4c型:具有粒系又具有单核系特征的原始细胞>30%(ANC)
M4Eo型:有颗粒粗大且圆、这色较深的嗜酸性粒细胞,占5%~30%
6、M5型(单核细胞白血病)
M5a型:未分化型,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
M5b型:部分分化型,骨髓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30%(ANC).
原始单核细胞<80%(NEC)
7、M6型(红白血病):骨髓中红细胞系≥50%(ANC),红
系PAS阳性,原粒细胞(原单+幼单核细胞)>5%,骨髓中原粒(或原幼单核)细胞≥20%。
部分病例红系30%~50%,异常幼红细胞>10%。
8、M7型(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
八、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
1、L1型:小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核染色质较粗,结
构较一致,核形规则,偶有凹陷或折叠,胞质量少
2、L2型:大细胞为主,大小不一致,核染色质较疏松,
结构较不一致,核形不规则,核仁清楚
3、L3型: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核染色质呈细点状
均匀,核形较规则,核仁明显,呈小泡状,胞质量较多呈深蓝色,胞质空泡明显,呈蜂窝状。
十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期
1、慢性期:贫血或脾大;外周血白细胞≥30X109/L,粒细
胞核左移,原始细胞(I型+II型)<10%。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和杆状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I型+II型)≤10%);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极度减低或消失;ph染色体阳性及分子标志BCR/ABL融合基因;CFU-GM培养示集落或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2、加速期: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脾脏进行
性肿大和白细胞增多,治疗无效;原始细胞(I型+II型)10%~19%;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
3、急变期:原始细胞(I型+II型)或原始淋巴+幼稚淋巴,
或原始单核+幼稚单核≥20%;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30%;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0%
十二、浆细胞白血病的诊断:病程发展快,预后差;贫血、出血、发热及肝脾大,骨痛较轻;无明显骨损伤;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
浆细胞>20%或绝对值≥2.0X109/L;骨髓象(弥漫性浆细胞浸润,包括原浆细胞、小型浆细胞和网状细胞样浆细胞);血尿单克隆球蛋白较低或正常。
十三、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多见于老年人,病程发展缓慢,有骨痛、肾损伤、高黏滞综合征;骨损伤明显;白细胞不高,红
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血沉明显增快;可见少量骨髓瘤细胞;骨髓象(浆细胞<15%);血尿单克隆球蛋白增高明显。
骨髓穿刺检查对本病有决定性意义。
十四、单克隆抗体细胞表面的抗原表达:
1、CD5、CD3T细胞阳性
2、CD4在辅助性T细胞阳性,抑制性T细胞阴性
3、CD8在抑制性T细胞为阳性而辅助性T细胞阴性
4、CD57阳性提示为NK细胞
5、B1及Ia阳性见于大多数B细胞
6、CAIIa阳性仅见于早期B细胞
十五、巨球蛋白血症的诊断:嗜碱性粒细胞和组织嗜碱细胞散在于异常细胞之间为本病特征;蛋白电泳IgM的单株峰见于r 区或β与r区间,轻链以k为常见;巨球蛋白超速离心沉降系数为19s;清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
十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试验诊断: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系统的增生尤为显著,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的比例增高。
红细胞和粒细胞系统亦明显增生,幼稚粒细胞和幼稚红细胞增多,但无白血病细胞浸润现象。
对肾上腺素诱导的聚集反应小时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十七、1、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病史凶急,进展快,预后差。
抗生素、激素治疗无效。
可有多核巨细胞和吞噬性组织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明显。
有肿瘤坏死细胞,分化差,为异常恶性组织细胞,淋巴结构往往被破坏。
2、反应性组织细胞细胞增多症:病情随原发病而异,去除病因后可治愈,一般无明显贫血和出血,抗生素、激素治疗
反应好;无多核巨细胞,有吞噬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炎症性反应明显,可有炎症性坏死,主要为成熟组织细胞,淋巴结构基本上完整或部分破坏。
十八、其他白血病的诊断:
1、白细胞减少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X109/L;
外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X109/L
2、粒细胞缺乏症:低于0.5X109/L,临床上有发热、感染
等症状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
数超过7%,或其绝对值超过0.45X109/L;嗜酸性粒细胞
又生理性昼夜变异,一上午9~11时的计数值最低,晚间
尤以清晨3时为最高。
以上午8时采血作直接计数较为合
适;以嗜酸性中晚幼粒多见。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实验诊断:由EB病毒所引起
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早期中
性分叶核粒细胞增生,后异型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发病第
