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10:4.1.2商品粮基地建设 农业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一、选择题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是()
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
C.辽河平原D.松辽平原
2.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是()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③大规模商品化生产④大规模国家经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B.水稻种植业
C.迁移农业D.混合农业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毫米),回答4~5题。
4.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辐射②距海远近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东北地区平原广大,一首诗歌曾提到“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栽上捆柴火也开花。
”足见其土壤肥沃。
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
①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下降②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
③不合理灌溉,土壤盐碱化④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下图中代表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的是()
黑龙江省黑河市是我国现有水稻种植的最北限,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
该地区地广人稀,每个劳动力平均有近2.67公顷耕地。
这里曾是种稻禁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禁区不仅可以种稻,还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
据此回答7~8题。
7.黑河市曾是种稻禁区,其主要的制约条件是()
A.劳动力缺乏B.灌溉水源缺乏
C.热量不足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
8.由“种稻禁区”到“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促使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B.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
C.降水量增加D.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10.89×104 km2,1月均温为-21~-18 ℃,7月均温为21~22 ℃。
下图示意该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读图回答9~10题。
9.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该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A.劳动力短缺B.低温冷害更严重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小D.旱涝灾害更频繁
10.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A.退耕还草,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退耕还湿,发展生态农业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水果园艺业
D.扩大耕地面积,进行规模化生产
下图为秸秆全量还田循环利用模式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生产模式可能分布在()
A.三江平原B.塔里木盆地
C.黄淮海平原D.太湖平原
12.该生产模式的优点包括()
①农作物的产量明显增大②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
③肥料施用量减小④农业生产投入减少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二、非选择题
13.(2016·陇县二中期中考试)读美国主要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农作物一样,都种小麦,但A种植春小麦,B种植冬小麦。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可以反映出美国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特征是()
A.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B.农业生产一体化
C.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D.农业生产集约化
(3)美国的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字母D处,试分析该处发展乳畜业的自然和社会区位因素。
14.西辽河流域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流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
该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1 000公
斤,是我国人均占有量的2.5倍,商品率达到60%,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随着人口的增长、长期掠夺式和高强度的开发,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读西辽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西辽河的水文特征。
(2)分析西辽河流域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3)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4)结合所学知识,为西辽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措施。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
材料二北大荒管辖区域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最主要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
因素。
(2)丁区域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现在地位下降,从外地调入粮食量逐年增多,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3)简要说明箭头A、B、C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4)为增强“北大荒”品牌的竞争力,北大荒农垦集团在今后生产中应采取哪些合理措施?
——★参考答案★——
1~3『解析』第1题,三江平原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粮食人均产量大,所以,粮食商品率最高。
第2题,东北地区土地连片,地形平坦,商品粮基地的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都很高。
第3题,按照农业地域类型划分,这里应是商品谷物农业。
『答案』1.A 2.A 3.A
4~5『解析』第4题,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即东南季风的影响,同时东南部离水汽的源地——海洋较近,所以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第5题,目前,东北地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黑土受到冲刷而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沼泽地被大量开发,使得湿地遭到破坏。
『答案』4.B 5.A
6.『解析』选A。
各种农产品、农业活动之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产值,才是东北平原农业发展的方向。
7~8『解析』第7题,依据材料中“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这一信息可知,限制水稻种植的主要原因与纬度高低有关,而纬度高低又直接与热量有关,故原来制约黑河市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第8题,现在能够发展水稻种植与气温升高以及适应这一纬度的新水稻品种的开发有关,而能够持续高产、稳产等强调水稻品种的优良,故促使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优良品种的引入和培育。
『答案』7.C8.B
9~10『解析』根据题干和图示信息可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第9题,50多年来该地区的沼泽地和滩地大幅度减少,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也有所减少,湿地和林草地的减少导致其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能力大大减弱,使得旱涝灾害更加频繁。
第10题,该地草地面积比重小,不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退耕还湿,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答案』9.D10.B
11~12『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该生产模式种植的农作物是冬小麦和夏玉米,该地农作物一年两熟;三江平原一年一熟;受水资源、热量条件的制约,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太湖平原虽然能一年两熟,但与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不匹配。
第12题,在该生产模式下,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肥力,减少肥料施用量,使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
『答案』11.C12.C
13.『解析』(1)A、B两地小麦类型不同的原因是热量差异。
(2)美国农业带反映了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
(3)从土地、气候和市场三方面分析。
『答案』(1)热量或纬度因素
(2)A
(3)自然区位:东北部和五大湖各州,气候湿冷,无霜期短,土地贫瘠,不适宜种谷物,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社会区位:接近东北部工业区,有较大的消费市场。
14.『解析』(1)读图,西辽河纬度较高,结冰期较长;流域内降水量少,径流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低,含沙量大,有夏汛。
(2)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方面分析。
结合图中等高线分析,西辽河地形平坦开阔,河流较多,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西辽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西辽河下游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读图,图例显示,该区域沙地分布广,降水较少,农业用水量增大,可能造成水资源短缺;长期掠夺式和高强度开发容易导致土地沙漠化;灌溉不当导致土壤盐渍化;过度砍伐森林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4)西辽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如山区发展林业、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等;发展特色农产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营造防护林,因地制宜地恢复自然植被;加强管理,限耕限牧,退耕还牧。
『答案』(1)结冰期较长;径流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有夏汛。
(2)地形平坦开阔;河流较多,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西辽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西辽河下游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长期掠夺式和高强度开发导致土地沙漠化;灌溉不当导致土壤盐渍化;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4)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山区发展林业、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营造防护林,因地制宜地恢复自然植被;加强管理,限耕限牧,退耕还牧。
15.『解析』第(1)题,甲位于东北地区、乙位于西北内陆地区、丙位于江淮地区,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从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第(2)题,自然原因主要有河流众多,地块小,土壤黏重;社会原因主要有人多地少,城市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占用大片耕地。
第(3)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态环境,应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粮食种植,故需要从东、中部地区运进粮食。
第(4)题,从加大科技投入,保护农业生态,提高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
『答案』(1)甲地优势条件是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限制性因素主要是热量不足。
乙地优势条件是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限制性因素主要是水资源不足。
丙地优势条件是光热水充足;限制性因素主要是旱涝灾害频繁。
(2)自然原因:地块小、河网密,不利于大规模机械耕作。
社会原因: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障,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4)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提高附加值;利用饲料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