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青铜器与甲骨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2秋•定远县期中)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甲骨文周代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B.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D.汉字部来源于象形字
2.(2022秋•清苑区校级期中)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

这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B.河姆渡人的农业文明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D.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3.(2022秋•永善县校级期中)如图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字()
A.金文B.象形文字C.形声文字D.甲骨文4.(2022秋•宁明县期中)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带兵,结果大胜。

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
A.竹简或木牍上B.丝帛或麻布上
C.龟甲或兽骨上D.宣纸上
5.(2022秋•临洮县期中)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6.(2022秋•内乡县期中)如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中的器物﹣﹣“利簋”
图片,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此记载与《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记录相符。

由此可知()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7.(2022秋•港北区期中)《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8.(2022秋•利辛县期中)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精神文明的表征是()
A.造纸术的发明B.磨制石器的推广
C.甲骨文的应用D.学术界百家争鸣
9.(2022秋•宝坻区期中)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青铜立人像D.毛公鼎10.(2022秋•林州市期中)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基因,如图两件绝世青铜器体现了哪一朝代的成就?()
A.夏朝B.商朝C.周朝D.战国11.(2022秋•长沙期中)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发现,说明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12.(2022秋•湟中区校级期中)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
C.铜像尊D.青铜直立人
13.(2022秋•柳城县期中)如图所示的古文字是()
古文字
现代文字采刃焚休日
A.甲骨文B.隶书C.金文D.小篆14.(2022秋•东乡区期中)2022年央视春晚舞台,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

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迄今为止已出土2000多件完整器物。

其中铜尊、铜壘、玉璋、玉琮等众多文物显示蜀地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

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A.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D.大面具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
15.(2022秋•大埔县期中)经考古发现,商朝遗址中有众多契刻在牛、猪等动物肩胛骨上的甲骨卜辞,也发现商王祭祀活动中往往斩杀多达数百甚至上千头牲畜。

据此推测合理的是,商朝时期()
A.商品经济出现并持续发展
B.畜牧业是重要的生产部门
C.雕刻艺术得到了广泛传播
D.甲骨文记载内容十分丰富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6.(2022秋•宝丰县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图一的这片龟甲最早可能出自哪个朝代?观察图二中的三个甲骨文字形,把它们与“水”“人”“猪”三个字对应起来。

(2)图三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从外观上看,它有什么特点?
(3)请你再举一例商代的著名青铜器。

2023-2024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期中必刷常考题之
青铜器与甲骨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2秋•定远县期中)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甲骨文周代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B.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D.汉字部来源于象形字
【考点】文字的演变.
【答案】C
【分析】本题由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入手,考查有关文字演变的知识的理解。

【解答】由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可以看出,汉字的演变由繁到简,并且前后字形有密切联系,一脉相承。

ABD描述都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由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考查学生对有关文字演变的知识的理解掌握。

排除法也可解答本题。

2.(2022秋•清苑区校级期中)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

这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B.河姆渡人的农业文明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D.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考点】青铜器;三星堆、陶瓷与玉器.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知道青铜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解答】A.山顶洞人还没有掌握青铜制造工艺,排除A项。

B.河姆渡人的农业文明在浙江余姚,排除B项。

C.题干反映的是青铜文明,不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排除C项。

D.根据所学知识,青铜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2秋•永善县校级期中)如图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字()
A.金文B.象形文字C.形声文字D.甲骨文
【考点】甲骨文.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甲骨文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联系所学、分析图示材料、结合要求、作出选择。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题干图示中刻在龟甲的卜辞、牛骨刻辞,体现的文字是甲骨文,所以D项正确;A 项所述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所述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所述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与题干图片不符,应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甲骨文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

4.(2022秋•宁明县期中)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带兵,结果大胜。

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
A.竹简或木牍上B.丝帛或麻布上
C.龟甲或兽骨上D.宣纸上
【考点】文字的演变.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解答】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题干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龟甲或兽骨上,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5.(2022秋•临洮县期中)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考点】甲骨文.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内容。

注意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可知,甲骨文记录了我国商周时期的历史。

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故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2秋•内乡县期中)如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中的器物﹣﹣“利簋”
图片,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此记载与《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记录相符。

由此可知()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考点】文字的演变.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物与文献的相关史实.文物与文献都是历史考证的重要途径.【解答】据“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记录相符”可知,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

文物与文献都是历史考证的重要途径。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文物与文献的相关史实.
7.(2022秋•港北区期中)《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
【考点】青铜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

需要掌握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地位和用途。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结合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地位和用途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服务于王室、贵族,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因此青铜器在此时是政治权利的象征,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

考查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地位和用途的把握,
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2秋•利辛县期中)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精神文明的表征是()
A.造纸术的发明B.磨制石器的推广
C.甲骨文的应用D.学术界百家争鸣
【考点】文字的演变;青铜器.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

【解答】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2秋•宝坻区期中)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青铜立人像D.毛公鼎
【考点】青铜器.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泥范铸造,鼎体浑铸,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夏商周青铜文化成就。

