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高中数学课程的新旧教材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高中数学课程的新旧教材的差异(2008-06-25 09:54:25)
标签:数学教育高中分类:新课标一、对新教材内容的认识
l、突出教材的重点,重视“三基”培养
从旧教材的内容中删减的部分有:代数中函数的奇偶性、幂函数、三角函数中的和差化积、积化和差、万能公式、半角公式等,立体几何中的旋转体全部删去,只保留了球的性质。
解析几何部分:删去了坐标变换、极坐标方程等速螺线,这些删减部分的知识,一是过于传统陈旧、脱离社会发展,二是知识重复,缺乏新颖性和挑战性。
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现代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简易逻辑、向量、概率、极限、导数、线性规划等,引进新内容的同时,也引进了一些重要的近代数学思想,如极限思想。
而这些新内容的增添,为新课程卷的实施增加了的绚丽的光彩。
用新教材中增加的向量来中解析三角函数公式,分析轨迹方程及求解空间角和距离,研究复数的几何意义,使高中数学的解题思想方法再上一个台阶。
八十年代的教材也不是不注重贴近生活,旧教材《解析几何》中有一节:“直线型经验公式”专门介绍怎样用观察或实验所得的两个变量之间对应的近似值(实验数据)
来求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解析式也叫经验方式,它有点像新教材中“函数建模”或“线性规划”,但这仅存的一点“经验课程”的内容,知识面窄,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
而新教材从理论联系实际,源于社会,服务与社会的角度出发,更加贴进社会。
新内容的增加,强化了学科间的联系,使数学的思想及方法更加生动具体,如线性规划的应用,除了使数学中的数型结合思想更加形象,更让学生感到了身边数学的存在,我让学生学完了线性规划后每个人联系生活,写一份研究报告,一周后,连平时学习较吃力的学生也能递上了一份很不错的报告。
他们从周围商店的盈利到家庭日用生活的收支,用所学的线性规划理论做出最合理的安排,正是这些新课程的出现,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指明了方向。
新旧教材从内容上也有了适当的调整,将数列由原来在高二学习的独立章节,调整到高一与函数合为一体,成为函数的一部分,丰富了函数的内容,使知识的结构更加合理化,而立体几何由高一移到了高二年级下学期,把解析几何提到了前面,在这点上我有点不同的看法。
在下一个问题中再做探讨,但从总体上看教材对内容的安排更加严密,更加系统了。
2、规范数学语言与国际符号接轨
新教材中对三角函数符号做了进一步规范,将原教材中的正切、余切符号
“ tg”“ctg”分别用“tan”“cot”表示,与国际通用符号一致,弧度中增加了符号“rad”。
在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应用中使用了专业符号,如大气压强:pa,长度:m,时间:s等等。
在书后又增加中英文汇对照表,帮助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来龙去脉做了深入了解,便于记忆及引入。
数学问题的研究多借助于数学语言的表述,强化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培养。
而新课程对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要求上更集中、更规范、更精练、更具体,这正是新课程的优越性。
3、研究性课题的出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新教材不同与旧教材,最突出的部分是增加了“研究性课题”的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为科学技术所用,为其他学科奠基。
若数学内容的实效性不强、结构单一,知识体系的封闭,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则数学课程就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多样化发展也有不良的影响。
而研究性课题的产生,弥补了基础数学在这方面的不足。
新课中用了一定的课时,促使学生深入社会调查,通过对银行存款问题的研究,对线性规划的决策,对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教学拓展知识,深入生活获取感受,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去适应社会。
从学生递交的一份份凝聚了学生智慧和责任的报告中就可以看到学生的自豪和自信。
这也正是新课程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二、对新课程教学的理解
l、教材上的理解要做到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目的,明确新教材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实现目标而安排的数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必须认真阅读大纲和新教材,切实掌握新旧大纲、教材之间的差异,思考精简和更新部分的意图。
和同行之间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不断总结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开创性的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要把握好新教材的方向,
由于新教材内容上做了大量的删减,要求也降低了不少。
有不少教师认为知识的难度降低了挖掘教材也不用象原来那么深了,只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下去,学生会处理习题、练习就够了。
其实不然,研究教材,就会发现:新教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了。
删去了函数的奇偶性的提法,在应用中要求学生会自定义命题,删去了坐标变换,要求学生会用向量对曲线标准的位置做平移,学习的探究意识也增强了,还有许多知识都是如此,表面看来,内容减了,其实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却加强了。
新增内容是新课程的活力和精髓,占了高中数学内容的40%,是近、现代数学在高中的渗透,无论是微积分、向量,还是概率统计,都
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语言。
对这些新的内容在解题中的独特功能,要充分重视,注意在知识网络交汇处的教学,打破旧的课程观念带给新课程教学中的经验性及片面性。
当然,在教材的发展完善中,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例如:圆柱、圆锥、圆台,在初中只是初步了解,而高中完全删去,但这个迷失的知识是形成影存。
旋转体与多面体有相互的联系,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几何体,失去了这个知识点实在可惜,对其它知识也产生了断层。
立体几何放在高二才上有些晚,这是我对教材内容安排的一点看法。
2、贯彻于课堂中的新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什么,学什么,教多少,学多少,学生的学无条件的服从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十分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必须对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还学生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寻求产生思维的原因,善于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自己的特点,使学生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勇气面对困难、团结合作、共同拼搏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在多数教师的课堂安排下,对教材中安排阅读材料内容,往往忽略不提或一带而过,这是不可取的。
数学知识的应用,在阅读材料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能更清楚的展示新课程的魅力。
丰富了数学视野,教学中用一部分课时对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是对新课实施学生自主化、个性化的贯彻,把这两部分崭新的知识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都是对新课程的歪曲。
新课程在课堂上的要求是不能这也讲,那也如。
旧知识丢不下,舍不去,反而增加了更多烦琐偏怪的问题,同样也是对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