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新学练考语文同步必修五鲁人版课件:第四单元 1 第7课 齐桓晋文之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 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可见齐宣王对孟子已经 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呢? [名师指津] 孟子达到被齐宣王信服的效果主要做到了以下几 点:①善于从小事谈起。②从齐宣王关注的事谈起。③为齐宣 王歌功颂德。
[我的理解]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 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 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 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 这件小事中“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 忍之心”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 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 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 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① ②可 反得 而.闻 求与 之,不得能.吾心 领会,理解 (2)得③ ④缘 古人木之求观鱼于,天虽地不、得.山鱼川,、无草后木灾、虫得鱼到、,鸟找兽到,往往
⑤有 君为得.我呼心入得,,吾收得.获兄事之 应该
①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揣测
(3)度④②③生度王.之,请有然度.时后之而知用长之短考亡虑度.衡量长限短度
1.读了文章后,你认为齐宣王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孟子的政 治主张又是什么? [我的理解] 齐宣王的政治主张是实行“霸道”,以武力征服 天下;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王道”,保民而王。 2.这篇文章孟子在论辩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我的理解] 比喻论证。牛羊之喻、折枝之喻、求鱼之喻。
3.文脉梳理 牛羊之喻以见羊牛易未牛见羊心怀仁术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第 7 课 齐桓晋文之事
◎诗海拾贝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赏析】 这是作者入京求仕不遇,岁暮返回老家时抒发 其愤慨的诗篇。首联写作者决心不再上书朝廷而回归老家,诗 含绝望之情。第二联写自己不被任用和荐引,自责自己“不才” 和“多病”,其实写的是对主上不“明”和世态炎凉之怨。三、 四联慨叹岁月推移,人已衰老。作者长怀愁闷,夜不能寐,其 痛苦心情和焦虑之态表现得感人至深。全诗语意虽委婉,怨愤 之情却昭然可见。
◎语林撷英 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
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 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 变置社稷。”
(选自《孟子·尽心下》)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之后, 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 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这是为什么? [名师指津] 解答此题应该明确:①此时齐宣王的心理特征是 “畏难”, 孟子此时大讲“推恩”“行仁政”效果不会好。 ②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是对齐宣王的“畏难” 心理进行开导,并指明方向。
1.字音
则王.乎(wànɡ) 褊.小(biǎn) 挟.太山(xié) 便.嬖.(pián)(bì) 商贾.(ɡǔ) 畜.妻子(xù) 衣.帛(yì) 狗彘.(zhì) 孝悌.(tì)
觳.觫.(hú)(sù) 彼恶.知之(wū) 忖.度.(cǔn)(duó) 莅.中国(lì) 赴愬.(sù) 放辟.邪侈(pì) 鸡豚.(tún) 庠.序(xiánɡ) 胡龁.(hé)
5.古今异义
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 吝啬,舍不得。
今义:爱护,喜爱。
②诚.有百姓者 古义: 的确,确实。
今义:诚实,诚恳。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古义: 怜悯,痛惜。
今义:常用于“隐隐约约”“隐蔽”。
④抑.王兴甲兵 古义: 难道,岂。副词,表示反诘。
今义:抑制。
⑤莅中.国. 古义: 指中原。
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主要成就
后人称其为“亚圣”
代表作品
《孟子》
◎背景呈现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
野心勃勃地谋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对外连 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 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 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 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 便在一次齐宣王询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 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仁政”“王道”主张。这就是《齐 桓晋文之事》的背景。
(选自《孟子·告子上》)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选自《孟子·离娄下》) 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选自《孟子·离娄下》)
◎作者卡片
姓名
孟子
朝代/生卒年
战国中期 约前 372~前 289
字号称谓
名轲,字子舆
籍贯
鲁国邹(今山东邹城)
2.《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 《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 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 称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取材依据。
爱护的意思;第二个和第三个“老”“幼”是形容词作名词,
老人(长辈),儿童(孩子)
⑦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 ⑧轻.暖.不足于体与 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物 ⑨以小.易大.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⑩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家,大国家 ⑪以一.服八. 数词作名词,一个州,八个州 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⑤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越过
(4)形①②③不视无为案之者牍,与之形.不劳若能土形.者狗之形身.形,体状何以异 ④不与,归而形.诸梦 出现
表现
①构怨于.诸侯 和,与