4~5日开始出现,第7~10日达高峰);分三型:I型(泡
沫型或浆细胞型),II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样型),III
型(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样型);血清中存在嗜异性抗体
(IgM),能使绵阳和马的红细胞凝集;阳性反应常在起病
后第1~2周出现,第2~3周凝集素滴定度最高,能在体内
保持3~6个月;抗EBV核抗原的抗体于本病早期出现,并
长期存在。
5、尼曼-匹克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神经磷脂沉积
在单核-巨噬细胞内;PAS染色,空泡壁呈弱阳性,空泡中
心为阴性;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染色均
为阴性;临床上有肝脾大,伴有贫血,骨髓、肝、脾和淋
巴组织中有成堆泡沫细胞,可诊断本病。
十九、血小板膜糖蛋白:
1、GPIa与GPIIa形成复合物,是胶原的受体
2、GPIb与GPIX形成复合物,是vWF的受体,参与血小板
黏附反应
3、GPIc与GPIIa形成复合物,是Fn的受体
4、GPIIa与GPIa或GPIc形成复合物,是胶原和Fn的受体
5、GPIIb与GPIIIa形成复合物,是纤维蛋白原的受体,参
与血小板聚集反应
6、GPIIIa与GPIIb形成复合物
7、GPIIV是TSP的受体
8、GPV是凝血酶的受体
9、GPIX是GPIb形成复合物
二十、血小板内的细胞器:α颗粒、致密颗粒(ADP、ATP、-HT 钙离子、抗纤溶酶、焦磷酸盐)、酶体颗粒(酸性水解酶、β-半乳糖苷酶、β-葡糖醛酸酶、弹性硬蛋白酶、胶原酶、肝素酶)二十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1、黏附功能:参与的主要因素有胶原、Vwf、GPIb/IX复合
物、GPIa/IIa复合物。
2、聚集功能:参与的主要因素有诱导剂、GPIIb/IIIb复合物、
纤维蛋白原、钙离子
3、释放反应:参与释放反应的因素有诱导剂、钙离子和完
整的骨架系统
4、促凝功能:PF3的促凝活性、接触产物生成活性(CPFA)
/胶原诱导的凝血活性(CICA)
5、血块收缩功能
6、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二十二、凝血因子的特性:
1、14个凝血因子中,除FIII存在于组织中,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
2、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FII、FVII、FIX和FX
3、接触凝血因子:经典FXII、FXI和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4、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包括FI、FV、FVIII和FXIII
5、正常情况下,FIII不存在于血液中,FIV为钙离子
6、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FXII被激活到FIXa-VIIIa-Ca2+-PF3复合物形成过程
7、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TF释放到TF+FVII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8、共同凝血途径:是由F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与内外源系统的共同凝血途径
二十三、抗血液凝固系统:
1、细胞抗凝作用: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细胞及血
管内皮细胞来完成
2、体液抗凝作用:
抗凝血酶III(AT-III)是肝素依赖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分子中有肝素结合位点和凝血酶结合位点。
蛋白C系统:包括蛋白C(PC)、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
(TM)及活化蛋白C抑制物;PC和PS均由肝脏合成,是
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物质;TM则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凝血酶与TM以1:1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APC在PS的辅
助下,形成FPS-APC-磷脂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以灭火FVa、
FVIIIa,抑制FXa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激活纤溶系统,增强AT-III与凝血酶的结合。
二十四、纤溶系统组成及特性: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有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由肾小管上皮细胞
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3、纤溶酶原(PLG):由肝脏合成
4、纤溶酶(PL):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解多种
凝血因子II、V、VII、X、XI、XII等;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
溶酶;水解补体。
二十五、血栓与止血检查的基本方法
1、一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
出血时间(BT):反映毛细血管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试验前一周患者应停服阿司匹林、噻氯吡啶。
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贮存池病、尿毒中、异常蛋白血症、MDS、血管性血友病、艾勒斯-当洛斯综合征。
时间缩短: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
束臂试验(CFT):血管壁结构和/或功能缺陷(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血小板的量和/或质异常(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遗传性)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血管性血