10.(2022秋•林州市期中)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基因,如图两件绝世青铜器体现了哪一朝代的成就?()
A.夏朝B.商朝C.周朝D.战国
【考点】青铜器.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的代表作品,注意题干图片的正确识读。

【解答】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图片是铜冰鉴和战国铜壶,这都是我国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精品,体现了我国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

铜冰鉴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战国铜壶的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的图案,体现了战国时期的成就,D 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的代表作品,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2022秋•长沙期中)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考点】甲骨文.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解答】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文字的演变的相关史实。

12.(2022秋•湟中区校级期中)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
C.铜像尊D.青铜直立人
【考点】青铜器.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司母戊鼎。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故A正确;
四羊方尊是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排除B;
铜像尊不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排除C;
青铜直立人是体量最大的人物雕像,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司母戊鼎,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13.(2022秋•柳城县期中)如图所示的古文字是()
古文字
现代文字采刃焚休日
A.甲骨文B.隶书C.金文D.小篆
【考点】文字的演变.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图片所展示的文字具有鲜明的写意特点,只有甲骨文属于写意文字,A项正确;隶书具有“蚕头燕尾”的特点,在书法字形上是中国古代汉字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金文是西周时期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字形
结构,与图片不符,排除C项;小篆是秦朝的统一的文字,与图片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文字的演变相关知识。

14.(2022秋•东乡区期中)2022年央视春晚舞台,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

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迄今为止已出土2000多件完整器物。

其中铜尊、铜壘、玉璋、玉琮等众多文物显示蜀地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

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A.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D.大面具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
【考点】三星堆、陶瓷与玉器.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考生需要结合中华文明的特点来回答。

【解答】从材料中的“三星堆既有与中原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独特性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神树等”可以看出,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既各具特点,又具有共同源头和存在交流互动,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故C 正确;选项A没有涉及到中外交流,排除A;选项B三星堆文化与中二里头文化各有千秋,无法得出哪个更为先进,故排除B;选项D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2022秋•大埔县期中)经考古发现,商朝遗址中有众多契刻在牛、猪等动物肩胛骨上的甲骨卜辞,也发现商王祭祀活动中往往斩杀多达数百甚至上千头牲畜。

据此推测合理的是,商朝时期()
A.商品经济出现并持续发展
B.畜牧业是重要的生产部门
C.雕刻艺术得到了广泛传播
D.甲骨文记载内容十分丰富
【考点】文字的演变.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商朝遗址中有众多契刻在牛、猪等动物肩胛骨上的甲骨卜辞,也发现商王祭祀活动中往往斩杀多达数百甚至上千头牲畜”可得出畜牧业是重要的生产部门,B项正确;商品经济出现于秦朝,排除A项;雕刻艺术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甲骨文记载内容十分丰富,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6.(2022秋•宝丰县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图一的这片龟甲最早可能出自哪个朝代?观察图二中的三个甲骨文字形,把它们与“水”“人”“猪”三个字对应起来。

(2)图三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从外观上看,它有什么特点?
(3)请你再举一例商代的著名青铜器。

【考点】文字的演变;青铜器.
【答案】(1)商朝;ABC分别是“人”“水”“猪”。

(2)它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3)四羊方尊等。

【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甲骨文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材料一中图一的这片龟甲最早可能出自商朝。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观察图二中的三个甲骨文字形可知,ABC分别是“人”“水”“猪”。

(2)图三是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从外观上看,它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3)商代的著名青铜器还有四羊方尊等。

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中的精品。

故答案为:
(1)商朝;ABC分别是“人”“水”“猪”。

(2)它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3)四羊方尊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甲骨文等相关史实。

考点卡片
1.青铜器
【学习目标】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精品代表
重难点:青铜器的发展历程、精品代表
【知识概述】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发展历程及特征:
(1)出现:原始社会末期
(2)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夏朝
(3)灿烂时期:商朝。

这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4)种类丰富:西周,这时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二、代表作:
1.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代表: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2.四川的成都平原青铜文化的代表: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

(青铜立人像、青铜面具、青铜神树)。

【知识延伸】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商周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2.我国青铜器最发达的时期是()
A、夏朝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B
2.三星堆、陶瓷与玉器
3.甲骨文
4.文字的演变
【学习目标】
文字的演变
重难点:文字的演变的历程
【知识概述】
一、文字:
1.甲骨文: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

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①(殷墟)出土。

②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③和今天的汉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④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

(1)甲骨文地位:①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3)清代王懿荣是鉴定甲骨文的第一人,他将所收藏的甲骨片编为《铁云藏龟》一书。

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铭文或钟鼎文;也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

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金文比甲骨文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书写在竹或帛上。

4.小篆、隶书: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简单的隶书。

书写在竹或帛上。

5.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6.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7.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二、我国文字的演化过程:
1.文字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从文字演变上得出的认识:①中国文字由繁到简;②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知识延伸】
书法拾趣
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等。

隶书包括秦隶、汉隶、简书、帛书等。

楷书包括晋楷、魏碑、唐碑、写经、颜体、柳体、欧体、赵体、行楷、瘦金书、舒同的舒体等。

行书包括王行、颜行、行楷、行草、苏、黄、米、蔡等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