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区域内核对答题题号后对应作答时,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
第 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
每年清明时都会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
《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
《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
《庄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
有人不理解,问他。
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
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
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
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
比如,孔子感慨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
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礼仪精神。
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仁”解释为人的“本心”,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
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失其本心”。
又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
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好看,而主要是为了“尽于人心”,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
《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之义,也体现了孟子礼仪要“尽于人心”的意思。
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
精神基础。
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后人祭祀黄帝就是在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对“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祭祀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教化,维护宗法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B.中国古代祭祀强调祭祀必须由人的内在情感作基础,礼仪要“尽于人心”,心祭重于行祭。
C.中国古代祭祀把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作为祭祀对象是祭祀的一个基本原则。
D.中国古代祭祀的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存在矛盾,礼仪形式繁琐,违反人的自然性。
解析:选D。
原文是“可能存在矛盾”。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古先民祭祀黄帝,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庄重的仪式中,追思他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
B.中国古代祭祀,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
祭祀不是一味祭祀鬼神,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C.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形式和理念,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祭祀礼仪充分表现出儒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D.中国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是用来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不重礼仪形式,看重的是蕴涵的礼仪精神。
解析:选B。
A项,从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分析可以看出是“后人”祭祀黄帝,而不是“远古先民”。
C项“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说法过于绝对;D项从文章第六段可分析得出“不重礼仪形式”不合文意。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也是使得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古代祭祀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
这样,中国古代的祖先祭祀礼仪便充满了人文性。
C.今天我们应当肯定祭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陶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作用,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D.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人们的祭祀,延续至今,这为后人祭祀先祖的礼仪具有人文精神提供了精神基础。
解析:选D。
D项前提与结果倒置,原文是说“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
少笃学,工文辞。
宣和三年,上舍登第。
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
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
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
张邦昌僭位,复其职,遣同路允迪诣康王劝进。
建炎元年,李纲拜右仆射,宗尹论其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
不报,出知舒州。
言者论宗尹尝污伪命,责置鄂州。
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
吕颐浩罢相,宗尹摄其位。
时诸盗据有州县,朝廷力不能制。
宗尹言:“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
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单寡,束手环视,此法之弊。
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蕃王室。
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上从其言。
授宗尹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时年三十。
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
初,宗尹廷对,详定官李邦彦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赠邦彦观文殿大学士。
枢密院副都承旨阙,宗尹拟邢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
焕戚里,公佐管客省,道宗不知兵,人以此咎宗尹。
密院计议官王佾结公佐,宗尹请除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劾之,上罢佾。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以辅政无状请免,上不许。
魏滂为江东通判,谏官言其贪盗官钱,滂遂罢;李弼孺领营田,谏官言其媚事朱勔,弼孺亦罢:二人皆宗尹所荐。
