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满族诗坛的代表作家,,他是曹雪芹的至交好友——敦敏:游子归乡歌吟辽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是清代满族诗坛的代表作家,他是曹雪芹的至交好友——
敦敏:游子归乡歌吟辽海
□董志新
敦敏(1729-1796),字子明,号懋斋,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第十二子武英郡王阿济格的五世孙,理事官瑚玐长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至交好友,清代满族诗坛的代表作家。

乾隆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他在锦州任“司榷”税官期间,游历过渤海湾、锦州城、大小凌河、十三山镇、陪都盛京等地,歌吟辽海,留下十余首诗篇。

八王裔孙,诗坛翘楚
敦敏祖籍沈阳。

论敦敏的出身,还要从沈阳的“八王寺”讲起。

在沈阳,几乎尽人皆知“八王寺汽水”,这“八王寺”就是清(后金)初崇德年间武英郡王阿济格的家庙,武英郡王俗称“八王”。

在沈阳,还有一座“八王府”,位于沈阳市中央路广生里一带,现已为居民区,遗迹荡然。

阿济格(1605-1651年)征战二十余年,大部分战事发生于辽沈大地。

从后金天命十年(1625)起,他就率兵往击蒙古察哈尔部、喀尔喀巴林部与扎鲁特部;天聪年间领兵攻击明军,塔山之战、宁远之战、锦州之战、龙井关之战、遵化之战、大小凌河之战,几乎无役不与;崇德年间,阿济格进封武英郡王,与阿巴泰等领兵攻明畿辅地区,五十六战皆捷;顺治元年(1644)带兵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领兵入陕西八战皆胜,继而南下追击,连下六十三郡县,回京却因罪被责。

后恃功请封“叔王”,为多尔衮所责。

顺治八年(1651)多尔衮死,阿济格使其子劳亲领兵胁迫多尔衮之部属附己,被告谋叛,议罪囚禁,诸子皆废为庶人。

十月,监守者告其欲放火狱中,于是被赐自尽,诸子废黜宗室。

其次子博勒赫(敦敏高祖),虽于康熙初年复还宗室,但子孙地位并不显贵。

阿济格死后,葬在北京通州潞河之阳。

近百年后的乾隆十一年(1746),禁令有所松动,其墓被“特恩饬部,照亲王园寝式重修”,也就是给予阿济格一定程度的肯定和爵位,提升了其后世子孙的待遇。

乾隆二十七年(1762)秋,阿济格诸孙敦敏、敦诚等人上坟祭祖,敦诚作《谒始祖故英亲王墓恭纪》:“英风赫赫遡天人,广路松楸寢庙新。

百载劳勋逢圣主,九泉施泽到宗臣。

宝刀金甲犹悬壁,桂醑椒浆独怆神。

惆怅诸孙秋上塚,西风吹叶潞河滨。

”作为阿济格的五世孙,敦敏、敦诚念念不忘的是他们始祖的赫赫英风和百载劳勋。

有清一代,到了敦敏、敦诚兄弟生活的乾隆中期,已经进入盛世。

虽然先祖创业的“宝刀金甲”还悬挂在墙壁上,但是除了偶尔的内乱和边患外,很少有刀兵之举,祖辈那种“三尺宝剑定河山”的历史机遇已不可得,敦敏、敦诚兄弟像许多八旗英才那样,把毕生精力转向诗文创作,在满汉文化融合的大潮中,他们是名重一时的弄潮儿。

乾隆九年(1744),敦敏与其弟敦诚进入右翼宗学(专门教授皇族子弟的官办学堂)读书。

约早几年,后来成为他们至交好友的曹雪芹,以贡生考取右翼宗学教习。

据考,右翼
宗学时期,敦氏兄弟结识曹雪芹,彼此交谊深厚,这种友谊持续了几十年,并扩展到二敦的许多朋友之中,如寅圃、复斋、贻谋、桂圃、汝猶、允禧、永忠、周于礼等人。

乾隆二十年(1755),敦氏兄弟一起参加宗学“岁试”,名列优等。

乾隆三十一年(1766),敦敏授右翼宗学副总管,四十年(1775)升任右翼宗学总管,四十八年(1783)因病告退,从此不再仕进,专事诗文写作。

敦敏家住北京内城西南角太平湖畔的槐园,常邀诗友作文酒之会,曹雪芹亦常到槐园,或观戏,或赋诗,或郊游。

敦敏所著《懋斋诗钞》,敦诚所著《四松堂集》,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皆留传后世,享誉文坛。

