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的双重标准说不观后感1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西方的双重标准说不观后感100字
西方对华的“双重标准”肇始于鸦片战争。
之所以以大幅文字描述近代中西交往过程之初,西方文化兴起,中国文化萎缩,进而沦为批判对象的过程,皆因此为西方在中国执行双重价值标准的文化背景。
正如历史给予的启示,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坚守与建设,才是根治之本。
当中国开始对外输出文化观与价值观,这种由文化偏见所带来的双重标准必将消失。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愈加频繁。
对普通民众来说,既可争取机会出国学习、旅游,来直接感受异国风情与其价值观、文化观,也可通过媒体、网络获取需要的资讯。
甚至有人提出,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生活爆炸的时代。
今天的中国对世界规则与处理国际关系准则的通晓程度,与170年前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打开大门容纳世界的同时,也为世界所接纳。
然而,这种接纳来得如此之艰难,以至于今天我们亦面临着来自西方的双重价值标准。
有感于此现象的似曾相识,故作此文。
从“傲慢的苹果”谈起
中央电视台在今年的3·15晚会上,首先曝光了苹果公司涉嫌歧视的
在华售后服务政策,央视质疑苹果售后“中外有别”。
根据记者在多个国家的调查,苹果手机在保修期内出现故障换机时都是连后盖一起更换,在中国却不予更换,借以规避中国手机三包政策。
针对媒体揭露,据称苹果公司只有简单声明对应,并无更多沟通,表现出傲慢姿态。
因此除了“中外双重标准”外,“傲慢”也是媒体指责苹果的“罪名”之一。
3月25日,《人民日报》内版的报道标题为“傲慢苹果‘啃’不动?”;3月27日,《人民日报》时评的标题为“打掉苹果‘无与伦比’的傲慢”,接连批判苹果公司的傲慢。
对中国消费者实行双重标准的“洋品牌”绝不止此一例。
此前,有关“双重标准”的事件便层出不穷,如国际品牌强生婴儿洗发水被曝在不同国家使用不同配方生产,在中国的配方中含有致癌物质;零度可口可乐原液被台湾检出禁用的防腐剂,而可口可乐公司回应在内地属于合法食品添加剂;麦当劳的麦乐鸡被检出含有化学成分等等。
洋品牌“双重标准”的危害已经泛滥至各个行业。
2012年6月13日,商务部市场秩序司负责人曾在《人民日报》上表示,绝不允许进口商品在我国搞双重标准,如果有违法现象,须坚决打击,予以取缔。
事实表明,此一现象却是屡禁屡出,层出不穷。
晏子曾说:“橘生于淮南谓之橘,植于淮北谓之积”。
是不是就像现在报章所分析的那样,多因中国政府监管不力?
一战定“天下”:中、西之初较量
西方对华的“双重标准”肇始于鸦片战争。
蒋廷黻曾说过:“中西关系是特别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说起鸦片战争,似乎多与“天朝崩溃”、耻辱挨打联系在一起。
在我开始学习近代史的时候,记得在第一堂课上,老师开宗明义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古代史的人,越学越红光满面;而学习近代史的人,则越学越腰背佝偻。
这似乎寓意着近代中国的多苦多难,而这苦难又始自鸦片战争,从此开始中国昔日荣光随着鸦片烟雾地缭绕而模糊,最终消散。
实际上,对中国来说,战争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耻辱,还包括文化上的冲突与反思。
而对西方来说,战争带来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利益之外,还包括文化上优越性的展现。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以天朝上国之姿态,仅开放广州一口与外贸易往来。
经商的外国人居住地点也固定于商馆,交易对象也仅能与国家指定的行商办理。
他们能接触的中国人除了行商便是买办、仆役,十分便于管理。
甚至为了防范他们,广州贸易体系的规则中还规定不准他们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字。
从深层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自身的修养与磨炼,即所谓孔子所言:“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当时士大夫视来华之经商与传教之外人为“夷狄”,认为他们来华牟利,既不服华夏文明,因此中国亦无变之为华夏之义务与责任。
并且,在19世纪之前,中国士人自认为中国乃至世界之中心,在《清朝文
献通考·四裔考》中有这样的记载:“大地东西七万二千里,南北如之。
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
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海外诸国亦谓之裔,裔之为言边也。
”这样的地理格局简单明了,中国居于世界正中,受四夷拱卫,四夷可能会有转换,但是“唯我国家统一函夏,四裔宾服,列圣经营,宅中驭外”。
地理上的中心,政治上的恒世不移,意味着文化上的至尊地位。
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民族”。
17、18世纪来华的传教士们也认可中国文化上的优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