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西湖一池水画出南国三重春——关于提高教师培训工作实效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得西湖一池水画出南国三重春——关于提高教师培训工作实效性的一些思考
作者:徐美展
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13年第2期
文/河南省镇平县教师进修学校徐美展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被定位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合作者,“学习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艺术以及个人素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除了自我学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各种培训,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师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呢?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丰富培训方式
当前教师培训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最常用的方式却是“讲授式”讲座。
我们常常看到:几百甚至上千人坐在一起聆听讲座,培训老师对参培教师进行“满堂灌”。
在整个执教过程中,没有学员的思考时间和表达空间。
这些真正的“培训主体”,要么在台下记笔记,将所授理念全盘吸收;要么盲目跟从大众脚步,使得培训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说教式的学习活动。
当然,我在这里的观点不是批驳和反对这样的培训模式。
在硬件设施和软件装备受限的条件下,“讲授式”培训能够辐射广大中小学教师并使之受益。
但是这样的讲授,在另一个方面也折射出某些缺陷,那就是为“培训”而培训,导致许多教师并不能真正从中学到东西。
更有个别专家给人留下“说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来没有门道”的不良印象。
由此,我想:我们在以讲授为主的同时,应立足现实,从以下方面入手尝试丰富培训方式。
1.尝试提问式的培训
中小学教师在做教学设计之前,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技巧,教师培训也应如此。
“上面讲、下边听”“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很容易使参培学员产生疲劳感,从而直接影响到培训的实效性。
曾经聆听过温州市教师教育院方斐卿老师的一节讲座:《追求高效的教学》,在这节讲座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方老师将提问式培训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我们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教学目标:①学会11个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师:这些教学目标有问题吗?
(学员一脸茫然)
师:只有跳出原来的思维模式,你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员窃窃私语,交流探究)
学员甲:现在的教材有认读生字、四会生字等,学会11个生字,到底学会哪几个?没说清楚。
学员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读的三个不同层次,怎能混为一谈呢?
学员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岂能在一节课就解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