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观察生物 第4节 常见的动物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常见的动物
第四节常见的动物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五类脊椎动物,说出五类脊椎动物的代表动物,知道五大类脊椎动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学习利用分支检索表,根据动物的特征来进行归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特征的归纳和记忆。

难点:学生能否把五大类脊椎动物的特点转化为一种逻辑判断的依据,有条理的去理解动物的分类。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动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动物的体内是否有脊椎骨。

现在知道地球上的脊椎动物有4.7万种左右,形态特征各异,要了解它们还需要进一步分类,上节课已经布置过预习作业,请同学来说说看,脊椎动物还可以怎么分?
生:……
师:没错,脊椎动物可以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那它们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1.鱼类
生命起源于海洋,在4.5亿年前出现了第一种脊椎动物——鱼类。

观看鱼类的图片,并介绍各种各样的鱼:鲨鱼,金鱼,黄鱼及四大家鱼——鲢鱼、草鱼、青鱼、鳙鱼,和鲫鱼,鲤鱼。

观看了这么多鱼之后,说说看,这些鱼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可以从五方面考虑:体表、生活环境、呼吸器官、生殖方式、体温,按号入座。

归纳:身体成梭形,体表被鳞片,有侧线,能感知水流;水生生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卵生。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鱼?
2.两栖类
又过了1亿年,动物想见识一下陆地上的风景,于是出现了水陆两栖的动物——两栖类
动物。

观看两栖类动物的图片,并介绍各种各样的两栖类动物:蝾螈、青蛙、大鲵等。

介绍:①大鲵又称娃娃鱼(叫声像娃娃,由此得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常见于深山的溪沟里。

对于保护动物,我们有义务珍惜、保护他们。

②青蛙的一生:从受精卵——小蝌蚪——幼蛙——成蛙,从幼体的水里慢慢到成体的
陆地生活,青蛙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称为变态发育。

提问:你能说出类似青蛙变态的例子吗?
简要介绍变态发育: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出现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

同样可以从五方面进行归纳两栖类的特征:体表,生活环境,呼吸器官,生殖方式,体温。

归纳:幼体水生,用鳃呼吸,用尾游泳;成体经变态发育后可在陆地上生活,皮肤裸露,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卵生。

思考:人们常用哪种动物比喻长寿?它属于哪类动物?
生:龟,属于爬行动物。

3.爬行类
动物来到陆地之后,有些不愿再想回到水里去了,于是经过0.5亿年的进化,第一次出现
了真正的陆地生物——爬行类动物。

观看爬行动物的图片,并介绍各种各样的爬行动物:壁虎、鳄鱼、龟等。

从五方面归纳爬行动物特征: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陆生生活;用肺呼吸,卵生。

思考:(1)为什么爬行动物被称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答:爬行动物进行体内受精,摆脱了水的限制,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

(2)爬行动物为什么多贴地爬行,体表覆盖鳞片或甲?
答:因为爬行动物的四肢短小或没有,所以贴地爬行。

因为爬行动物用肺呼吸,不再用皮肤辅助呼吸,所以用鳞片或甲进行皮肤的保护。

介绍: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外表上有区别,除此之外,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毒牙和毒腺,以及被蛇咬了之后的处理措施。

播放课件:毒蛇
4.鸟类
来到陆地后,动物又想见识一下天空中的风景,,一部分的爬
行动物进化为大多数能在天空中飞翔的脊椎动物——鸟类。

观看鸟类的图片,并介绍各种各样的鸟类动物:丹顶鹤、猫头鹰、鸽子等。

从五方面归纳鸟类的特征:
体表被羽毛,体温恒定;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身体成纺锤形,骨骼大都中空;胸肌发达,适应于飞翔生活;有气囊,能进行双重呼吸;卵生。

介绍:是不是所有的鸟类都能飞?
不是,如鸵鸟——世界上最大的鸟以及生长在寒冷地带非常可爱的企鹅都不会飞,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体重在2克左右,也是唯一能向后飞的鸟,而且一般都悬停在空中。