台州守臣晁公为储峙丰备,论者以为扰民,宗尹阴佑之。
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
时明堂①覃恩②,宗尹请举行讨论之事,上手札云:“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
”始,宗尹建此议,秦桧力赞之,及见上意坚,反挤宗尹。
上亦恶其与辛道宗兄弟往来,遂罢。
沈与求奏其罪状,落职。
未几,命知温州。
退居天台,卒,年三十七。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及为政多私,屡为议者所诋云。
(节选自《宋史•范宗尹传》)
【注】①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场所。
②覃恩:广施恩泽。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B.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C.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D.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宗尹年轻有为,勇于进谏。
他不满而立之年就担任过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重要官职,还曾因为自己的直言进谏被多次贬黜。
B.范宗尹才智过人,善于借鉴。
为扶植地方武装力量抵抗金军,他上奏借鉴藩镇之法,得到皇帝批准,并由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宰相。
C.范宗尹常徇私情,用人不善。
他担任宰相,重人情,轻法度,任用李弼孺、魏滂等贪腐残暴之人,并包庇与自己私交甚好的官员。
D.范宗尹宦海沉浮,权变不足。
他向皇帝提请举行讨论之事,本来已经获得秦桧的赞同,后来反遭秦桧背弃和排挤,最终罢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
(2)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
4.C【解析】断句的最重要的还是要能结合上下文疏通句子的大意,再结合句子的具体表述来判定。
当然还可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词语或语法结构等)加以切分,如该句子中的中的“当”、“毅然”、“以是”、“然”、“又”、“且”、“故”等词语,再对照选项,答案就很明显了。
5.B 【解析】四个选项是对文中涉及的几个反映古代文化常识的词语的含义作简单的解释。
B项“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是为保卫自身安全。
6.C【解析】该项中的“任用”不准确,原文是“二人皆宗尹所荐”;“轻法度”也缺少事实根据。
7.(1)范宗尹建议放弃三镇以避免战祸,谏官反对这样做,范宗尹被罢免官职,返回乡里。
(2)适逢晁公为的妻子收受囚犯贿金的事情败露,皇帝罢免了晁公为,范宗尹感到很不安。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和语法现象,如第(1)句的关键词语有“纾”(缓解、避免)、“非”(非议,反对)、“罢归”(被罢官,回家)等,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2分。
第(2)句的关键词有“会”(适逢、正赶上)、“觉”(被发现,败露)、“自安”(否定句宾语前置,安:安定)等,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
从小专心好学,擅长文辞。
宣和三年,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任侍御史、行谏议大夫。
王云出使金国返回,说金人一定要得到三镇。
范宗尹建议放弃三镇以避免战祸,谏官反对这样做,
范宗尹被罢免官职,返回乡里。
张邦昌越礼建立伪国,恢复了宗尹的官职,派他同路允迪去见康王劝说他称帝。
建炎元年,李纲被授任右仆射,范宗尹论奏他名声超过实际才能,有震主之威。
不被答复,出京任舒州知州。
谏官论奏范宗尹曾接受过伪朝的朝任命,宗尹又被责罚安置到邓州。
不久,被召为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任参知政事。
吕颐浩被罢去相位,范宗尹代理宰相之位。
当时盗贼们占据州县,朝廷无力制服他们。
宗尹上言道:“太祖收回各藩镇的权力,天下太平有一百五十年,可谓是良策。
然而国家多难,四方守帅势力单薄,垂手环视,是此法的弊端所在。
现在应到了稍微恢复建立藩镇的方法,分割河南、江北几十个州的土地,委以兵权,使他们来拱卫皇室。
与把土地舍弃给夷狄之人相比,难道不是相差很远吗?”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授任范宗尹为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当时年仅三十岁。
近世的宰相,没有比宗尹年纪更小的。
当初,范宗尹参加廷试,详定官李邦彦特别奏请皇上把宗尹放到乙科,宗尹很感激他,赠李邦彦观文殿大学士。
枢密院副都承旨一职空缺,宗尹拟定邢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邢焕是他的同乡亲戚,公佐主管客省,而道宗又不懂军事,人们因此指责宗尹。
枢密院计议官王佾与公佐结交,宗尹请求授王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弹劾他,皇上罢免了王佾。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太阳上出现黑斑,宗尹以辅政没有成绩请求免职,皇上不答应。
魏滂担任江东通判,谏官弹劾他贪污盗窃官钱,魏滂于是被罢职;李弼孺管领营田事务,谏官弹劾他谄媚事奉朱勔,弼孺也被罢免:这二人都是宗尹推荐的。
台州守臣晁公为日常储备丰富,议论的人认为这是扰民之举,宗尹暗中保护他。
正逢公为的妻子收受囚犯的银子被发觉,皇上罢免了公为,宗尹自己也感到不安。
当时明堂典礼完成广施恩泽,宗尹请求举行评论功过之事,皇上亲笔书写札子说:“朕不想把过错归于君父,而遭士大夫怨恨。
”开始时,
宗尹提此建议,秦桧极力赞成他,等见到皇上态度坚决,就反过来排挤宗尹。
皇上也厌恶他与辛道宗兄弟来往,就罢免了他的相位。
沈与求上奏他的罪状,宗尹被罢官,不久,任命为温州知州。
后退居天台,去世,终年三十七岁。
范宗尹有才干智慧,当金军横行的关头,他毅然以抗敌作为自己的职责,建议分割藩镇,由此得到宰相之位。
然而他署任镇帅多授予大盗,又各藩镇之间没有统领隶属的关系,并且不派援兵,不通粮饷,所以各镇守很少能够保存下来。
等到执政时多怀私心,而多次受到谏官的弹劾。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①作者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杜审言先起程过
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
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8.诗中第二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参考答案:对比手法,将洛浦美丽的风光与岭南崇山恶劣的瘴疠之气
对比。
突出现在被流放的凄苦,抒发了思国怀乡的感情。
详细解析:5分,手法及说明3分,作用2分。
手法答“反衬”也可,意思相近即可。
若答“情景关系”、“想象”等不是主要的手法,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岭南、去国离家的凄苦。
②对友人杜审言和家乡的思念。
③渴望重回朝廷,得到重用的情感。
详细解析:6分,每方面2分。
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孟子曰:“民为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
(2) 知人者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自胜者强。
(《老子》)
(3)合抱之木,__________。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________,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
答案:(1) 社稷次之君为轻(2)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3) 生于毫末千里之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尘埃里的上帝
凤凰