(5)于②③④然吾不后何拘快于快.于于时..心是,与学于余对在 被 ⑤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2.通假字
①无以.,则王乎 以,通“已”,止 ②王说. 说,通“悦”,高兴 ③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道路 ⑤赴愬.于王 愬,同“诉”,申诉 ⑥刑.于寡妻 刑,通“型”,典范,用作动词,做榜样 ⑦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我的理解] (1)这是因为齐宣王心理上以为行王道是一件非 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恩、行仁政还有什 么效果? (2)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 也”的结论,其次又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 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 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行王道并不难, 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宣王既已 做到了“爱物”,那么推恩、行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了吗? (3)“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齐桓晋文之事折 求治枝 鱼国之 之良喻 喻策挟 辟为 以 制治太长 一 民以山朝者 恒服礼以折 产八义超莅枝行能王 王行道 道王乐道图
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 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 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会说谎么? [名师指津] 此处不属于说谎,而是避实就虚。原因如下:① 孟子的观点是“行王道”,反对战争,让百姓安居乐业。②齐 宣王和他探讨的争霸之事,和他的观点背道而驰。
⑧是罔.民也 罔,通“网”,用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须发花白 ⑩为长者折枝. 枝,通“肢”,肢体
3.一词多义 ① ②仲 唯尼恐之道.徒途无显晦道.桓 ,文不之相事通者达,致负谈诚论托,又乖恳愿 道路
(1)道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④ ⑤道 彼.与芷彼阳年间相行若也,取道.道相似也 道理
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6.特殊句式
①是乃仁术也 判断句
②夫子之谓也 判断句
③是诚不能也
判断句
④是折枝之类也 判断句
⑤是以后世无传焉 宾语前置句
⑥臣未之闻也 宾语前置句
⑦莫之能御也 宾语前置句 ⑧何由知吾可也 宾语前置句 ⑨王坐于堂上 状语后置句 ⑩牛何之 宾语前置句 ⑪将以衅钟 省略句 ⑫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倒装句 ⑬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宾语前置句
才
你的
4.词类活用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用作动词,穿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作动词,称王 ④朝.秦楚 使动用法,使……朝见 ⑤危.士臣 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老” 字及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是敬重、
[我的理解]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 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 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 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 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 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 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 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 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比
(6)为③①②所为以.守肥若或甘所匪不为.亲足,,于求口化若与为所.狼欲与因豺做为,行成为为 ④孰为.汝多知乎 认为
① ②夫 无我 伤乃也.行 ,之 是, 乃.反 仁而术求也之
这样 是
(7)乃③ ④王 乃.师不北知定有中汉原,日无论,魏家晋祭无忘竟告然乃.翁
⑤ ⑥乃 屠.悟 乃.前奔狼倚假其寐下,盖于以是诱敌
4.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 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 [名师指津] 论述时要充分依据孟子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理 解,也可结合本文的学习和现实生活中对“推恩”的理解谈认 识。
[我的理解] “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 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 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 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 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 “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相关链接 1.关于“王道”和“霸道” 在先秦时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王
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 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发 展为一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但当时的历史是沿着霸道 的方向前进的。凡施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的,便 取得了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的现实中却行不 通。
⑭百姓之不见保
被动句
⑮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宾语前置句
⑯构怨于诸侯 状语后置句
⑰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状语后置句
7.成语积累 ①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 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②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③不见舆薪: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④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⑤衣帛食肉:穿着精美的丝绸服装,吃的是肉食。形容生活富 裕。 ⑥不饥不寒: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 ⑦放辟邪侈:指肆意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