友病(vWD)
2、二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DIC和原发性纤溶时,PT延长;用于香豆素类等口服抗凝剂的监控;PT缩短见于口服避孕药、高龄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延长见于血友病;在使用肝素治疗时,多用APTT检测药物用量,一般以维持结果为基础值的2倍左右().5~3.0);血管性血友病;异常抗凝物增多;纤溶亢进。
导致延长。
3、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检测是了解血管内皮细胞损
伤的最好的指标。
4、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
强,见于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映、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
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贮存池病、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
5、GPIb缺乏,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GPIIb/IIIa缺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活化后CD62P表达减低或缺乏,见于血小板贮存池缺陷病CD62P、CD63表达增加时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
6、因子FII:C、FV:C、FVII:C、FX:C的测定主要用于肝脏受
损的检查
7、临床上若发现伤口愈合缓慢、渗血不断或怀疑有因子XIII
缺陷者,可首选血浆因子XIII定性试验。
7、凝血酶时间(TT):延长(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IC、肝
素治疗中、SLE、肝脏疾病。
8、当血中FDP的浓度等于或超过5ug/ml,胶乳颗粒发生
凝集。
9、当血中D-二聚体含量大于0.5mg/ml时,胶乳颗粒发生
凝集。
10、在DIC时,为阳性或增高,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D-
二聚体继发性纤溶症为阳性,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
二十六、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1、血小板无力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本缺陷是血小板
膜GPIIb/IIIa数量减少或缺乏,也可出现GPIIb/IIIa基因的缺陷;对瑞斯托霉素有聚集反应。
2、聚血小板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本缺陷是血小
板GPIb/IX或GPV的数量减少或缺乏,也可有GPIb/IX或GPV基因的缺陷;对瑞斯托霉素没有聚集反应。
3、血小板第3因子(PF3)缺乏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表面缺乏凝血因子Va和Xa的受体。
二十七、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1、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因子VIII、和IX基因缺陷、基因
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插入等导致内院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的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血友病A、B均为性连锁隐性遗传病,金银分别位于Xq28、Xq27;反复
关节腔内出血的本病的出血特征之一,且常致关节腔显微
组织增生和粘连,造成关节畸形和残疾;筛查实验:APTT
延长,BT、PT、TT正常;因子活性(VIII;C或IX:C)减低
是常用的确诊试验;做BT和Vwf:Ag检测以排除Vwd(血
管性血友病)
2、纤维蛋白原≤0.9g/L可诊断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0.5g/L可诊断为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二十八、血栓性疾病
1、DIC:FDP明显高于正常值,一般大于40ug/L,本实验被
认为是DIC诊断中最敏感的指标;血浆Fg含量低于1.5g/L;
3P试验阳性或FDP超过20ug/L,或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
二十九、抗凝治疗的检测
1、肝素抗凝治疗:机制(抗凝血酶作用;抗因子Xa、IXa、
Xia、XIIa及KK的作用;抑制血小板;促进纤溶;改变血
液黏滞性);肝素抗凝治疗中最常见、最主要的并发症是
出血;在APTT为正常对照值得1.5~2.5倍时,血浆肝素浓
度为0.2~0.5U/M L,这种浓度的肝素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2、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治疗:多用抗因子Xa活
性作为检测LMWH的指标;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浓度
范围是0.5~0.8AFXaU/ML;以Hep test小于120秒为最佳
选择。
3、口服抗凝剂:口服抗凝药主要是香豆素类衍生物;PT
是检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检测F1+2,使其稳定在
0.10~1.5mmol/L之间,对检测口服抗凝剂较为理想。
三十、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抑制剂可有效地预防血小板介导的
血栓形成
三十一、溶栓治疗的监测
1、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
2、当Fg低于1.5g/L,TT超过正常值3倍;FDP超过400mg/L
时,临床出血并发症增加3倍;维持Fg在1.2~1.5g/L,TT 在正常对照的1.5~2.5倍,FDP在0.3~0.4g/L时最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