敦敏的诗作收入《熙朝雅颂集》三十五首,奠定了其清代中期满族诗人代表的文坛地位。

锦州司榷,故乡诗思
清代宗室有一条规定:宗室子弟不能随便离开京畿之地到外地游玩,更不能随便回到祖业肇始之地盛京(今沈阳)探亲访友,以便于皇帝控制核心政治势力,也是为了培养宗室子弟的进取精神,坚定其维护政权统治全国的决心和意志。

但是,敦敏却得到了回归辽沈大地的机会。

乾隆二十二年,父亲升了职位并不算高的山海关“司榷”,他与二弟敦诚分任锦州、喜峰口松亭关收税。

这使他有机会来往于山海关与锦州之间,故乡的山水映入他的眼帘,故乡的热土启动着他的诗思,他笔下的诗句如潺潺小溪,不断流淌……
新的使命和机遇使他欣慰,似乎山水都在张开双臂迎接他。

他在《夫陈其年修禊水绘园八首原韵》之三《榆关道上》这首诗中写道:“海天日落鲸波明,长城古道关山情。

晓风残月伴行旅,山程水驿如趋迎。

”山海关古称榆关。

在父亲山海关任所里,敦敏却有了另一种感受,税务之役并非只是愉悦与充实,也有棘手之处,他有些淡淡的惆怅,此时作的《春出南门,晚至澄海楼》有这样的诗句:“昼漏静无聊,南郊入望遥。

闲云过雁阵,小雨又花朝。

村舍依疏柳,荒烟认野桥。

海楼斜照里,独坐看春潮。

”澄海楼矗立在距山海关城南十里、地势险峻的入海处冈阜老龙头上,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

楼上悬有明朝大学士孙承宗题写的“雄襟万里”和乾隆帝弘历御笔亲书的“澄海楼”匾额。

思想的一时波动,并没有阻止诗人前进的步伐,他毅然《出关》:“此日人家聚,当年战马多。

耕烟上春陇,废垒发青萝。

扰扰长途远,纷纷贾客过。

黄沙空大漠,日暮一长哦。

”“战马”“废垒”,明明是“当年”古战场,是祖辈们浴血奋战争夺江山之地,可在诗人“此日”的眼里,辽西走廊人口繁盛,春陇耕烟,青萝生发,商贾纷扰,一幅繁荣昌盛图画。

这里的潜台词是:农业发展,商贸繁茂,正是做好“榷事”(税收)的好兆头。

敦敏一路东进,走过连山(今葫芦岛市连山区)的时候,欣喜之情又涌上心头。

他在《连山道中》歌唱道:“梅雨初晴一望中,四围苍翠隐朦胧。

晚潮水长山腰白,落日霞明渡口红。

漠漠野烟连麦浪,萧萧清籁度松风。

谩夸驿路征鞍健,输与骑牛陇畔翁。

”那雨后苍翠,那渡口霞明,那连野麦浪,那清籁松风,以及那赛过驿路征鞍的骑牛老翁,都令生活的温暖扑面而来,此时诗人可谓心旷神怡了。

敦敏此行落脚于锦州,任所在一个叫天桥厂的地方。

锦州是辽西走廊上的重镇,明清变革之际,这里曾经发生多次大战。

敦敏始祖阿济格在后金天聪年间,屡次率兵攻略锦州及周边地区,与明军祖大寿部连年苦战,立下显赫军功。

百年之后,敦敏初到锦州,映入眼帘的仍然是一座军城要塞。

他在《锦州绝句(二首)》其一写道:“巍峨势踞障雄关,千里蜿蜒四塞环。

晓日城头东望远,白云横处是三山。

”锦州东的十三山镇城,也是地处要冲的军事重镇。

雄关虎踞,四塞环绕,都是辽西走廊的屏障,是北京和盛京的左右锁匙。

不过,毕竟百年无战事。

当敦敏把目光投向锦州的大小凌河时,看到的则是另一幅生活画面,“大凌河过小凌河,浅水沙堤长薜萝。

草笠烟蓑薄暮雨,风吹渔艇钓徒多。

”暮雨烟波,渔艇钓徒,承平盛世,快乐生活,闲情逸致满纸。

大约敦敏的“司榷”差使并不总是顺利,时不时心情郁闷。

这时,他很思念在喜峰口松亭关同样分任税务的二弟敦诚。

二敦兄弟情深,常有诗词往还唱和。

某日小雨,倍增愁绪。

敦敏作《小雨,天桥厂有怀二弟,敬亭时住喜峰口》五律一首:“海风水气腥,山翠逼衣冷。

潮蒸郁勃云,雾隔朦胧影。

沟塍滑泥泞,马蹄不得骋。

遥想塞上行,云乱松亭岭。

”敦敏的感受是“水气腥”“逼衣冷”,甚至坐骑因泥泞而不能放任驰骋,捕捉到的自然景观都是不惬意的,并由此及彼,由己及人,联想到敦诚在喜峰口亦不快乐,所谓“云乱松亭岭”也。