⑴威尔逊原本有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但是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腿。
从此他成天闷闷不乐。
妻子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他想了想,便同意
了。
超市开起来了,附近的人都到这里购物。
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⑵威尔逊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为车祸去世了。
因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得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她家顿时陷入了困境。
⑶威尔逊决定出手帮他们,他知道,他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生意,如今他人有难,他也应该主动帮忙。
他跟妻子一说,妻子满口答应。
⑷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
”威尔逊点头。
明帮,蒂芬妮肯定不会接受,就算真的接受了,心里也会有负担,也会想方设法报答他们。
如何暗帮呢?威尔逊想了想,便有了主意。
⑸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儿子马克,对他交代了一番。
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
他把钱袋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
然后,他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不一会儿,马克就大叫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
⑹马克把钱交给他们。
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
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
她的脸上又有了笑容。
威尔逊一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⑺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
治吧,没钱;不治吧,只能病死。
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小,难道要让他们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整天以泪洗面。
⑻威尔逊同妻子商量,想再次帮助蒂芬妮一家,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
忍心蒂芬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
⑼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装入一个袋子,然后交给马克。
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把钱袋藏在一个角落里。
⑽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样子发现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
蒂芬妮从两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从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喜出望外。
⑾蒂芬妮病好从医院出来后,就去找了份工作,努力地挣钱。
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她把钱都存了起来。
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我这次是来还钱的,请您收下。
”
⑿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帮过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威尔逊一家用这种办法在帮她。
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助过你什么。
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我的超市购物了!”
⒀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
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
威尔逊说得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好,真是我家帮了忙。
于是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
⒁威尔逊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
大家总是照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
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他总是将自己放到尘埃里,跟常人没有两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威尔逊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就在家旁边开了一间超市,生意十分兴隆,这是因为附近的邻居们都很善良,为了帮助他,都到他那里购物。
B.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为支付赔偿金陷入困境,威尔逊出手帮助她家渡过难关,因为他也遭遇过车祸,相同境遇使他同病相怜。
C.作者两次写蒂芬妮儿子见到钱大叫“这是我家的钱”,又写蒂芬妮在威尔逊否认帮忙一事后就拿着钱走了,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威尔逊的无私。
D.蒂芬妮本来推断是威尔逊拿钱帮助她们的,但是威尔逊一番说辞让她相信“那真是丈夫藏的钱”,这说明威尔逊善于伪装,演技出众。
E.小说通过对威尔逊受邻居帮助而重拾快乐以及他两次帮助蒂芥妮一家的叙述,以小见大,凸显了人和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和谐共处的主题。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小说在刻画威尔逊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小说写到这里就可以收尾了,为什么又写了最后一段?请你结合文本,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感情”等角度中选三个角度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1.(25分)
(1)(5分)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B项威尔逊帮助蒂芬妮一家或许有同遭噩运惺惺相惜的心理,但根据原文,更多的是出于对大家照顾他生意帮助他的感恩回报之心。
C项“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威尔逊的无私”错,根据原文意思,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威尔逊暗地里帮助蒂芬妮的计策很有效果。
D 项“这说明威尔逊善于伪装,演技出众”错,使蒂芬妮信服的是威尔逊的真诚,而不是他的“演技”)(2)(6分)
第一问(2分):明线是威尔逊对邻居蒂芬妮一家两次无私帮助的过程;暗线是威尔逊由遭遇车祸的低落,到受人帮助重拾欢笑,再到两次助人为乐,最后走向崇高的情感变化过程。
第二问(4分)①设置威尔逊感情变化这一暗线,通过对威尔逊心理、行为、语言等描写,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②明暗两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更能引发读者对“尘埃里的上帝”群体形象的思考。
(第一问明、暗线各1分,第二问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3)(6分)
①热心善良。
了解到蒂芬妮一家的难处后,两次慷慨解囊,帮助她们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