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0群落及其演替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规范练30群落及其演替
一、选择题
1.某江上游沿岸发生山体垮塌,形成堰塞湖,随着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道路、桥梁被淹。
后经抢险救灾,人工开挖泄流槽,江水以5 000 m3/s左右的流量奔流而下,堰塞湖水位下降,险情解除。
假设A地是堰塞湖形成前河段沿岸的一片无人区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堰塞湖形成后,A地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受影响
B.有一片草地泄流时被冲刷为裸露的土地,在其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C.若A地没有出现大量动物被淹死的现象,则A地原有的食物链不受影响
D.堰塞湖的形成可能会改变A地群落演替的方向
2.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3.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
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
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右上图所示。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种间竞争关系
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C.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均存在种内竞争
D.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
4.科研人员将一块水稻田均分成两个区域,其中一个不养鸭(常规区)、一个养鸭(稻鸭区),一段时间后统计这两个区域的水体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部分动物的数量比例,所得数据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鸭能改变水稻田的物种丰富度
B.停止人工管理,常规区和稻鸭区都会发生次生演替
C.调查凸旋螺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多少不影响实际值
D.稻鸭区多足摇蚊数量比常规区少,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5.下图是在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的相关曲线。
下列对曲线Ⅰ和曲线Ⅱ的描述,正确的是()
A.曲线Ⅰ代表土壤中的有机物量,曲线Ⅱ代表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程度
B.曲线Ⅰ代表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曲线Ⅱ代表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曲线Ⅰ代表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曲线Ⅱ代表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
D.曲线Ⅰ代表群落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量,曲线Ⅱ代表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6.入侵水生动物福寿螺严重危害稻田生态系统。
研究表明,植物五爪金龙分泌的香豆素类物质对福寿螺具有毒杀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图1香豆素类物质对福寿螺的毒杀作用
图2香豆素类物质对水稻苗、稗草苗生长的影响
A.实验中的植物在稻田中的分层现象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B.香豆素类物质对福寿螺的毒杀效果与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
C.防螺可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使水稻增产
D.栽培适量的五爪金龙植物可降低水稻与稗草的种间竞争强度
7.(不定项选择题)云南紫胶虫是生产紫胶的主要虫种。
紫胶虫分泌紫胶的同时也分泌大量蜜露,蚂蚁以蜜露为食,紫胶黑虫是紫胶虫的天敌。
科研人员研究了蚂蚁对紫胶黑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蚂蚁与紫胶虫的关系可能为竞争
B.紫胶虫同化的能量不会流向蚂蚁
C.蚂蚁的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
D.一定数量蚂蚁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紫胶的产量
8.(不定项选择题)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其他常见植物如下表所示。
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二、非选择题
9.下图是1845—1935年,某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表示的是的种群数量变化,其数量最多时曾达到只。
(2)猞猁和雪兔的关系为,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有①;②。
(3)1935年后的10年间,人类对猞猁毛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大量捕杀猞猁后,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是。
(4)据曲线a、b可知,猞猁种群的K值(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10.(2023山东卷)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
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
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答案:
1.D堰塞湖形成后,原来是地面的地方可能变成了湖面,A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可能会受到影响,A项错误。
草地虽然被冲刷为裸露的土地,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在其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项错误。
若A地没有出现大量动物被淹死的现象,但堰塞湖的形成可能会促使动物迁出A地,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对食物链造成影响,C项错误。
2.B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
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3.D两种草履虫都捕食枯草杆菌,所以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种间竞争关系;a曲线表示被捕食者枯草杆菌的数量变化情况,b曲线表示随后放入的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内部都存在种内竞争;由于烧杯中只加入了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营养物质有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营养物质消耗完,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于零。
4.D由题图可知,稻鸭区的物种丰富度减小,说明鸭能改变水稻田的物种丰富度,A项正确。
无论常规区还是稻鸭区都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若停止人工管理,两个区都会发生次生演替,B项正确。
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但不会影响实际值。
理论上,样方越多越接近实际值,C项正确。
由题图可知,稻鸭区多足摇蚊的数量比例比常规区小,其年龄结构无法确定,D项错误。
5.C在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量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不断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也不断增加,其恢复力稳定性不断减弱;群落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不断增加。
6.B稻田中的分层现象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类群不同,是垂直结构,A项错误。
分析图1,随着香豆素类物质浓度的增加,处理相同时间福寿螺死亡率增加,香豆素类物质浓度相同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福寿螺死亡率也增加,B项正确。
防螺后,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水稻田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或降低,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C项错误。
栽培适量的五爪金龙植物后,香豆素类物质浓度
增加,稗草苗的苗高可能更接近水稻苗,甚至高过水稻苗,两者种间竞争强度更大,D项错误。
7.AB蚂蚁以紫胶虫分泌的蜜露为食,其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可见蚂蚁与紫胶虫的关系可能为互利共生,A项错误。
蚂蚁以紫胶虫分泌的蜜露为食,蜜露中这部分能量流向蚂蚁,因此紫胶虫同化的能量会流向蚂蚁,B项错误。
由题图可知,蚂蚁的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C项正确。
紫胶黑虫是紫胶虫的天敌,而蚂蚁的活动会减少紫胶黑虫的种群数量,因此一定数量蚂蚁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紫胶的产量,D项正确。
8.BCD演替过程中发生优势物种的取代,并非“取而代之”,A项错误。
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项正确。
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C项正确。
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D项正确。
9.答案(1)雪兔140 000
(2)捕食①可食的植物增加②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
(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晚于
10.答案(1)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
(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不能确定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
(4)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解析(1)退耕农田保留了土壤条件,甚至还有植物的种子,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而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演替的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
(2)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这种方法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3)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题图中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下降,但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因此无法判断该时间段内乙种群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
(4)农田退耕后可演替为其他群落,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