有一次泛舟观海几乎出了大事。

敦诚在《鹪鹩庵笔麈》中记载:“一日(子明兄)驾小舟泛海,往登巨行,未及半,飓风忽起,波涛倾洞,舟楫反侧,衣履尽湿,诸吏相视无人色,始命回舟,仅而登岸,兄有泛海行云云。

此与谢东山事颇相类。

”这是敦敏的历险故事。

二敦等宗室子弟,在京师衣食无忧,生活中很少这种奇险经历。

虽然锦州“司榷”不是衣锦还乡,敦敏还是抽取时间,前往盛京追踪寻觅祖宗的创业遗迹。

始祖阿济格的“八王府”本在城内的通天街上(今沈阳市中央路一带),可早在康熙初年,就因获罪而被拆除了。

他只好以“游客”的身份住进了城西的万寿寺(现在的沈阳万寿寺街与西顺城街只隔一箭之地,并行相向)。

也许因为此行背后种种波谲云诡的政治原因,处事谨慎的敦敏在《懋斋诗抄》中没有留下任何此事的踪影,倒是铁保编辑的《熙朝雅颂集》收有敦敏的《游万寿寺》诗:“长河遥接柳横斜,衬屐芊绵碧草赊。

曲水小山流石髓,微风古殿落松花。

数声清磐生灵籁,一片闲心对晚霞。

老衲却怜游客倦,寒泉活火煮新茶。

”可以想见,落日余晖映照下的万寿寺里,于盛京城内奔波寻旧的敦敏颇为疲倦,老僧活火泉水煮新茶招待这位远方游客,活画出二百余年前的一幅难得的《游子归乡觅祖图》。

两年外差,师友记忆
乾隆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敦敏在锦州天桥厂,敦诚在喜峰口松亭关,而他们右翼宗学的教习曹雪芹、汪易堂、黄去非都在京都。

三地形成个大三角,兄弟师友之间常常以诗词唱和抒发着思念关切之情。

那时,曹雪芹已离开右翼宗学六七年了,在北京西山过他那并不富裕的田园生活。

敦诚到松亭关不久,就赋诗《寄怀曹雪芹(霑)》:“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於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已觉(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且著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披篱樊。

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接篱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辨虱手扪。

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时余在喜峰口)。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此诗叙述了雪芹的家世出身,勾勒了他的现实生活境况,描述了他的才器品格,回忆了右翼宗学的谈诗论文,也劝慰雪芹
莫去依贵求富,还是著作《红楼梦》为生活正途。

这无疑是雪芹的生平诗史,代表了敦敏、敦诚对雪芹关爱的共同心声。

二敦的“司榷”差使只干了两年,就因父亲瑚玐的罢任去职而全家返回北京。

但是,两人生平中出外差只此一次,不免常常回忆。

这年秋天,敦敏回忆起锦州“司榷”师友游历的情景,赋七律《秋夜偶思》一首:“剪烛西窗夜漏频,旅怀遥想客中身。

土人举火惊村鬼,闽客扬帆祭海神。

待月观潮悬潋滟,看山走马踏嶙峋。

当年游屐存空匣,门掩萧条懒是真。

”他在小序中注明:“丁丑岁,客居锦州天桥厂,正此时也,因感成长句。

”“闽客”指的是汪易堂,又补充了泛舟时“扬帆祭海神”的宗教活动和生活细节。

这年除夕,也许是因为汪易堂、敦诚的来信寄诗,敦敏作五古长诗以复和。

诗题实记其事:《丁丑,榆关除夕,同易堂、敬亭和东坡粲字韵诗四首,已三年矣。

追忆旧游,因复和之,并简易堂、敬亭》。

诗中回忆了锦州的共同游览:“忆昔锦州游,山海凭眺玩。

悠忽已三年,浮云悲聚散。

”诗中也关注着汪易堂的生活状况和仕途前景:“因思弹铗客,短檠对孤馆。


请注意,敦敏再次使用了敦诚《寄怀曹雪芹(霑)》中用过的典故。

敦诚劝雪芹“莫弹食客铗”,敦敏则关心着“短檠对孤馆”的“弹铗客”汪易堂。

典故表达的意思略有差异,可皆出自《史记·孟尝君传》。

诗中也记挂着弟弟敦诚:“西园守岁人,欢酌围炉暖。

消息问春光,一枝梅初粲。

”敦诚京都住宅有西园,四松堂亦在其内。

守岁人敦诚除夕之夜是围炉欢饮。

当然,这是敦敏的想象。

敦敏这首守岁诗,似乎是对两年“司榷”生涯的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