思考:鸟类身体上有哪些特点利于它们的飞翔生活?
①身体呈纺锤形——减少阻力;
②骨骼愈合、薄、中空;
③消化道短,无膀胱,不储存粪便——减轻体重;
④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可以飞翔;
⑤胸肌发达——提供强大动力;
⑥有气囊,能双重呼吸——氧气足;
⑦脑较发达——反应灵敏。

过渡:动物界中功能最完善、最高等的动物是哪类?
5.哺乳动物
另一部分爬行类动物仍在陆地上生活,慢慢进化,于是在2亿年前出现了最高等的脊椎
动物——哺乳动物。

观看哺乳动物的图片,并介绍各种各样的哺乳动物:大熊猫、蝙蝠、白鳍豚、鲸。

从五方面归纳哺乳动物的特征:
体内受精;胎生、哺乳;体温恒定,全身被毛;用肺呼吸。

思考:
(1)为什么哺乳类动物是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最高等的动物?
主要是因为哺乳类动物的结构特征是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幼体的成活率,能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

(2)你能例举出在陆地上、空中、水中、树上和地洞里的哺乳动物各一例吗?
生:……
(三)小结与练习
小结:
练习:判断青蛙、猫、鸡、蛇、草鱼各属于哪类动物,并说明理由。

(四)作业布置
第四节常见的动物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代表动物的名称。

2.学会使用简单的动物检索表,并练习编制简单的检索表,通过检索表的学习,领悟
逐级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猜想、推理、交流和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代表动物的名称。

难点:学会使用简单的动物检索表,并练习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五大类脊椎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完成五类脊椎动物主要特征的表格。

(二)新课教学
1.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常用的是二歧分类检索表。

教师讲解“非此既彼,两相比较”原则编制。

把同一类别的生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

以此类推,直到编制出包括全部生物类群的分类检索表。

展示PPT图片,利用二歧分类方法,绘制脊椎动物五大类的检索框架图。

活动:利用图2-42,确定青蛙、猫、鸡、蛇、草鱼各属于哪类动物。

教师讲述:检索框架图与检索表是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可以互相转换。

介绍检索表,并说一说检索框架图与检索表各自的优点:
检索框架图形象直观,但占篇幅较大;检索表叙述详细,查找——对应。

过渡:地球上大约有4.7万种脊椎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则约有120万种,因此大自然中的动物大部分属于无脊椎动物。

2.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1)原生动物:
特点:只由一个细胞组成,是单细胞动物。

代表动物:草履虫、变形虫等(PPT展示变形虫和草履虫)。

(2)腔肠动物:
特点:有口无肛门,身体辐射对称。

代表动物:海蜇、水螅、海葵、水母、珊瑚虫(PPT展示海蜇、水母、海葵,水螅)(3)扁形动物:
特点:有口无肛门,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代表动物:涡虫、血吸虫(PPT展示相关图片)。

(4)线形动物:
特点:身体线形,有口有肛门,
代表动物:蛔虫、蛲虫等(PPT展示蛔虫和蛲虫)。

(5)环节动物:
特点:有口和肛门,身体分节。

代表动物:蚯蚓、水蛭(PPT展示图片)。

(6)软体动物:
特点:身体柔软,不分节,有贝壳。

代表动物:蜗牛、田螺、河蚌、鲍鱼、乌贼等(PPT展示图片)。

(7)节肢动物:
特点: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节,足和触角也分节。

代表动物:蚱蜢、蟹、虾、蜘蛛、蜈蚣等(PPT展示图片)。

(8)棘皮动物:
特点:体表具有棘皮
代表动物:海星、海胆、海参(PPT展示图片)。

3.节肢动物的分类
节肢动物分成: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

(1)介绍昆虫纲
①种类: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它是动物中成员最多的大家族,目前已知道的种类大约有
100万种。

②形态:昆虫体内没有骨骼,但在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骼。

(生长过程中有“蜕
皮”现象,如:金蝉脱壳)
③ 发育类型:
④ 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
(1)你还知道哪些益虫和害虫?人们是如何利用它们或对它们进行防治的?
(2)将一只蝗虫的头浸没在水中,将另一只蝗虫的腹部浸没在水中,哪只蝗虫会先死亡?
答:乙先死亡
4.小结:先学生,后教师
5.作业布置:完成作业本第四节第三课时的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