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实验活动8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作业设
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作业目标:
1. 通过对球棍模型的操作,熟悉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2. 掌握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和有机分子的空间构型;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
1. 观察并操作球棍模型,记录以下内容:
a. 模型中不同元素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b. 碳原子之间的成键方式(单键、双键、叁键等);
c. 有机分子的空间构型,尝试用语言描述其结构特点。

2. 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验观察,分析以下问题:
a. 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原子为什么能够形成多个共价键?
b. 有机分子的空间构型与有机物性质的关系是什么?
c. 不同的有机物分子其空间构型是否相同?为什么?
三、作业要求:
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
2. 认真观察和操作球棍模型,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3. 积极思考,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4. 按时提交作业,鼓励撰写论文式报告。

四、作业评价:
1. 作业内容是否完整、准确,观察和分析问题是否到位;
2. 能否积极思考,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3. 操作球棍模型是否规范,记录信息是否清晰;
4. 完成作业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按时提交。

五、作业反馈:
1. 学生可以将作业拍照上传至学习平台或交给老师;
2. 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3.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下次课中重点讲解,并进行强化训练;
4.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在班级中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加深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
一、作业目标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 巩固球棍模型的使用技巧,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2.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升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
1. 实验操作:学生需独立完成一次球棍模型搭建,尝试使用不同大小的球和棍,模拟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

在此过程中,学生需注意观察模型的结构特点,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所搭建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征,如官能团的位置、形状、大小等。

同时,讨论这些特征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

3. 问题解答:针对球棍模型的使用和观察,设计至少三个问题,例如:“为什么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基团会在特定的位置?”、“这个模型是否能反映分子真正的结构特点?”、“从模型中可以推断出哪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等。

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4. 实验报告:学生需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结论和问题解答等。

报告应图文并茂,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三、作业要求
1.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注意安全操作;
2. 小组讨论:要求小组内成员积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
3. 问题解答:要求答案合理、逻辑清晰,能够自圆其说;
4. 实验报告:要求报告内容真实、客观,图文并茂,字迹工整。

四、作业评价
1. 实验操作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教师的观察,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小组内成员的参与度、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问题解答评价:根据答案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评价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能力;
4. 实验报告评价:根据报告的完整性、图文表达能力、字迹工整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
教师将根据作业评价结果,向学生反馈作业完成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同时,也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